《清朝三百年》
第53节

作者: 一只支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了一堆空洞废话的理论,指责张承荫不等待援军,轻敌冒进,还有人说张承荫不注重排好队列。
  可惜,战场不是阅兵,不是只要身板直站的好就是强大的军队,就好像长的帅的人一般都不是有才的人,二者没有任何关联。
  以上有的是纸上谈兵,有的是负责搞笑,不过有的也充满了恶毒,比如这个:
  张承荫之所以兵败,是因为他和他的军队没有拼尽全力作战,没用勇敢作战。
  (率万余之众,不能死战,是谓无勇)
  我只是想问问这位仁兄,张承荫自己都以身殉国了,如果这都不是英勇,那请问到底什么才算英勇?

  日期:2016-08-10 21:56:14
  5.7虽远必诛
  4月14日,努尔哈赤攻占抚顺,抚顺游击李永芳拱手而降。
  4月21日,辽东总兵张承荫率军万余与金军两万人交战,张承荫战死,明军阵亡率为百分之九十九(生还者百无一二),朝中大臣声称失败原因是因为张承荫及其明军没有“死战”。
  4月27日,抚顺失陷张承荫一万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北京。
  报告的人是署兵部尚书薛三才,兵部代理部长,因为兵部自打两个月前一把手辞职回老家后一把手已经空了好久了。
  换句话说,当努尔哈赤做军事准备的同时,大明王朝居然没有国防部长,这不挨打还真的说不过去。
  日期:2016-08-10 21:56:37
  抚顺失陷是明朝继三大征以后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举朝震骇”,万历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六部九卿科道在工作的在家睡觉的在写辞职信的想来的不想来的全部到会,共商国计。
  其实就一个问题:
  “怎么办?”
  大臣们的回答也极其干脆简单,高矮胖瘦丑的俊的白的黑的异口同声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打。”
  打就一个字,我就说一次。
  这个回答很诡异。
  人作为灵长类生物,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思考,你的手被针猛的扎一下,你的手会在感到疼痛的瞬间缩回去,这不需要思考,这是生理本能,这不需要思考,需要思考是因为反射弧太长一时没反应上来。
  问题本身作为一个思考行为,它本身是需要思考的,它不会像生理本能一样做出一个瞬间的行为判断,需要思考意味着需要时间。
  何况是被称为“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战争?
  可是这些大臣们居然回答的如此迅速,如此脱口而出,速度比回答一加一等于几还要快,这种表现不像思考行为,简直就是一种生理本能:
  主战的生理本能。
  日期:2016-08-10 21:57:08
  朝堂上的唾液横飞怎抵得上沙场的生死搏杀,反正上阵的不是这些决定作战的人,至于抚顺怎么丢的?张承荫怎么战死的?所谓的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多大的地盘?有多少军队?战斗力如何?一问三不知。除了努尔哈赤这个名字还有点耳熟。(努是正二品龙虎将军)
  什么都不知道还敢这么理直气壮的主战?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什么都不畏惧,有时候这是好事,有时候这会坏事。

  用他人的生命美化自己的履历,何乐而不为?
  一个世纪之后,类似的场景继续上演,不一样的一群人持着同样的论调造成同样的结果。
  会议很快制定好了军事计划和划定总指挥人选:
  六月明军出兵攻打建州,预计七月底八月初结束全部战斗,犁庭扫穴,扬我天威。
  用四个字评价,那就是:
  简单粗暴,想的很好。
  随之而来的就简单许多了,兵部调兵遣将,工部分发武器,户部调配粮饷,一道道命令从中央传向全国各地:

  辽东地方,一级战斗准备,严加防守城池,严密警戒建州女真方向,遇有虏警,务挫狂锋。
  日期:2016-08-10 21:57:35
  宣府、大同等镇率先发兵支援,福建、江西、甘肃、浙江、四川、山西调派援军驰援辽东,懈怠者问罪!抗令不从、不按时到达者斩!
  一拨又一拨百里加急的使者骑着快马奔驰在通往各地的驿道上,向来清闲的工部官员一脸少有的严肃带领着衙役清点一个个仓库的物资储备做好运往辽东的准备,吏部为调动人员分发调令赶写文书,京城里街头巷尾满是议论。
  哦对,还有最重要的总指挥人选:

  杨镐。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尚且如此,那帅更是难求。
  杨镐当过兵部右侍郎,懂军事;还做过辽东巡抚,“深谙虏情”。从这点来看,杨镐还真是总指挥当仁不让的不二人选。
  更为难得的是杨先生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兵部侍郎,他还有过同等级官员中少有的亲身指挥大军团作战的战斗指挥经验。
  我只说的是指挥经验和有过指挥,请不要有过多的联想。
  无数物资、粮草、军备源源不断,无数军队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星夜兼程,无数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关外荒凉的辽东。

  这其中就有四个人最引人注目,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四颗星,他们分别是:
  山海关总兵杜松、辽阳总兵刘铤、辽东总兵李如柏、开铁总兵马林。
  这是一份耀眼的名单,在当时而言完全可以说是明朝的“全明星”,个个都是独当一方赫赫有名的大将。
  如果不考虑最后结果的话,我们有理由和明朝上下一样对这场战争的胜负毫无悬念。
  陈继儒《建州考》这样描述明朝这段时间的准备:
  “皇上赫然震怒,斥罪臣,召夙将,捐内帑,争客兵,赐剑经略,凡偏将军而下不用命者诛!”

  说的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颇有陈汤那句“犯我大汉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这么看来仿佛以上这些都是真的。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