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故事-南京的历史很好看》
第58节作者:
陈子栗 而东晋时代最著名的炼丹师就是句容出生的葛洪道士,王丹虎墓中出土的丹药也最有可能出自他之手。
葛洪的爷爷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葛洪的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年幼的葛洪要靠替别人砍柴换取纸笔,买不起灯油的情况下,晚上在田埂上点起一堆篝火,看书学习。
持续多年的刻苦学习之下,葛洪成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葛洪开始了对医药学的研究。
在一本治疗狂犬病的书籍中,葛洪创造性的使用了“以毒攻毒”的治疗办法,只要将咬人的病犬杀死,从狗脑中切出一小块贴在伤口上,就能够起到治疗狂犬病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原理和后来人体种植牛痘预防天花的原理一模一样,但牛痘种植是在18世纪末才被西方发明出来,在此之前,天花在全世界夺走无数人的生命。
而整个人类医学史中,最早将天花症状记载下来的就是葛洪。
看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宝藏,可能对未来疑难疾病的攻克,有很强的启发意义(青蒿素的发明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葛洪之后,梁朝还出现了一位大医药家——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于南京,据说还曾隐居在如今的上海路小仓山一带,明清时这里还建有纪念陶弘景的“隐仙庵”。
陶弘景同样是一个炼丹道士,他们就相当于古代的化学家。
陶弘景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中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促进了中药行业的大发展。
可叹的是晚年的陶弘景境遇凄凉,当时建康的佛教势力处于宗教垄断地位,道教被佛教徒疯狂攻击,很多流派直接消亡。
作为道教茅山道代表人物的他,为了保住茅山一派的传承,不得不在压力下跪拜阿育王塔,被迫佛、道兼修。
陶弘景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悲惨心境: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日期:2016-08-24 15:42:52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句诗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可不是杜牧的艺术夸张,建康佛教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有超过500家寺庙,10万名和尚、尼姑。
之前已经说过南京最早的佛寺是孙权为康居国高僧建造的建初寺,东吴时代佛教虽然在南京已经有很大影响,但信众还仅限于少部分南京人。
东晋时代,高僧法显穿越西域,翻越帕米尔高原,周游天竺各地。义熙九年(公元413年),79岁高龄的法显回到首都建康,与古印度梵文专家宝云大师进入当时南方最大的佛经翻译中心——道场寺(今雨花门外)。
法显在道场寺完成了9500多字的《佛国记》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描写中亚、印度半岛风土人情的著作,比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早了232年。
除了这本书外,法显又用五年时间翻译出佛经六部,超过100万字。
但翻译最厉害的还是宝云法师,据说他能够一边看着梵文佛经,一边直接口译出相应的中文(口译可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道场寺以翻译佛经而出名,而瓦官寺则是以它的壁画艺术闻名天下。
曹不兴之后,南京的佛画大繁荣,并且出现了像顾恺之这样的大画家。
瓦官寺位于今集庆门东侧的花露岗,现在那里还有原址重现的古瓦官寺遗迹,本来那里是东晋政府官营的陶器厂,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慧力法师看中了那块地皮,想要盖一座宏伟的佛寺。
建寺是需要经费的,可和尚哪里有钱,于是慧力向当时建康城里的王公大臣们讨钱,可最终也只得到了10万钱,想要盖寺庙远远不够。
当时只有20岁的顾恺之却在募捐本上写下100万钱的捐款额,所有人都认为顾恺之实在吹牛,老方丈慧力却一本正经的向顾恺之要钱。
顾恺之两手空空,哪里有什么钱,他只是让僧人在寺庙大殿里刷一堵白墙,顾恺之关起门来,在大殿里画了整整百天的维摩诘壁画。
等到大功告成之时,顾恺之却故意不画上人物的眼睛。参观的信众看到大殿内墙壁上一个个维摩诘居士就像真人一样,都非常惊讶,纷纷慷概解囊,往功德箱里捐钱,很快就凑足了100万钱。
为了方便作画,顾恺之就住在瓦官寺附近,他作画的小屋被南京人称为“金栗庵”,庵前的路被称为金栗巷。如今的金栗庵已经成为南京著名古寺之一,巷子被称为金栗庵路。
别人问顾恺之为什么画人物时都不画出眼睛,顾恺之答道:不能点睛,点睛之后这个人就该说话了!
顾恺之的画作很多,可惜只流传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两卷,还都是唐代的临摹本。其中《女史箴图》在八国联军入侵后,被英军掠走,目前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
在几大高僧的努力下,整个东晋时代南京的佛寺增长到40座左右,为后来佛教大爆发奠定基础。
日期:2016-08-24 18:51:50
画龙点睛的张僧繇
到梁代时,大画家张僧繇也在瓦官寺留下了很多巨幅壁画。
关于张僧繇最著名的还数“画龙点睛”的故事,这则典故就发生在乌衣巷附近的安乐寺。当时张僧繇给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这四条龙采用了从印度传过来的立体画法,阳光之下,四条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过往香客无不惊叹,可惜的是四条龙都没有眼睛,缺少一点神韵。
大家请求张僧繇将眼睛补上,张僧繇表示点睛之后,这堵墙就留不住这些龙了。僧人觉得他在胡说,坚持让他点睛。
张僧繇刚点上两条龙的眼睛,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两条巨龙从墙壁上腾空而起,直窜云霄。
而没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墙壁上,所有人都看的目瞪口呆。
其实,不管是顾恺之的“点睛之笔”,还是张僧繇的“画龙点睛”,都是当时南京人编造的故事而已,但也确实表明两大画家名声之大,水平之高。
中国的道观一般都建在高山之上,因为修道之人追求内心的平和宁静。
佛教来到中国后,同样借鉴了道教的做法,众多佛家弟子也会在名山中修建寺庙。
当时的紫金山和栖霞山就是两大佛教基地,紫金山中密密麻麻的分布着70多座寺庙,比较著名的有山南的定林寺,北高峰上有法云寺、头陀寺、大爱敬寺。
现在明孝陵所在的地方还有一座开善寺,梁武帝出资20万钱修建了这座寺庙,并且从国外进口无价的琉璃宝珠安放在五层宝塔之上,而塔下安葬着著名的宝志大师。
后来朱元璋修建孝陵,将宝志佛塔搬迁出去,改建成了现在的灵谷寺
栖霞山上的佛寺不多,最为著名的当属栖霞寺。栖霞寺后有一个千佛岩,崖壁上密布着294个石窟,里面共计有515尊佛像。最大的石窟叫“无量殿”,里面的大佛高3丈多。
这些佛像都是齐、梁两代王公贵族们捐钱开凿的,毕竟人有钱了,总的找个地方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