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义”战——贵族最后的独享时代:春秋!》
第47节作者: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日期:2017-04-17 17:10:27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后,嫡长孙继位,是为秦宪公(公元前715年至公元前704年在位)。公元前714年,秦宪公将都城南迁至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此举意义重大,更加表明了秦人继续东进的决心。并且平阳位于渭河以南,有了渭河作为屏障,可以更有效的防止戎人突袭。随后,秦人开始攻伐占据镐京附近的亳戎荡社部落,历经十年苦战,终于铲除了荡社部落!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英年早逝,死后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原一带)。秦宪公与鲁姬子生有三个儿子:世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幼子出子。按理应该世子继位,但是权倾朝野的大庶长(商鞅变法前大庶长乃官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位,权力很大,相当于宰相)弗忌、威垒、三父废世子而改立年仅五岁的幼子出子为秦国国君。
出子六年,弗忌等见桀骜不驯的出子逐渐长大成人,且想亲政,就派人刺杀了出子,改立秦宪公的原世子即位,是为秦武公(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78年在位)。秦武公心里很清楚,此时早已大权旁落,必须忍辱负重,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夺回大权!于是借刚即位就讨伐犬戎彭戏氏之机,一改之前懦弱的形象,英明神武的征讨彭戏氏,树立威望,培植自己的势力!经过三年的实力积累,秦武公于公元前695年抓住机会铲除了弗忌等权臣,并将其诛灭三族!收回了君权!
大权在握的秦武公开始认真的考虑秦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时秦国虽然收复了岐丰之地,并且今后的发展方向肯定是继续向东,但是周围仍然还有不少戎人,不能腹背受敌!我应该先将陇右地区的戎人彻底征服,没有了后顾之忧后,再全力东进!”于是,秦武公开始了其戎马一生的征伐之旅!到公元前688年,终于相继灭了邽戎和冀戎,并且设立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开创秦国县制,由秦国中央直接统治!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掉小虢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西虢国东迁后,小虢国是由留守虢国故地的支庶一脉所建立。何谓支庶?正妻所生为嫡系,其他妃妾所生为庶系,庶系所繁衍的庞大后代,就被称为支庶一脉),并且在关中地区试点,设立杜(今陕西杜陵)、郑(今陕西华县)两县。
随后,秦武公又相继灭掉翟戎(生活在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一带,翟戎后叫狄)、貘戎等戎族诸多部落。随着有威胁的戎族部落一个个的被征服,秦武公觉得是时候迁都了,遂决定将都城由渭水以南的平阳北迁至周人兴盛之地——岐山附近。最终,秦武公选择了雍邑(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作为未来秦国的都城,并在此修建自己的陵墓。
公元前678年,开疆拓土的秦武公去世了,从他的谥号“武”我们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取得了非凡武功的国君,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武公死后葬在雍邑,并且首开秦国活人殉葬制度,陪葬人数多达六十六人!秦武公生前指定其同母弟弟秦德公(名字失传,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76年在位)为继承人(估计是吸取了父亲秦宪公英年早逝,诸公子年幼,容易出现权臣乱政的教训)。
日期:2017-04-19 10:44:59
公元前677年(即秦德公元年),秦德公正式将国都迁至雍邑,此后294年,雍城一直是秦国的国都,直至秦献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东迁至栎阳后,雍城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秦德公迁都后,大力发展生产,遗憾的是秦德公仅在位两年便去世了,其三个儿子相继继位:长子秦宣公(公元前675年至公元前664年在位),次子秦成公(嬴姓,赵氏,名载,公元前663年至公元前660年在位),三子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秦宣公有子九人,未立,传位给二弟秦成公;二弟秦成公有子七人,未立,传位给三弟秦穆公。大家发现没有,秦武公传位给弟弟,弟弟传位给长子后,长子又传位给二弟,二弟又传位给三弟,三弟在位时间将近四十年,然后才开始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为什么从武公开始不按照正常的宗法制传给嫡长子了呢?我觉得还是因为秦宪公的英年早逝,而大庶长废长立幼擅自专权的危险举动使得秦国公族特别重视继承人年龄问题。如果国君年幼的话,大权很容易旁落。有了秦宪公的前车之鉴,所以秦武公很可能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在任国君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嫡长子如果年幼,就传弟不传子,让年长的弟弟继位,防止大权旁落,保证秦国直系公族掌舵大秦帝国!
秦宪公去世时21岁,秦武公去世时32岁左右,秦德公去世时33岁,秦宣公去世时应该不超过26岁,秦成公去世时应该也不超过26岁,再加上死于非命的秦出子,连续六位秦国国君都英年早逝,为了大秦的稳定,所以才频繁的出现了兄终弟及的局面。直到在位将近四十年的秦穆公的出现,才使得继承制度恢复正常。
河西之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