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传说中的地狱,也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第17节作者:
牧吾 这些典故引起了一位到访苏联专家的注意,就是眼前这位普尔热斯基同志。
在那年月,我们国家同苏联很是友好,而当时中国政府也与苏联签署了协定,由苏联为中国建设提供设备和帮助建立恢复大型工业企业。
随后苏联还派遣了一批高级专家来华。尤其是西北和边疆地区,帮助开发大型矿产。这苏联专家普尔热斯基,就是名地质矿物学家,他来到中国已经有两年时间了。
日期:2016-10-29 17:11:00
当时那位苏联专家因为爱好中国文化,来到了兰州博物馆,看到章教授在给几个大学生做文化讲解,就这样互相攀谈起来。他对章教授讲解的历史学识非常钦佩,尤其知道了章教授此行是因为敦煌考古。
他说起家里以前也曾有长辈到过中国,尤其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敦煌学在国际上的显学地位让他着迷。
确实普尔热在跟我们谈起中国文化的时候,也是说得头头是道。
此时知道宁霜也在考古队中,跟章教授是一路的,普尔热惊讶起来:“这世界是那么的小,就这样让我遇到你了,亲爱的范宁霜同志。”
宁霜浅笑道:“你太幽默了,普尔热夫斯基同志。”
虽然当时中苏亲如兄弟,不过我看着普尔热和宁霜亲密模样,就觉得有些不顺眼,不过面上可没表现出来,对着苏联大胡子还是蛮热情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坐了几年办公室,人都圆滑了许多。后来想想这普尔热斯基同志毕竟跟我们不同路,随即又释然起来。
日期:2016-10-29 17:11:00
后面我们将出发通知了章教授,随即大伙将整理好资料从博物馆搬出,回到招待所。人手全都集中后,再连同之前收拾的工具器械全装上了车。
给我们配备的车辆是“嘎斯”51卡车。嘎斯是对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生产汽车的称呼。由于此车应用非常广泛,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很大欢迎。
在苏联许可下,波兰、朝鲜和中国也对其进行了技术引进与批量生产。而国内引进生产的嘎斯51则命名为:跃进130型。
由于“嘎斯”51具备携带大量货物的优势,所以给考古队配备了两辆。除了人员外,还有设备器械,基本上全都在车尾厢挤成一团。
那苏联专家从博物馆跟我们到了招待所,又同宁霜道了别,眼中还有些不舍。我坐在车尾厢,车子启动后看着还站在门口送别的大胡子,这时心里才美的:再见了你那,大屁股热死鸡同志。
当时通往西北道路刚刚修好,所以这一路磕磕碰碰的,并不是很顺畅。幸好大家都艰苦朴素惯了,所以都没有太多怨言。
日期:2016-10-29 17:12:00
经过一路跋涉,队伍先驱车到了嘉峪关。嘉峪关位于最狭窄山谷中部,是长城西端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塞。
嘉峪关以西便是新疆,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俗称天山兵团管辖治理,而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太平。
看过冰山上来客的朋友都知道,当年解放军兵团入疆后的艰苦。在50年代狠狠打击了当地一些马匪后,天山兵团变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扎下来,帮助当地建设解放事业,但这的形势依然复杂。
或许是上头出于复杂形势的安全考虑,我们到达嘉峪关后,除了一开始的安保干部李安仁,新疆军区本地驻扎兵团又编派了两名士兵来保护我们,分别是士兵小李和老兵张怀生。
还有当地一名老骆驼客,俗名路喜。他六旬开外,面容清癯,浑身晒成古铜色,手脚青筋突起,腰板硬朗。因在家中排行老八,熟知他的人又叫他驼八爷。
驼八爷也是敦煌莫高窟常客,他经常给研究所送些粮食之类物资,跟章教授和老段都熟络。而这次送货到嘉峪关,也就跟队伍一块顺道回去了。
日期:2016-10-29 17:13:00
初到嘉峪关,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边疆,传说中的西域风采。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戈壁滩上满是芨芨草,骆驼刺等耐碱性植物。古烽火台,旧城垣无不叙说着这里曾经沧桑的过往。
可没想到的是,在嘉峪关时却让我碰到了意外中的意外。当时我和老段,樊小梅等几个大学生在关口城楼上眺望远处大漠戈壁风采,黄昏中孤漠残阳景色特别的美。
这广阔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城下骆驼队浑厚悠扬的铃声,使人想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旅行者,尤其那些学生们更是露出一片迷醉神情,不顾那些已然吹入他们眼耳中的风沙。
在城楼上,老段指着那块“天下雄关”的行书牌匾对我们说道:“看到那四个字没,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竟只剩下一块砖。这可是我国劳动人民建筑工程史上的绝活啊。”
日期:2016-10-29 17:14:00
当大伙都沉浸在,为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而陶醉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身后一阵熟悉声音,转头一看,竟然又是那苏联专家普尔热斯基,此时正跟宁霜一句句交谈着,沿着城楼台阶慢慢镀步而上。
这“屁股热”怎么又来了,这突发情况让我感到特别纳闷。
一问情况才知道,原来那苏联大胡子近段时间工作完毕,知道我们要去敦煌考古,他就跟上级申请了,也想去莫高窟看看。因为我们国家和苏联的兄弟关系,加上当时的专家学者可精贵得很,上头也就批准下来。
本地部队领导给安排了车,他们从兰州一直追着我们,终于在嘉峪关追上了队伍。此时普尔热斯基也等于加入了考古队,一同前往敦煌。
可我看到大胡子和宁霜在城楼上谈笑风生的模样,感到挺不舒服,便独自下了城楼。
日期:2016-10-29 17:14:00
恍惚中走到城门口,突地听闻有人喊了一声“上车”,这声音瞬时使我大吃一惊。因为这声音,这声音实在太熟悉了。
我一回头,隐约看到一道熟悉的身影,当时在嘉峪关城门口停着一辆小型吉普车,是前苏联嘎斯69型。这种车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引进我国的,而五六十年代嘎斯69型,是普遍配备军队和县级领导的工作用车。
但那道人影的出现才是真正令我感到吃惊的。当时那辆车旁站着几人,其中一个我认出了背影,但又不太敢确定。因为我对此觉得有些不可置信,便想喊住那人一声。
可此时残破的关口到处是呼呼的沙风,吹得我眼睛都眯了起来。刚开口就吃了一嘴沙子,却是嘶哑着什么声音也发不出。
日期:2016-10-29 17:15:00
等我冒着沙风走到刚才车子停滞位置,发现那辆嘎斯吉普车,早已在轰鸣中疾驰开出城门之外,然后渐渐消失在关外风沙缈雾之中。
这使我有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这个人的出现,让我想起了昔日一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
回来后我冥思苦想,想想又不大可能,怎么会这样巧,在这里遇到他。那时他一去不回,就再也没有一丝消息,都不知道去了哪。是不是我认错人了,又或者是刚到戈壁热得慌,产生某种精神上错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