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郭嘉、诸葛亮竟是同一人!》
第19节作者:
风啸三国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长期跟马谡一起讨论军国大政,一聊还停不下来,长期的通宵达旦地聊。你们想想诸葛亮多么忙碌的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居然还有时间跟马谡没日没夜地喷?与其说是跟马谡讨论,倒不如更多的是引导,在把自己的必生之所学倾囊相授,重点培养他这个接班人。相较于所有其他人而言,这是他们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而马谡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在诸葛亮即将南征之前,马谡送了几十里。最后,他以在南中越嶲太守的经历,献出一计,就是著名的攻心为上。叫诸葛亮一定要打得南蛮心服口服,得人心者得天下嘛,才有了后来的七擒七纵孟获,而且终诸葛亮一生,南人没有再大规模地造反过。
攻心计充分地证明了马谡的参谋才华。
基层政工经验,加上军队的参谋历练,这已经为马谡打了非常好的接班基础了。但是诸葛亮仍然觉得不够,他深刻地明白,在蜀汉当时的情况下,接班需要拳头硬,也就是需要有掌控军队的统率能力,至少需要给那些老兵油子(比如魏延)展示这种能力,才能服众,才能将手中的权力平稳下放给马谡。
如果看官们还不明白的话,贫道试举一例。比如当年太(河蟹)祖派长子奔赴朝鲜战场,其原因何在?一则,固然是需要激励所有家庭贡献出志愿军,保家卫国。但是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志愿军是说给外人听的,其实扑上去的都是正规部队,以四野为主。第二点原因是更重要的,长子常年在苏联,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多立功勋,但是不闻名于国内,要想日后接班,必须依靠一场战争的历练在Dang内、军内、国内打开知名度,产生影响力才行,否则接班有难度。
这也就是诸葛亮放着魏延、吴懿不用,不得不派马谡上战场的原因,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叫违众拔谡,就是打了所有人的脸挑马谡出来奔赴战场。
马谡所走上的战场,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亭。
日期:2016-09-08 18:00:48
说完了诸葛亮选马谡的动机,接着来说说诸葛亮选马谡的时机。
通过上面的分析,要培养马谡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那问题是叫马谡奔赴街亭是最好的时机吗?是最能够让马谡一展身手的时候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要回顾一下,街亭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先来看看地图。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举大军攻关中、陇西一带。这一次诸葛亮的策略是虚实相结合。一方面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摆出主力部队的态势,扬言要从斜谷取郿。
曹魏果然中招,派出主力部队曹真和赵云正面较量,双方在箕谷相持。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出祁山,直达陇西,用《三国志》的话来说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可见诸葛亮的虚实之变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而此时的曹魏主力在曹真手上被赵云拖住了。只能派张合驰援陇西,和诸葛亮战斗。
而此时的诸葛亮即派出马谡去街亭,顶住张合。
那么问题来了,马谡的战略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看到史书的记载都是三郡皆应亮。这个“应”是什么意思?就是举旗表示响应,把曹魏的旗子降下来,把蜀汉的旗子升上去,而诸葛亮的部队还并未对三郡全境接管,也没有实际主导权。这何以见得呢?
从诸葛亮撤退时就看得出来。街亭一败之后,诸葛亮退军的理由并不是吃了多大的败仗,而是进无所据。何为进无所据?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诸葛亮完全接管三郡的话,天水、安定对关中地区形成钳夹之势,是极有利的进攻据点。那么进无所据就是指还没有接管三郡,不能以三郡为据点继续进攻。
另一个证据是,诸葛亮、包括姜维后来的历次北伐,有一种胜利成果叫徙民,也就是把大量的劳动力迁徙至蜀汉境内,填补蜀汉的人口不足。而这一次撤退,诸葛亮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而并未提到迁徙其他地区的人口,说明诸葛亮大军并未对其他地区有实际控制权。
分析了这么多旨在说明什么呢?
为了说明马谡的战略目的。
三郡表示了对诸葛亮的恐惧和臣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诸葛亮需要率大军去接收,真真正正地将三郡纳入蜀汉的口袋里。而正在这个时候,张合的军队来了,为了安定陇西的局势。
因此,马谡的主要目的是阻击,就是挡住张合,给诸葛亮换取足够多的时间去接管三郡。一旦成功接管,整个陇西、关中的局势将会大不一样。
马谡既不用消灭张合,也不用大规模地跟张合作战,他只用拖、挡、阻,争取最多的时间就可以了。
日期:2016-09-09 16:13:38
介绍了街亭之战的背景和马谡的战略目的,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上来——启用马谡的时机。
我们要知道,对于接班人马谡的培养,有几点比较重要——
一,这个战役本身需要足够轰动,这样才有利于在国内宣传。第一次北伐恰好有这个效果,是三郡响应,关中震响。
二,给马谡的这个岗位必须相当有分量。没有分量就无法体现出马谡的军功,也就没法在那些老兵油子面前站稳脚跟。而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来,街亭对于此次战役而言极有分量,直接影响了是否能够成功接管三郡,使得“进而有据”。
三,这个任务又不能太难,不能是炼狱级别的,不能让马谡在考验中烤糊了,尤其是军事岗位上,否则一旦被其他人发现是个绣花枕头,其接班人的地位就会受到质疑和挑战了,亦或是战死沙场就更划不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街亭这个任务难不难呢?按照诸葛亮的设想来说,是不难的。
其一,张合的部队不多。曹叡传中记载的是曹叡督“兵马步骑五万拒亮”,而马谡死的时候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涕”。看起来整个战役而言,蜀汉军队数量是占上风的。而且魏军主力在曹真,被赵云拖住了,所以赵云传的说法是“云、芝兵弱敌强”。那么作为偏师的张合,数量就不能算多了。另一个证明就是,后来张合攻击仅有一千人的王平时,王平只是鸣鼓自持,张合就怕还有其余的疑兵,不敢强行攻击,说明张合所部军队也不多。
其二,马谡的部队不少。根据诸葛亮传的记载是“统大众在前”,而且从后来处罚的名单来看,马谡底下统领的至少还有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将军,人数不在少数。另外,诸葛亮还不放心,在街亭不远之处,又放置了高翔屯于列柳城,随时准备接应马谡。
其三,诸葛亮有嘱咐。在《三国志》中提到,“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街亭违命之阙”。这个所谓的违亮节度、违命之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是对马谡有命令的,而是马谡没有听而已,是违命。从后来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来看,诸葛亮的命令应该是当道据城,堵住张合。当然这是推论,没有明处记载过诸葛亮的命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