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传说中的地狱,也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第34节作者:
牧吾 “是,是谁在里面。”看到里面没回应我又壮着胆子问了一句,半晌后仍然没丁点回声。
莫非是个聋子,我琢磨着忍不住挪步进去,嘘嘘两声后却松了口气。
原来那模糊黑影竟是幅巨大骨架,看起来早已死去多时,上面爬满了枯草败叶,咋看下像个披毛野人。
只是我瞧着这人形骨架有些犯嘀咕,看骨色焖锈起刺,估计年代已经很久远了,而且粗大得不像人的骨头。
尤其看额部和下颚,有着很明显的异类凸出,倒像是个猴子头骨的模样,只是个头未免太大了,比动物园的黑猩猩还要大些。
我拧着头想了想,半惊诧道,这莫非就是瞎爷口中那位“毛仙爷”。
日期:2016-11-09 19:51:00
这时小嫚姐有些哆嗦着靠边进来,却一脚碰倒地上一块物件,发出一声叮咛脆响。响音将我们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咦,奇怪?眼镜也进来了,他厚得简直像放大镜一般的镜片后面,凸出的眼珠子斜睨藐视着洞内的一切。
他显然注意到了被小嫚姐碰倒的物件,竟然是几口破瓦罐。他有些狐疑地捡起碎瓦罐片摸了摸,又放到鼻子边上嗅嗅,奇道:“咦,奇怪,这里不是人迹罕至吗,怎么会有这种东西。”
我被他的话弄迷糊了,似乎他认得这种瓦罐,难道这破烂有什么特别的吗?
“哦,那是我们以前在各地勘察地矿时经常遇到的,因为有矿脉的地方也多有些古代迷信隐士炼丹修道,尤其是有特殊金属矿物的地方,不过那都是迷信之说罢了。
那些旧社会反动分子就喜欢将隐修地建在深山幽谷,那里草药繁多,找到矿脉后又将其视为灵脉,经常炼制些奇奇怪怪的矿物丹药,故作高深糊弄人民群众。
这种瓦罐我们在一些废弃炼丹洞所经常捡到,都是用来盛取矿物原料和草药的。嗯……上面还有一些余味。”眼镜看到我们投以疑惑的目光,便一字一句解释道。
日期:2016-11-09 19:51:00
唐解放走南闯北那么多年,见过这些旧社会的鬼东西并不少见。
而这里也有一些人为生活的痕迹,可以理解是当年瞎爷遇到“毛仙爷”时曾在这隐居过一段时间。
不过奇怪的是,如果真如他所说,那这些瓦罐的存在年代明显早于瞎爷。这又是怎么回事,莫非这“毛仙爷”真成了精不成。
我嘀咕着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好奇之下又用枪杆子拨开“毛仙爷”头部枯叶。露出硕大颅骨和两圈深邃的眼洞。
那巨大眼洞颅骨就算没了皮肉也显得异常狰狞,可以想象“这位爷”生前可怖的模样。
眼镜听完没有答话,只是抚着下巴低头垂面,态度有些奇怪。倒是小嫚姐看到拨开枯叶后露出的那副骷髅头骨,虽说是无神论者但也感觉非常难受。
日期:2016-11-09 19:52:00
她别过脸说道:“我看啊,这山谷里肯定隐藏着什么,说不定以前曾有古代人定居过。不过这可不是我们下来的目的,既然这没什么线索,我们还是退出去先找到方教授和强子吧。”
虽然我对这“毛仙爷”也挺感到好奇,毕竟年轻人心性。但还是点点头同意小嫚姐的意见。
毕竟我们是下来找人的,又不是来考古的,这牛鬼蛇神再稀奇也大不过拯救革命同志的需要。
既然是虚惊一场,随意扫了几眼这处野窝后,我们便逐个退了出去。
只是走之前,我斜着眼瞄到大骨头架子头颅颈骨下似乎绑着块物件,那绳条早蚀烂掉了。撩起一看原来是块朽木牌子,上面横七竖八的模糊划痕似乎是刻着字符,只是年代久远已经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我看着觉得这有点意思啊,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心念一动就给扯了下来,随手将朽木牌子按到了背包里。
日期:2016-11-09 19:52:00
退出“毛仙爷”野窝,当务之急是找到方教授和强子哥,时间紧迫,绕过积水潭,我们开始沿着山谷边缘搜索前进。
等下到谷底后我才发现,这里的雾气并不是很大,只是上层云雾弥漫,依稀有光线射下,还是可以看清前路的。
这一路都是朦胧神秘老林参树。越深入其中,大树越多慎密,树冠遮天避日,枝叶稀密相间。
薄雾濛濛,仿佛置身于古井中,四周都是凉飕飕的,加上深山野林中常常不时传来低沉的动物嚎声,如此幽深环境还是令人感到有些心惊。
大老林里隐藏有各种各样的毒蛇和毒虫,我告诫小嫚姐和眼镜千万不能随意用手去抓树枝,尤其防止是条蛇。
日期:2016-11-09 19:59:00
以前曾听山民说有种毒虫叫“干柴棒”,因为长的象干柴一样挂在树上,让你防不胜防。还有种蛇叫“五步蛇”,这些毒虫身有剧毒,万一不幸被咬上便有生命危险。
而且有些地面是一层盖在烂泥上的滑溜溜腐烂树叶,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暗坑,走路要步步踏实,以免扭伤到脚。
我们只得小心翼翼,为了增加搜索机率,便于仔细辨别踪迹,三人呈三角队形展开,每人相隔三四米左右,在两翼取适当距离向目标前进,有危险情况就大声呼救。
不知不觉中走出许久,算算时间,也该走到之前强子哥和方教授两人坠崖对接的位置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