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才须待七年时 试玉烧得三日满:吞阳记》
第28节作者:
进京赶考路上早 日期:2016-10-19 23:07:00
四十六回《不一样的执勤》
周四上午,也就是七连“周日”的上午,崔连长这次并没有组织休息,而是带着新兵同志们出去执勤,新同志们听了这个消息都欢呼雀跃,“休息”与第一次参加边防执勤相比,后者显然更具吸引力。部队出车必须由干部带车,因为干部的政治敏感性强,在出车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由干部负责承担,如出现任何事故,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断送仕途,带车意味着责任。这次带新兵执勤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国家的发展有五年计划,连队每周工作的具体内容也都是上周安排好的。这次带新兵执勤也是按团部的要求安排的。新同志们上了连队的巡逻车出发了,到了边境线上,连长组织人员下车,排成两路纵队,在边境线上开始巡逻,连长一边带队前行一边向新同志们介绍一代代老兵同志守边疆的艰辛,也许新同志们觉得现在的边防生活很苦,但是以前的条件更艰苦。早些年前,部队的住处不是楼房而是帐篷,那些年边防军顶风冒雨的徒步巡逻,时不时一场沙尘暴,而现在的条件好了许多,还配置了机动车。显然新同志们看边防线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边防的路,边防的环境,边防的风。连长高喊:“来唱首歌儿”,“唱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咱当兵的人》”,一路高歌,歌唱着生活,歌唱着部队也歌唱着自己。
到了〈x12〉界标,车子已经停在那里等着他们了,连长问道:“你们以前有翻过墙的吗?”新同志们有的点点头,有的也不说话。连长继续说:“正前方十米处有道铁丝网,迅速翻越。”军令如山,新同志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奔跑,很快就翻过了那道铁丝网,站成了整齐的队伍。等连长翻过铁丝网后,胡亮大胆的问了一句:“连长,咱们现在是不是等于出国了?”我国与m国的分界线就是这道铁丝网,网墙共有两米高,是用16跟铁丝拉起来的,铁丝是刺铁丝,间隔5公分就有一个刺,一个刺上有4个勾子,这种勾似于钓鱼的鱼钩。铁丝网被固定在2.8米高的水泥杆上。连长回答道:“没有出国,这道铁丝网是2003年老边防军修的。”说完连继续向M国的方向走去,新同志们看连长迈步前进,也跟了上去,心底开始佩服那些老边防军,仅仅是七连管辖段就有60.2公里,间隔5米一个水泥柱,多么艰巨的工程啊。大概又走了20米,又看见一道铁丝网,这道网墙估摸一米高,连长轻轻一跃就过去了,大家也跟着跃了过去。见大家都过来了,连长又说:“这道网墙是建国时修建的,再往前走就是界标了,那真是出国了。两道铁丝网到界碑之间的距离是争议地区,两国都无权使用。”胡亮疑惑的问道:“那m国有没有铁丝网?”连长回答说:“有的。”崔连长带大家来到了 x12界碑前,李沙第一次看到边境的界碑,只见界碑上刻着大大的“中国”二字,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有种神秘力量,让人不自觉的敬畏,大家都肃然起敬。连长亲自整队,大家一列站好,连长下了一个“敬礼”口令,大家齐刷刷的做了标准的军礼,连长似乎很满意,下了“礼毕”口令,开始讲话:“你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边疆,觉得后悔吗?”新同志们有些吃惊,怎么会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坚定的回答道:“不后悔!”。连长似乎不怎么在意大家的回答,继续说:“时间还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咱七连的前三任连长叫孙玉江,孙玉江同志是内蒙人,在军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山东的女孩,当女孩得知孙玉江同志是边防军人后,仍义无反顾的和他在一起。两个人恋爱了三年,后来结了婚,结婚后不久他爱人怀孕了,孙玉江同志喜出望外,和老婆约定到预产期的时候就休假。到了接近老婆分娩的日子,他也请了产假准备回家照顾妻子。可是就在回家的那天,边境线上出事了,据执勤点报告,边境线上发现一男三女,行踪可疑,初步判断是“蛇头”带着越境的人,意欲偷渡去m国。孙连长当机立断,推迟回家的日子,即刻对越境人员进行了抓捕。抓到越境的人后孙连长赶忙又预订了第二天的车票,当孙连长赶到产房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因为难产,一尸两命。自己的老婆生孩子,自己不能陪伴照顾,甚至都没有时间关心一下,孙连长的内心极度痛苦。于公,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同志,是个称职的军人,于私,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妻子和那还未出世的孩子愧疚自责。后来孙连长把妻子和孩子的骨灰一起埋在了x12界碑旁,孙连长放弃了一切离开边防的机会,坚守边防,他希望她们能陪着他一起戍守边关,也希望自己能陪伴着她们。”故事讲完了,同志们眼眶微红,他们此刻才明白刚才连长为何让他们敬了个军礼,边防军人这四个字的背后承载了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