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摸索,有的部落止步于川西北边缘的高原雪山脚下,有的部落发现了汉中盆地这么一个好去处,但以后只怕上万年的时间都得蜗居在这片四塞的汉中盆地了。
只有一少部分部落比较幸运,他们沿着涪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的部分支流,渐渐地走出了川西北-陇南山地,发现了山北面还有一片比较平坦的新土地——陇西高原。
在眼前这块新土地上,这些幸运的部落发现,当地并没有多少原住民。在黄种人分化出来之前,亚洲矮黑人和亚洲棕种人就已经往亚洲各地扩散了,亚洲棕种人甚至在2万年前之前就已经扩散到美洲了,成为最早踏足美洲的智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内陆,他们需要依靠海洋补充食盐,而且他们初到亚洲时,面临的是一片完全没有人类的土地,沿海的土地已经足够他们扩散和消化了,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冒险进入艰难而充满更大危险的内陆。
黄种人到来后,先分化出去的北亚、南岛两个类型的族群也是首先选择沿海和近海陆地,他们宁可选择与原住民开战,抢夺他们沿海的土地,也不首先选择深入内陆。基因的变化使得黄种人获得更强健和高大的体魄,相对于矮黑人和棕种人来说,而社群的发展也使得黄种人的氏族部落协调作战能力更甚于矮黑人和棕种人,因而在生存的竞争中,黄种人逐渐将前两者排挤到偏远地区。
轮到汉藏族群扩展时,沿海已经被同样体魄强健、同样社群组织程度紧密的南岛人、高棉人所占据,他们往往往南或往东,都会被挡住去路,长达几百上千年的部落战争,却难以抢夺更多的土地。
后来者的劣势也成就了后来者,给了他们新的机遇。汉藏族群不得已,只能在缅甸地区“人满为患”后,在同血缘之间的各部落战争之余,被迫往更遥远的内陆发展。内陆的艰难和危险在于,没有方便的食盐补充渠道,而且内陆更是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大型猛兽。
但汉藏人逐渐发现了川云贵地区的自流井,天然流出的卤水,以及一些躲藏在石头中的盐矿。原始的汉藏人并不具备开槽盐井和盐矿的能力,但充沛的水流量、发达的水系、溶洞,帮助了他们把盐水带到了地表。
掌握了内陆获取食盐的方法,汉藏人终于可以在遥远的内陆长驱纵横,甚至不用担心前方有原住部落阻挡,就像刚刚进入陇西高原的这些幸运部落一样。这里没有矮黑人和棕种人的痕迹,而更早的东亚直立人——另一种人科物种,已经在十万年前开始的末次冰期中趋于灭绝了。所以说,这里完全是一片新家园。
这些幸运部落在陇西高原上迅速繁衍生息,数百年后,这里已经遍布他们的部落。他们都是川西北那群部落的后裔,更是幸运进入陇西高原的那些部落的后裔。
他们的相貌没有什么改变,风俗习惯也不会有很多的变化,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并不复杂,而且十分简单。不过因为长久的与川云贵地区的亲戚相互隔绝,他们的语言和基因都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与之前的亲戚族群相异。
大约从这个时候起,在陇西陇南生活的这些汉藏部落,已经成为了新的族群,由于他们是汉藏羌等族群的共同祖先,我们不妨称之为古羌人。
古羌人生活在这片小高原上,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制作各种简单而原始的捕猎工具,过着简单的渔猎采集生活。他们以直系血缘关系关系为纽带,组成一个个氏族,当氏族壮大人口增加后,会分化出新的氏族。
这些拥有共同直系祖先的氏族,如果不是因为迁徙的太远而无法联系的话,都会组成一个大的群体,胞族。由于氏族胞族内部不通婚,所以往往氏族/胞族会与族外的其他氏族胞族通婚,经常通婚的氏族间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相互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群体——部落。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2万年到1万年前这段时间内,古羌人的各个部落仍旧在不断的繁衍,人口与部落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
在农业出现之前,原始先民依靠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资源承载的人口比较少,往往资源中等环境尚且良好的地区,好几个平方公里才能承载一个常住人口。比如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墨西哥以北的北美印第安人就处在渔猎采集时代,部分部落拥有简单的农业,即使这样,在16世纪,整个美国的面积也就只有150多万到200万的人口,550多个部落,甚至更多。
这样平均下来,每个部落的领地在1.8万km2左右,相当于现在中国内地一个普通的地级市的面积。但平均数是偏大的,因为北美中西部的山地和大草原承载的人口更少,部落领地普遍偏大,把平均数拉高了。这样算下来,一般一个采集渔猎部落的领地,会比1.8万平方公里还要小一些,当然,大部落的领地会稍大,小部落的领地,自然也就稍小了。
而人口上,平均每个部落的人口在两三千人左右,当然,大部落的人口会更多,小部落的人口会更少。每个部落再往下分下去,一个氏族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村庄,所谓的部落,也就是几个村庄或者十几个村庄的组合。
可以想象出来,一个县的面积,也就住着几个村庄的人口,一个地级市的面积,才住着十几个村庄。上古旧石器时代人口的稀少,由此可知。还可以想象的出来,1万多年前的古羌人部落,除去老幼妇孺,壮年男性也就不到五分之一,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大体上也就是几百人打群架的规模,可以想象他们拿着木棍、石块对砸的画面。
古羌人的这些部落中,有一个部落比较特殊,他们生活在天水市一个叫大地湾的地方,从2万多年前一直到5000年前,这里一直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变动。长达一万五千多年的生活,在这里留下来著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这个遗址目前被看作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大地湾文化的早期,也就是2万年到1万年前之间,出土了一些粗糙的打制石器,为我们展示了古羌人生活的一些蛛丝马迹。在这段文化层的后期,古羌人的石器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器形较小的打制精细的石器,称作细石器。
无独有偶,陇西地区东面的邻居,关中地区也出现了一个细石器文化遗址,渭南市境内,黄河大拐弯西畔大荔县境内的沙苑文化遗址。而在沙苑文化的黄河对岸,山西蒲县境内,也有一个细石器文化遗址,薛关遗址。附近临汾吉县境内的狮子滩遗址,再往东不远,晋东南沁水县境内的下川文化遗址,都是与大地湾同时代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介于2万年前左右到1万年前之间。
比较独特的是,在这同一个时代,东亚其他地区,都没有出现细石器文化,独独这一片地区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细石器,而且恰好从陇西到关中,从关中到汾河谷地,再从汾河谷地到长治盆地,形成连成一片的趋势。
┃关陇地区细石器遗址
细石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其他地区没有产生,独独就这一片地区产生,而且这一片地区恰好又能连成一片,相互之间的地形比较畅通,没有阻碍?在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