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28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次孙绰甘当出头鸟,赢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他给朝廷上书,指出了现在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既说明了不宜迁都的理由,又提出了迁都所必须先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宜遣将帅有威名资实者,先镇洛阳,扫平梁许,壹清河南。”等于是把难题甩给了桓温,毕竟当时东晋朝廷能够有“威名”、“资实”的,只有桓温一个人。整篇奏表不但逻辑严谨,文字也堪称优美。桓温看了都不禁佩服孙绰的文章,但是对于孙绰敢于反对自己很不满意。于是派人给孙绰传话:你怎么不把你以前写的那篇《遂初赋》拿出来重温重温呢?(孙绰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遂初赋》,内容是反映自己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理想。)干嘛要学人家对朝政指手画脚?

  王坦之的父亲王述也说:“桓温就是在虚张声势罢了,不要去搭理他,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放弃。”
  果然,桓温看见朝廷没人响应他的提议,迁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桓温见迁都没能得逞,又出一招,上书要求把洛阳残存的钟虡(大概是放置在太庙里,祭祀时用来奏乐的编钟型乐器,因为体积庞大又没有什么实用性,所以躲过了多年战乱保存下来。)迁移到建康。而有了上次成功预言桓温要求迁都只是打打嘴炮的王述,又站出来反对说:要迁也应该先把洛阳周边西晋先帝的陵寝迁到建康,而不是迁移什么钟虡。桓温又碰了一鼻子灰,迁钟虡的事又不了了之了。

  其实迁都也好,钟虡也罢,不过是桓温和朝廷政治斗争的抓手而已。桓温通过这两次提议,一是测试朝廷的底气,而是测试谁和自己一条心。不过结果估计要让桓温失望了,因为很清楚虽然在地方上他可以呼风唤雨,但是在中央他还真是一个孤家寡人。
  朝廷接连挫败桓温的提议,似乎也不想太让桓温没有面子,主动加桓温都督并(今山西省中、南部)司(即直隶,洛阳周边)冀(今河北省中、南部)三州诸军事。不过实际上并州和冀州都在前燕控制范围内,只有洛阳还在东晋手里,这个任命没有实际上的意义。桓温也上表表示不接受。

  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五月,加桓温侍中(皇帝的近臣,不需要征召就可以出入皇宫。)、大司马(荣誉职务,一品,相当于名誉三军总司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实际上的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长官。)、假黄钺(仪仗队的一种形式)。这就等于把全国的军权一股脑地都给了桓温,也是司马昱在政治上向桓温全面投降的标志。
  就是在这一时期,王坦之、郗超、王珣齐聚桓温门下(谢安因谢万去世已经离开),桓温一时权势熏天。此时的桓温还提拔了一位后来东晋的肱骨之臣,老朋友谢奕的儿子谢玄,并且预言:谢玄四十岁一定能成为镇守一方军政大员。后来谢玄也没有辜负桓温的赏识,二十年后,在和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北府兵击败苻坚三十万大军,保护了东晋的国祚又继续了三十七年。
  升了官的桓温上书朝廷,提出了七项政治建议,都被司马昱采纳。司马昱随即加桓温羽葆鼓吹,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名随从官员。桓温只接受了鼓吹,推辞了随从。
  十月,授予桓温的弟弟桓冲江州刺史。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五月,加桓温扬州(今江苏省沿江地区、苏南、浙江省)牧,录尚书事(相当于丞相),同时征召桓温入朝参政。而桓温却推辞了。
  日期:2017-01-10 14:47:50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十七
  桓温为什么要推辞呢?
  我们看到从公元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到公元360年,桓温的官职原地踏步。而从公元361年开始,桓温就像做上了火箭,官职蹭蹭地向上蹿,从地方大员到一举总揽全国兵权,再授予丞相之职进入中央,可以看出来司马昱对于桓温策略的变化。而桓温这次推辞进入朝辅政,显然是担心司马昱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调他进中央,然后拿掉他荆州刺史的官职,再进一步收走他的兵权。这在政治上是一个老套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经常看到这一出不断上演。

  不过桓温显然高估了司马昱,谨慎过头了。我认为司马昱在和桓温斗了这么多年后,已经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桓温的对手,此时是真心实意地想让位给桓温。另外,司马昱其实也是一个软弱的人。谢安就这样评价司马昱:和晋惠帝差不多,只不过清谈的水平还说得过去罢了。要知道,晋惠帝是个弱智,根本没有政治能力。谢安这样评价司马昱,可想而知。
  司马昱看见桓温居然拒绝了自己的好意,于当年七月再次要求桓温入朝辅政。
  桓温是不敢一个人去建康的。他很清楚朝廷里有一大拨人看他不顺眼,自己如果只身入朝,当年韩信、何进的故事恐怕就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他可能也知道司马昱软弱无能,但是司马昱手下一帮人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而自己虽然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但是扬州、徐州的部队实际上并不在他的手里。同时,建康还有皇家禁军,也不受他的支配。此时的建康对于他桓温而言,绝对是龙潭虎穴。这时候的桓温肯定起了贼心,但是却没有贼胆。

  面对送过来的大礼,接又不是,不接又不甘心。于是桓温里外里率军前往建康,赴任去了。
  建康方面一看,征召你桓温进京,你带这么多人马来干嘛?又不是要打群架。朝廷历来就怕地方大员带兵来建康,来了就没什么好事。于是急忙派尚书车灌阻止桓温继续前进。桓温就停在了赭圻(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并筑城暂时安顿了下来。
  此时的朝廷和桓温之间,就叫麻杆打狼——两头怕。朝廷害怕桓温的军队,而桓温同样害怕朝廷手中的扬州、徐州军团。桓温的这种恐惧心态,同样感染了他手下的士卒。一天夜里,不知道怎么的,赭圻附近江边一座孤山上的鸟发生了夜惊,群鸟四散飞逃,嘈杂的鸟鸣声传到了桓温军的驻地。鸟类基本都是夜盲,晚上是不会飞的,夜里居然乱飞肯定是受到了什么东西的影响。桓温军中以为是朝廷的军队趁夜色正在向自己逼近,将要发起突袭,于是发生了溃散。不知所措的士兵四散奔逃,直到天亮才发现根本没什么偷袭事件,完全就是自己在吓自己,这才慢慢回归军营。桓温就把这座孤山命名为“战鸟山”。

  这样驻扎在赭圻也不是个事,桓温就接受了扬州牧的官职,但是还是坚决拒绝入朝辅政,不接受录尚书事的职务。这样做也有桓温自己的考虑,先拿下扬州,接管扬州的军队,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正月,被鸟儿夜惊吓了一次的桓温率军进驻姑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就在建康的南边,等于到了建康的门口。
  二月,桓温继续他的布局,上表朝廷任命自己的弟弟桓豁接替自己荆州刺史的职务。这样加上另一个弟弟桓冲任江州刺史,自己领扬州牧(国都所在的州官称“牧”),长江一线东晋的地盘都属于他桓家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