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容情—— 四道灵光四世人,三元聚顶精气神;镇妖降魔当天职...》
第1节作者:
丝刀口 日期:2016-08-27 20:11:27
楔 子
擒凶追恶四重忙,正气以高扬。澄明三界如镜,霾尽现仙乡。
履天职,射豺狼,任高翔。意情缱绻,古墓容情,如愿以偿。
——《诉衷情》丝刀口自题
帐未还,情未了,业未竟,岂可苟安于现实?沉冤未雪,奸恶未尽,壮志未酬,焉能避世遁迹?
柳宋思虽然已投胎于现实,因还“欠账”,往来于前世今生,还魂于林木风、姬扶、刘秦远;与今生情侣秦嫄之前身嬴楚姬、张妲妃、桑婉若携手,扬正气、惩奸恶、伏妖魔,历千辛,尽万苦,终成未竟大业,还三界以明净。他们虽前世成亲,奈何今生难以眷属,只好……
日期:2016-08-30 19:58:00
第一章 书馆怪象
南华书馆雄踞湘水之滨、麓山之南,曾是一座千年学府。参天大树,古老建筑,使得这里古朴而典雅,庄重而圣洁。张栻、朱熹等先贤名臣,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在人们的心目中,南华书馆是一座神圣的殿堂。
三年前,英俊潇洒、才华出众,年仅二十六岁的京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柳宋思,有幸被录取来到这里任助理馆员。傲人的千年学府、优雅的工作环境、称心的职业岗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这位年轻才俊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和远大的抱负心。他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得领导赏识;他倾其所学,刻苦钻研,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一年后被聘为馆员,而今,正在向副研究馆员迈进。他为人诚实、办事踏实、学风求实,深得同事爱戴。他所负责的古代史藏书大楼整理得井然有序,借阅登记井井有条,楼上楼下上百万册图书没有卷角皱页的,室内四角无蜘蛛牵网,脚下地板无尘埃飘落。他常说,馆内洁净,才能配得上馆外幽雅。
柳宋思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书籍、摘抄笔记、考究历史、撰写论文,他的《秦灭六国探究》《宋代民族英雄分析》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国家学术研讨会。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在史学界已小有名气,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关注。柳宋思在南华书馆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下午,借阅的读者不是太多,其他同事完全可以应付下来。柳宋思像往常一样,又拿起了书本。
“嗨!老学究,又在研究哪朝哪代的历史呢?”调皮的龙华悄悄来到柳宋思身边,冷不防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柳宋思一脸惊讶:“又是你啊?吓死我了!”柳宋思想还手,却被龙华避开了:“老夫子,你打不着我。”“这次就放过你。”柳宋思一边望着桌上的书,一边回答。
龙华是柳宋思高中时的同学,关系密切,手足情深。龙华比柳宋思小一岁,喜欢在柳宋思面前做些小动作;柳宋思比龙华高大,而且肌肉发达。龙华在恶作剧后,常常在柳宋思面前求饶。高中毕业后,柳宋思考取了京都大学,龙华考取了省重点大学。也许是机缘巧合,毕业后,两人来到了同一单位,只是龙华早到了两年。
龙华翻开书的封面,“秦代秘史”四字呈现在眼前:“又在研究秦史?还是秘史呢,是不是有什么新的发现?”柳宋思似乎还在嗔怪龙华的打扰:“就不告诉你!”
龙华想去抢书,柳宋思一把揪住了他的手:“是不是好久没求饶喊哥哥了?”
因为龙华常常“老学究”“老夫子”的叫,也使得不少同事这样称谓柳宋思。对此,柳宋思也不持反对意见,因此,“老学究”“老夫子”有称谓在南华书馆叫开了。
南华书馆是南方最大的书馆,不仅因为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风格古雅,而在于她藏书量大、古籍孤本多;更在于她成就了不少具有历史影响的风云人物。因此,千百年来,南华书馆成为各个时代文人雅士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在南华书馆第一代理学家张栻大师,创下了论学要领:“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后来,大学问家王夫之在这里专精于经、史、文学。他总结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为物质实体,“理”为客观规律。成为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有不少人在这里汲取营养,成为历史名人。后来的柳宋思汲取了他们的思想精华,成为了一代人杰。这是后话。
也有人在这里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些寒士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跋山涉水、饥寒交迫来到这里。因在体力和精力不支的情况下而英年早逝者有之;因学有所成,终不得志,含愤仙逝者有之;因用功太狠,用心太痴,成为半痴半疯者有之。
北宋咸平五年,有个叫莫道君的贫寒学士,家居关外,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求学。他在钻研理学的同时,对先秦历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有研究。莫道君在学习上极其用功,而因家境贫困在生活上又极其简单。不久,患下了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症。
半年后,莫道君死于心力衰竭。临终时,他对学友朱岩松说:“虽天不假年,埋骨他乡,而魂魄将萦绕于学府。”
朱岩松安慰道:“你这种刻苦求学精神,阎王老子也不敢收你的。”
含笑中,莫道君慢慢地合上了双眼,去得很安详。
在后来的岁月中,莫道君这种求学精神影响了不少人,柳宋思就是“莫道君精神”者之一。
龙华走后,柳宋思又进入了深思状态,秦朝的历史恍惚浮现在眼前。他在捕捉秦时的合纵连横、兴衰成败、人文典故的脉络。
时间飞转,又到了下班的时候,同事们一个个走了,可柳宋思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按照以往的习惯,他至少还得坐上一个小时。柳宋思虽然年近三十,可他还是孑然一人。没有人催他回家,也没有人叫他吃饭,只是偶尔几个友好的年轻同事相互邀请。现在,兄弟龙华也走了。所以,他尽可以安心地学习。
晚餐,柳宋思几乎是不做饭的,有时一碗面条就打发了,或者买来几个包子,边吃边向藏书楼走去。他连十元钱一份的快餐也舍不得吃,一怕耽误时间,二怕花费钱财。他把每月的工资除寄给父母外,大部分用来买书;他虽英气外露,却衣着朴素。年轻同事笑他是“葛朗台”,柳宋思总是一笑置之。
最近,柳宋思在潜心撰写一篇题为《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规律》的论文,他把全部心思和可能利用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论文上。今天的晚餐柳宋思照常在南街包子铺买来两元钱包子,边咀嚼边进了书馆。
白天的思考让他意犹未尽,他要为论文撰写赢得时间,搜集资料,思考问题。他关上藏书楼大门、开亮灯,又开始了晚上的学习、思考、撰写。
偌大的楼内只有柳宋思一人,他用心专注,没有人打扰他。偶尔,窗外传来几声虫鸣;传来书馆守门犬几声吠叫,即便如此,也难以打乱他的思路。一旦用功,柳宋思就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