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扶君上青云》
第16节

作者: 正行天下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07 17:05:59

  一、世间最不能等的事——孝顺。
  以前每每谈起聂政刺杀侠累,我总被他的知恩图报和英勇无畏所折服,然而有一点却常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聂政的孝顺。其实在聂政的骨子里,他的孝心远远大过了他的其他任何品行,当面对“百镒黄金”的重利却断然拒绝时,不是因为聂政富有不缺钱花,更不是他铁石心肠没有私心杂念,而是因为他要孝敬母亲,他把孝敬母亲当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来干,或者说是天大的事,所以不管是严大夫的权利威慑还是“百镒黄金”的极度诱惑都无法改变这个小伙子的一片至孝之心,一定要等到先侍奉完母亲并为母守孝三年后才去报恩。在《三字经》中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东汉有个叫黄香的孩子在母亲去世后,却知道夏天为父亲扇扇子驱蚊避暑,冬天替父亲上床暖被窝,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懂得孝顺父母何况我们现在的成年人呢?还有包拯,说起他来,可能留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是个办起案来铁面无私的黑脸清官,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大孝子。包公年少时便以孝而闻名乡里,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他中了进士,当时他才28岁,就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可谓年轻有为,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异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当时官吏们的普遍认可和称赞。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听说这还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当然在封建社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而扔下父母不管。虽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着过去,然而也有极少数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的,那作为儿子也只能把官辞了回来照顾父母,而这里的包公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他也成了重孝心轻名利的典范。

  我们常说 “百善孝为先”,这话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所有美德中排第一位的,其实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知恩图报最基本的表现,或者说最起码的做人底线。有首歌唱得好:“羊羔跪乳眼望着妈”,一只小羊尚且都知道感恩,何况人呢?我们的母亲从十月怀胎到把我们拉扯大,这其中经历的心酸和血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健康的身体,又开上名车、住上豪宅、娶得美妻、有了可爱的孩子和大把的钞票,奔上了小康生活,闯出了辉煌的事业,甚至爬上了让人仰慕的职位,无不是我们父母的功劳,可以说没有她们昨天的辛勤付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美满?可是当她们把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我们的时候,她们却老啦,头发白了,腰也驼了,走不动了,脑子也迟钝了,我们有人就开始嫌弃他们了,嫌她们唠叨,嫌她们不中用,嫌她们丑,嫌她们脏……,进而开始厌恶她们、躲避她们、疏远她们、最后对她们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了,你若不信,在我们周围无数的案例就是真实的写照。这些人在年纪轻轻时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孝敬父母,可是到头来他们真的做到了吗?为了财产,为了房子,为了那张臭票子对父母连打带骂、把父母赶出家门甚至闹上法庭的事难道还少吗?我常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党爱国爱人民?所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要摸摸自己的良心,都要学学古人,都要反问一下自己,我们尽到为人子的责任了吗?我们符合最起码做人的底线吗?当然,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单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别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也正是我们应当提倡和学习的地方。(待续)

  日期:2016-11-08 22:36:37
  二、“士为知己者死”的背后。

  我们知道在《忠者无敌》一节中,豫让曾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意思是说男人甘愿为赏识、了解或栽培自己的人献身,而女人愿意为欣赏、喜欢自己的人去精心装扮自己。可以说不仅仅是豫让和聂政,从古至今有千千万万的人无不是奉行着这句话的,这句话为何有如此这般的“杀伤力”呢?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知恩图报的表现,还用多说吗?我倒觉得除了感恩之外这里面仿佛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需要挖掘。我们每个人在世上为人处事,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无论岗位高低还是地位贵贱都有被人认可、被人尊重或者说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渴求,这也正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然而这世界又不是绝对公平的,自从原始社会结束以后,人们便出现了贫富贵贱之分,有权有钱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和钱财不仅满足了一些物质需求,而且也得到了精神满足,因为他们会顺其自然地获得众人的吹捧、敬仰和认可,可是出生在没权没钱的穷人家的孩子们又能怎么办呢?他们缺衣少食、挨冻受饿不说,还处处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被人嘲笑,对于这些穷孩子来说有一条公认的出路,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血汗去发愤图强、拼搏进取进而改变现状改变命运,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可以说靠这种途径成功的人士古今中外可谓不胜枚举,然而,这条“血路”又怎么可能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呢?这期间将要遇到的挫折、遭受的磨难和经历的打击可以说是“谍影重重”,正如唐三藏取经和万里长征一样,你要经历千辛万苦方能取得真经赢得成功,所以这条路太艰辛太难走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捷径可走,就是“攀上高枝”,换句话说就是和有钱有权的人拉上关系,只要是赢得他们的喜爱和拥护,那么可能他们随便说句话或挥挥手,你可能立马平步青云或一夜暴富。正如豫让和聂政一样,他们都是出身贫寒家庭,他们也曾梦想通过个人努力出人头地,可是残酷的现实把他们的梦想击得支离破碎,豫让先后投靠范氏和中行氏可这两主子都不把他当人看,而聂政又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沦为身份低贱的逃犯,此时的他们又是多么渴望有人能认可自己一下呢,哪怕能正眼看他们一眼都行,可世态的炎凉只能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就在将要绝望之时智瑶和严仲子的出现却给了他们一份“迟来的爱”,虽然这份爱无论是“甚尊宠之”还是“百镒黄金”对于智严二人只是举手之劳,可对于豫让和聂政来说无疑是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了,甚至说这些是他们都难以承受的爱,而他们在接收这份爱之后又该怎么办?因为一没钱二没权,长得也不帅,还有什么资本呢?除了用仅有的血肉之躯去报答外他们再无他法,所以为什么聂政要等到孝顺完母亲并守孝3年后才去报答严仲子,不单单是因为他有孝心,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一个道理,“我唯一能报答你严仲子的就是我的一条命,我若先把这条命交给你了,我母亲的养育之恩谁来替我报呢?”因此包括之前我们讲的吴起为士兵吸丨毒丨疮的事,智伯宠爱豫让的事和严仲子给聂政送去百镒黄金的事,你们还觉得他们都是真心爱这个“士”吗?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他们这种让人承受不了的“爱”把这些“士”送上了“断头台”。所以“士为知己者死”不单单说明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更反映了古代价值利益交换不公的问题,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江湖,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