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人眼中的小人。但却有巨大的能量。
此刻,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隐隐感觉到了背后各种仇恨,嫉妒的目光。
群臣都很讨厌这两个人。孙资,刘放,算是曹操时代的元老了。明帝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渐掌大权,结怨甚多。公平地说,这两个人还是有些能力的,比如曹睿听说诸葛亮要北伐,准备先下手为强。
孙资说:不用。
当年曹操征张鲁,回来说那地方简直是天狱,五百里石穴暗无天日。(秦岭)。
现在“蜀贼栖于山岩,吴虏窜为江湖。”
一个有山做屏障,一个有河湖当天险。知难而退吧。
那怎么办?
等待,打的话天下骚动,费力广大。
我们安心休养生息,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凭借令人咋舌的人口恢复能力,只要自己不折腾,他们根本不是我们对手。
刘放这边则发挥自己的文笔,公元233年,吴蜀联合北伐,魏国边境缴获孙权书信,刘放改收件人为魏国征东将军满宠,并模仿孙权行文风格把文章主旨大意改为准备归顺魏国,改好后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山寨痕迹。然后将其封好送给诸葛亮。诸葛亮很郁闷,将信抄给吴将步骘等人,害孙权指天誓日苦口婆心解释了半天,才让诸葛亮相信他的合作诚意。
这位刘放还是刘备的涿郡老乡,他和孙资加起来对魏国的影响,基本上相当于刘备和孙权的组合。
现在二人最关心的是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因为托孤大臣中的夏侯献,曹肇二人,极其讨厌他们俩,一旦曹睿一死,估计马上就会反攻倒算联合群臣收拾自己。
那怎么办?他们想到了曹真的儿子,素来谨慎持重(软弱无能)的曹爽。曹肇等人估计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居然疏于防范,有事出去了,千载难逢,这是保住性命和地位,唯一的机会。
二人冲到曹睿病榻前,半是哀求半是威胁,当然没有说考虑到自己的地位,而是义正言辞的从魏国江山社稷出发。
陛下,先帝有遗训,藩王不能干政,曹肇这些人会是又一个赵高。
而且曹肇,秦朗二人居然乘陛下病重,调戏后宫才人。
曹睿病势沉重,乏力倦怠,面对活力四射的刘放,孙资唾液横飞,软磨硬泡,渐渐混乱了。
那谁可以代替他们?曹睿感觉身体在飘,声音遥远地仿佛不是自己发出。
曹真之子曹爽为人厚重。可担此大任!
正好燕王曹宇辅政为表示谦虚,推辞辅政之任。孙资,刘放继续煽风点火,看吧,他很没用,才能低微,自己知道不行。(自知不堪大任。)
那就让曹爽来吧,可是曹爽表现很让人失望,当知道自己被选为托孤重臣后,惊得冷汗直流,张口结舌。
曹睿气若游丝,内心泯过沉重的叹息。
陛下,事不宜迟,若信不过曹爽,可由司马懿联合辅政,司马懿才高功大,忠心耿耿,此人必能当此大任!
曹睿只想静静待会,捱过这段时光,自己短暂的一生即将步入一片空濛,他太累了,算了,由你们去吧。终于答应,可是他实在太过衰弱,没有力气写字了。孙资刘放二话不说捉着他的手写完诏书,免去夏侯献,曹肇,秦朗,曹宇四人职务。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招司马懿火速进京。
此时的曹睿已经被身边人控制。无助而衰弱。过了一段时间,他后悔了,可是环顾四周,总是孙资,刘放小心翼翼又警惕的目光。孤独顿生,茫然无助,身边一个能依靠的人都没有。自己所有的痛苦只能由自己承受,别人都在忙着张罗自己的后事,连一句安慰的话都听不到。
当年齐桓公被内侍围在宫中,要口水都没有,最终活活饿死,他一定也想不通,平日那些亲密,顺服的下人,怎么会忽然换了面孔。
此时的司马懿,灭掉公孙渊,正在回师途中,他收到的第一封诏书,命令他不用到首都洛阳,直接去长安。
四天后,情况大变。诏书要求他速来洛阳。
此时的司马懿面临人生中最大的抉择,速度是关键,六十岁的司马懿当机立断乘坐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追锋车,愣是连夜狂奔四百里,与时间赛跑,终于在曹睿断气前赶到洛阳宫中。
曹睿也在等他。看着眼前这个人,是个好管家,似乎这一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于是他打破爷爷和父亲的警告。给他兵权,给他信任。毅然决定依靠他。这是长辈,是管家,也是朋友,他不会骗他。但愿如此。
最后时刻的曹睿一定想到了刘备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传奇。你也可以的。我坚持不死,等着你,你终于来了。我的孩子,才八岁的曹芳,就托付给你了。好好照看他吧,就像你照看我和我的父亲那样。
日期:2017-04-19 16:43:36
第九节 最后的辉煌
跟司马懿一起接受托孤的曹爽,严格来说,都不是曹家的人。其父曹真本是秦邵之子,后被曹操收养,屡立战功,官至大将军。他将拉开正始十年间(240年—249年)的明争暗斗,也迎来了曹家最后的辉煌。
其实曹爽是很想做一些事情的。他积极招揽人才。任用名士。这些名士类似现在的公众人物,粉丝无数,社会影响巨大,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虽然曹操最恨的就是这些人叽叽喳喳对他们痛加杀戮(边让、孔融、崔琰),虽然曹睿对他们也是极为反感视之为浮华之徒(夏侯玄,何晏),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群光说不干的废物。
曹操,曹睿喜欢实干家,而不是文人,社会名流与哲学家。我记得有个老师讲过,如果李白真的如愿做了官,绝对不是一个好官。因为性格太自由太有想象力。我想,大概他不会比李逵好多少,虽然李白的理想一直是当官干一番不逊色于姜子牙的大事业。
常人眼中李白,逍遥自在,千金散尽,意气凌云,李白自己眼中的李白,恐怕很大程度上颇为落寞,失望,失败。
为了当官,不能考试的李白(原因众说纷纭)向各级官员写自荐书,拍马屁。即便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肉麻句子。依旧没回应。
后来为走后门,出家当道士,和著名道士道姑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这些人交往,想用自己的才华感动他们继而感动崇信道教的唐玄宗。
当了三年翰林,类似弄臣,还被赐金放还。
仍然不死心,北上幽州,察觉安禄山蠢蠢欲动,准备报告唐玄宗,一犹豫,安禄山已经反了。
后来更是闲不住,投靠李璘,结果李璘在和唐肃宗李亨的争斗中被杀,李白牵连入狱,几不得生,多亏妻子宗氏是中原首富,多方打点,加上郭子仪说情。才改成流放,最终赦免。
就这样还是不放弃,以六十一岁高龄仗剑投军李光弼。半途病还。
弥留之际的李白,无比绝望,这一生所追求,如天际满月,可望不可即。
讽刺的是,李白死后几天,朝廷任命李白为左拾遗的诏书下来了。
终究,他还是一个单纯热情的诗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