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21 08:18:39
栾书的能力
栾书掌政以后到彻底剿灭赵氏,仅仅用了五年时间;而在这五年时间里,栾书首先是不断加强自己的政绩,而且连年取得针对楚国的战略优势。
公元前587年11月,郑国攻取了许国的两块土地,引发了郑许之间的纠葛。此时郑许都属于楚国阵营;栾书立刻抓住机会,号称“救许伐郑”,出兵点到为止,目的就是挑拨和制造楚国联盟内部的混乱;郑许两国的矛盾没有解决,两国之君把矛盾上交,要求盟主楚国出面来处理这个矛盾。
楚国虽然从楚證hong王以来就一直称霸,但是在处理中原各国的关系这方面一般很少介入,因此缺乏经验;公元前586年,楚国判决郑国败诉,同时逮捕了郑国的大臣。郑悼公回国后决定叛离楚国,派公子偃来到晋国请求结盟。这当然是晋国求之不得的好事;8月,郑悼公来到晋国,与赵同盟于垂棘。洋洋得意的晋国当年冬天就举行了虫牢之盟,炫耀对楚国的胜利。
公元前585年秋,楚国令尹子重出兵攻打背叛的郑国。晋国立刻做出反应,冬天栾书率领晋国六军前来救郑,在绕角与楚国军队相遇。子重看到晋国来势强悍,主动退却;晋军就转而攻击楚国另一个盟友蔡国。楚国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楚军前来救蔡,在桑隧抵御晋军,晋军却转身袭击了沈,“获其君”。
公元前584年秋,子重卷土重来,再次伐郑。晋国组织了九国联军救郑,盟军包括晋、齐、宋、鲁、卫、曹、莒、邾、杞各国军队。郑国人一看后援如此强大,于是胆气大增,主动出击攻击楚军,俘虏了楚国的郧公钟仪,并献给晋国;处于下风的楚国,屋漏偏遭连阴雨,被晋国下功夫培育的吴国也在此时突然袭击楚国,子重狼狈不堪,赶紧撤军回防。
8月,晋等十国君主在马陵结盟,晋国又一次大占上风。
前583年春,栾书帅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
栾书指挥的这次战役,可以说是晋国对楚攻势的最高峰,是史无前例的大胜:要知道,即使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也没有做到帅军入侵楚国本土。对比之后,可以知道栾书在对楚战略上的成就是多么重大!
在国际上凯歌行进中的栾书,面对赵氏家族同样步步紧逼。
公元前587年冬,栾书帅师救许伐郑,抓住机会撕裂和扩大楚国联盟内部的分裂;但是他选择出征将士,却很明显没有赵氏家族的人。当然他也不可能只把赵氏家族的人单独留下,上军将荀庚、下军将郤錡、新军六卿也都没有出动;
公元前585年,晋国完成迁都。“四月,晋自绛迁都新田,号新绛。”
有人分析说这是对赵氏家族围剿的重大举动,因为在故绛赵氏家族盘根错节,不方便针对赵氏而行动。类似迁都这样的大动作,不可能说迁就迁,至少要两年的时间提前做准备。如果上面的推测是有根据的,赵氏家族会不会有所反应?
这年冬天,栾书帅师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栾书采荀首、士燮、韩厥之议避战班师。此战中赵氏兄弟积极求战,但却遭到栾书否定。
这一次是赵氏家族最后的表演,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栾书其人可指责的方面似乎很不少,如权力欲过于旺盛,疾贤妒能:他恼恨并陷害郤氏,似乎直接原因就是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与他意见不同,而郤至的意见又被国君采纳并被证明是对的;
他攻击性太强:赵氏几乎毁在他手,郤氏被他陷害灭族,厉公最终也被他杀害。特别是弑厉公这件事,是在国君已经宽恕了他的情况下,栾书主动捕杀君主,自卫的因素就相当有限,远不足以成为令弑君这一严重罪行合法化的理由。
栾书斗争手段也过于阴狠,屡次采取谗言陷害、造假诈骗的手段,政客色彩过于浓厚了。特别是杀厉公一节,与韩厥相比较,实在难以给人以忠臣、贤臣的印象。因此,给栾书冠以“权臣”的称号,应该不会让人觉得牵强。
精明强干,做事阴狠、凯歌高奏的栾书,面对的赵氏家族,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赵同赵括兄弟。
日期:2016-11-22 08:24:23
同括依赖赵盾封荫
赵同赵括赵婴,是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是晋文公的女儿赵姬与赵衰所生。按说以赵衰之明,赵姬之“深明大义”,儿子却如此不济,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尤其是赵同赵括这两位。
栾书掌政之际,赵盾早已去世,赵朔也死了数年,只剩下赵朔的孀妻和孤儿;但是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和赵婴齐,没有审时度势,没有调整好状态,面对默契配合、同仇敌忾的晋国君臣,本已经是难以抗衡之势;同括两人的性格缺陷,又为这局面增添了诸多必然。
在赵盾时期,几乎没有同括婴的消息;他们在成长。
据记载,公元前636年赵衰娶了赵姬,那么赵同最早出生于公元前635年,到公元前613年,赵同应该二十岁左右;这一年国语记载了一条“赵同问钟鼓征伐”的信息,是目前最早的赵同的记录,同时也显示了赵盾对同父异母兄弟的谆谆教诲。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
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锺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锺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袭侵密声,为蹔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锺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锺鼓,以至于宋。”《國語晉語五》
赵同的疑问很正常,要出发打仗,应该要严明纪律,注意约束军民,而不是大张旗鼓,把出兵的消息广布四方。赵同的问题问在点子上了。
赵盾的解答也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因为要征伐的对象犯下了 “大罪”,这种弑君大罪,必须昭告于四方,必须大张旗鼓,“犹恐其不闻也”。这与一般性的侵袭别国的战争,意义和性质都不同。
这是赵盾与同父异母兄弟之间的融洽和谐时期,可惜这样的融洽和谐实在是太短暂了---第二年就发生了赵盾弑君事件。
出兵讨伐齐国弑君到晋灵公遇弑,两个大事件接踵而至。赵盾却从一个讨伐弑君者的正义形象,一下子变成了可疑的弑君者,这个转变,对赵同赵括这些年轻人来说,刺激极大,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意识形态上的断裂:榜样不但坍塌了,而且变得青面獠牙,面目可憎。
直接的表现就是,赵盾无法动员同括婴三兄弟加入弑君行列,最后是旁系赵穿出手帮助赵盾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赵盾为了保护这三兄弟,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参与弑君过程。
不论赵盾的安排是什么,赵氏家族内部的问题都一样,同括兄弟与赵盾一系的矛盾逐渐增加,尤其是赵盾嫡子的身份以及侄儿赵朔的未来,都成了赵氏家族内部争论的话题。
晋成公回国后,赵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設立公族。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这件事在客观上对各大家族有利,因此得到各大家族的拥护。但实际上,却是赵盾“以权谋私”,利用各大家族都有机会得到公族身份之际,解决赵氏家族内部的纷争:赵盾不得不让出了赵氏家族的嫡子身份,把它转给了赵括。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
“公族”,各国都有,它是国君后代的统称,是管理公族的机构的名称,也是这个机构首脑的职务名称,有时候也用于指这一群人:在晋国,就此成为各大家族后代的名称。
赵盾还利用职权,为赵同赵括和赵婴齐谋得了封地。这个事件也发生在赵盾后期,也就是晋成公回国以后。前面说过,晋灵公期间,同括最大的赵同也不过二十岁,赵括和赵婴齐还没有成年;赵盾不大可能在晋灵公期间就给未成年的三兄弟谋得封地;但是在自己去世之前,晋成公的晚年,这件事就可以办的冠冕堂皇。
总之,在赵盾和晋成公都去世以后,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通过荀首的口中,我们知道,同括兄弟俩都有了封地“原、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