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1节作者:
陟云子 日期:2016-11-19 18:18:00
前言 为什么要读懂三国人物的表情
三国的帖子千千万,但写三国人物表情的,这大概是第一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作为众灵之长,其特点之一就是表现有丰富的情感活动与过程。《黄帝内经》提出了“七情五志”的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后来因为与五行相匹配,又简化成了喜、怒、忧、思、恐五志。而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活动异常复杂,无论是七情还是五志都需要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考察,才不会谬以千里。情志本身是可以内隐的,也是可以外化的,这外化到能被他人所认知的程度就属于外在情绪,从中医的角度来论其实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外在反应。
唐代兵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说:“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后知其心。”这里的“阳”是指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表象,“迹”则既包括了人的主观活动过程和结果,也涵盖了人物的表情、手势、举动等非意识决定的表现。可见表情是探测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窗口和渠道,要了解他人的内心,就不应该忽视对表情的关注。
对于三国人物来说,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真实发生过的表情绝大多数已不可查考。惟其如此,那些被史籍记录在册的表情才弥足珍贵,也更有探测意义——陈寿、常璩、鱼豢、孙盛、习凿齿等史学家当然不会为了记录没有意义的表情而浪费笔墨。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出现在史册中有关情绪的文字都代表其曾真正出现过。那么哪些表情可以认定呢?首先出现在书信和语言陈述中的情绪描写可以排除。如孙翊之子孙松去世后,诸葛亮给长兄诸葛瑾的书信中有“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这里的侧怆和流涕都是诸葛亮用来表达自己惋惜之情的文字,并不代表他真正为此痛苦流涕过。又如王朗被征未至,孔融与王朗书信:“前见章表,知寻汤武罪己之迹,自投东裔同鲧之罚,览省未周,涕陨潸然。”和上面的情况类似,这里孔融也是在文字中渲染情绪,也不代表他涕落如雨。再如孙权遣使求降,曹丕打算拜孙权吴王,刘晔劝阻道:“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刘晔所言的赫然发怒是对未来情况的推定,因此不能认定这代表了曹丕的发怒。第二种是被记录下来隐性的情绪,史家根据后来事件的发展推测所知,本文探讨的是外显的情绪,这也不能计算在内。如朱灵不得曹操欢心,“常恨朱灵,欲夺其营。”显然曹操之恨是从他罢免朱灵军事指挥权的实际举动推测的,不是直观的情绪表达。再如徐晃劝说杨奉归顺曹操,“奉欲从之,后悔。”这也是从杨奉后来没有归降曹操的事实推得的,不代表杨奉脸上真出现了悔悟的表情。除了以上两种情形,还有的情绪用词另有含义,不能认为是真实情绪:如庞德和关羽交战,“战益怒,气愈壮”,“怒”的含义就是指战事的激烈程度。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物的表情都有深入解构意义。比如说张飞,他被记录下来的全部表情如下: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张飞和关羽都是“不悦”;刘备在荆州被曹操撵得撇下老婆孩子仓皇逃命,张飞带着二十骑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入益州平定刘璋时,张飞生获严颜,先是呵斥严颜:“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在得到严颜的回答后,张飞的表现是“怒”;张飞曾去找刘巴夜侃,刘巴爱答不理,张飞的表现是“遂恚愤”。这些表现都说明张飞是个性格明快的武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这些事例和情绪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因此没必要过度解读。
所以挑选下来,真正具有深入分析意义的多半是那些气度宏谟的政治家或者才智逸群的谋士,正因为他们所思所想超出世人企及,所以表情才成为窥测他们内心隐秘的最直接窗口。今笔者不揣冒昧,对一些三国人物的表情略加浅注,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日期:2016-11-20 18:18:28
001
刘备
把刘备放在第一个,其实是有自己的私心的。
刘备一生的经历起伏动荡,少有安定闲暇,多半都是横戈马上。他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处处寄人离下,投过的主子比号称反叛无常的吕布还多一倍,而他的军事指挥水平更是不敢恭维,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少成多败:任高唐令时为贼所破,与袁术相持经月却被吕布袭了下邳,与吕布对敌又被高顺击败,连妻孥也被高顺生俘,据下邳时被曹操所破,妻小再次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南征时再次被击败,狼狈辗转几无立锥之地,就连晚年东征也败于后辈陆逊之手,蜀汉从短暂的巅峰状态一下跌落下来,终其立国再未恢复。
但刘备毕竟是逆境中的英雄。刘晔称之为“人杰也”,程昱说他“有雄才而甚得众心”,裴潜称“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他出身寒微,虽云是前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代远年湮,到了他出生时已和普通百姓一般无异,因此是不折不扣的草根起家。他屡次遭逢困境,却又屡败屡起,真正做到了“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足可见其落拓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强大心脏。唯有凭籍于此,他才终能在流落辗转之后,以知天命之年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块可以发展的根据地,并进而成就一世伟业。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已足以名垂青史,其精神死且不朽,堪为后人表率。
和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表情很少的人。陈寿在《三国志》正文中明确提到刘备“喜怒不形于色”,这应该是传统儒家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心内有物,外示无痕,定得住,稳得下,沉得起,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轻易将情绪写在脸上。这样的殊荣在《三国志》中只授予了三个人,另外两位分别是袁绍和步骘。
正史中有关刘备表情的记录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于曹操和孙权的丰富而多层次的表情,刘备显得沉默而内敛许多,不仅仅是生气、喜悦或悲伤,就连他流泪的次数都要少于上述两位,而在演义中刘备可是不折不扣擅长凭借眼泪作秀的人。
既然提到了眼泪,就先从刘备的哭说起吧。刘备在正史中一共哭了六次,其中一次是感伤自己,一次是感伤寄居的故主,另外四次痛哭则全是因为下属。
日期:2016-11-21 18:37:59
002
先来看感伤自己的这次。这则记载来自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后世引用的很广。刘备南投刘表后,在荆州郁郁数年,刘表是儒生出身,之前在北方群雄逐鹿时虽也有心分一杯羹,但毕竟文人习性,最终只能做个保家之主。刘备寄身于刘表,并非自身能力不及,只是一时权宜,而刘表出于对刘备的防范,只以客卿礼遇,却不肯予以重用。刘备心内怏怏,几年下来,颇有“时易逝,心徒壮,岁将零”之感,自己已然年纪老大,若是再不抓住时机建功立业,以后只怕机会不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