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21节作者:
陟云子
日期:2017-01-05 20:29:21
047
在成都即将陷落前夕,刘禅召来群臣询问对策。有人说吴蜀本为盟国,事急可以奔吴;又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可以投南。听到后一种说法时,刘禅颇为心动,他认为霍弋在自己身边多年,是可以信重之人,而且之前他又要主动带兵赶来,证明他对自己忠心不减。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却说:“想要南入七郡,应当早作打算,然后才能实行;现在大敌已近,祸败将及,众多小人之心,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恐怕陛下你出发的时候,就将发生不测之祸,怎么能够到达南方呢?”
刘禅虽然暗弱,却并不愿意屈身投降,想想以后被人监管的日子连他这样没心没肺的人也觉得很难熬,所以听了谯周的一番神侃,他仍然想南投霍弋。
谯周继续为刘禅出谋划策,并陈述四点理由:一是南方远夷之地,以往无所供给的时候尚且数次反叛,丞相诸葛亮以大军南征,他们穷无所归,才勉强服从。后来他们供给官赋和兵源,心中已有不满,现在我们穷迫无助去依恃他们,恐怕必有反叛。二是北方军队此次志在灭汉,不是仅仅取得蜀中便罢,如果逃奔南方,敌人必定因为军势衰弱而及时赴追。三是到了南方之后既要外部拒敌,还要内部供应服御,没有外部资金来源,需要全部由诸夷供给,无疑将会加速引发他们反叛。四是东汉初年王郎在邯郸僭号,刘秀于信都畏逼王郎,将要引兵回到关中。邳肜劝谏刘秀说,明公一去信都,邯郸百姓不肯捐弃父母背叛城主,千里随您回关中,则背而投敌是一定的。刘秀听从邳肜的建议,于是破了邯郸。现在北面大军来到,陛下如果入于南方,我担心邳肜的话还会重现于今。如果陛下现在就投降,可以早早地获得封爵和土地,如果退到南方势穷乃服,那祸患一定更加深重。谯周还引用《易》中关于“亢”一词的解释:“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以圣人知得失而不为亢劝说刘禅迷途早返,且以尧舜禅代与微子归周的典故来向刘禅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的说,谯周的话有一定道理,刘禅也终于被谯周说得动心,于是决定投降。
刘禅投降之后,本来打算率兵抵抗的霍弋知成都不守,素服号哭,大临三日,手下诸将皆劝霍弋速降,他们担心投降晚于其他地方的汉军将领会使自己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霍弋却正色说:“现在道路隔塞,不知道主上的安危,去就的大事不可以草率。如果主上与魏国和睦相处,并被他们待之以礼,则我们保境而降并不为晚;如果万一危辱,我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后得后主东迁之问,霍弋方才率领六郡(南中本有七郡,按胡三省的说法,分别为越巂郡、朱提郡、牂牁郡、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永昌郡,此时只余六郡,应是越巂郡已经降魏)将领上表说:“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司马昭闻言善之,仍以霍弋留任,加拜南中都督。霍弋在蜀汉灭亡时的痛哭,充分表明他并非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将国家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这也说明他是蜀汉真正的忠臣。霍弋和另外一位出身东宫系统的将领罗宪各因为在动荡之中保全了一个地区,而得到司马昭的厚待。
日期:2017-01-06 17:57:09
048
李密
中学课本中的一篇《陈情表》,让大家记住了这位以孝道著称的蜀汉官员,后人甚至称之为:“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密又留下了哪些表情呢?
李密为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新津)人,为南中郎参军(此职为庲降都督的副职)、领建宁太守杨戏的同县小同乡。他父亲早早去世,而母亲又在他四岁时受舅父所迫改嫁他人,因此李密从小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直到他成人以后仍是如此。李密侍奉祖母异常恭谨周到,如果祖母有疾病则泣涕叹息,日夜衣不解带,饮食汤药都要亲口品尝,所以在当时的州郡就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李密精研《春秋左氏传》,又博览群书,机警辩捷。然蜀汉立国以来,出身益州的官员多半不受重视,游散在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诸位官员之下,李密虽有才名,但在蜀汉也未受大用(这一点和他年龄资历也有关系),一开始犍为郡本来想礼聘他,但是他没有答应。后来应益州征辟,担任从事尚书郎,为大将军姜维主簿,并任太子洗马,曾经奉令出使东吴。当时东吴国主景帝孙休就问他蜀汉马匹有多少。战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据实回答有暴露国家机密之嫌,于是李密就回答说:“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孙休又与臣下泛论道义,大家都说在兄弟中愿意做弟弟,独有李密表示愿意当哥哥。孙休就问他为什么,李密说做哥哥的侍奉父母的时间较长,东吴君臣尽皆称善。
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邓艾早就听说李密的名声,想要征召他为主簿,但李密因为祖母年迈,都推辞没有前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成都之乱中李密没有受到损伤,要知道在那场绵延数日的混乱中,蜀汉太子刘璇、姜维一族、元勋关羽家族、蜀汉左车骑将军张翼、护军蒋斌、太仆蒋显、奉车都尉、大尚书卫继等人皆不免于难,李密没有到邓艾帐下任职反而因祸得福。
魏晋易祚之际,士人出仕大致有两条渠道:一为九品中正制,此制度当时已严重门阀士族化,非普通门第难以得窥门径,另一条通道仍是沿袭前代的察举制,即根据士人的德行先授予孝廉或秀才,然后再经过试经或对策授予官职。在当时的政治系统中,有很多以孝行著称的官员都至高位,比如“卧冰求鲤”的王祥在晋朝官至太保,“哭竹生笋”的孟宗在东吴官至司徒。因李密早以孝行著称,正是晋武帝标榜孝道所需要的人物,因此在西晋开国之后,李密曾经遇到三次提拔重用的机会。第一次是太守(名逵,姓不详)征其为孝廉,第二次是益州刺史童荣(一作童策)举为秀才,李密均以祖母年老予以推辞。还有一次就是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的,司马炎亲自下诏书拜李密为郎中,并任命其为侍奉东宫的太子洗马。李密仍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不赴诏命。这时州郡官员也都急了,纷纷上门来催李密。李密于是写下了《陈情表》,向晋武帝表达了自己为祖母尽孝的想法,并说自己现在四十四岁,而祖母刘氏已经九十六岁,所以自己能孝顺祖母的时间很短,而能为国家服务的时间长。李密的表章送达之后,晋武帝司马炎览表后称其孝名不虚。为了对他的孝行做出表彰,武帝特令赐给其二名奴婢,又让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出仕,然而这时提供给李密的机遇已不及前次,他仅仅从尚书郎转任河内温县令(就是司马懿老家所在县)。当时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求供给,温县吏民皆以此为患。后中山王来到温县,想要刍茭薪蒸(刍茭为干草,薪蒸为薪柴),李密以汉高祖经过沛县的故事劝谏他,自此以后诸王再经过温县时,不再烦扰温县百姓。陇西王司马子舒甚是敬重李密,而权贵却都惮其公直。后李密去官为益州大中正,然性格方直,又不从朝中掌权的荀勖、张华指使,故被贬为汉中太守。李密在太守任上只做了一年就去官,六十四岁时去世。他如此郁郁不得志固然与蜀汉诸臣不被重用有关(蜀汉的大臣中,仅巴郡文立官至九卿,其余多在郡守一级终老),但更与他性格强直,不随人俯仰相关。但李密能凭借一篇表章而知名天下,却比那些官居高位而在后世籍籍无名的官员强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