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17 10:39:21
就是因为帝辛的追随者众,武王才感到恐惧。杀他们会做噩梦,不杀他们倒是不会做噩梦,但是会失眠。多日以后,姬发回到周原大本营,心情仍然难以平复,跟他父亲姬昌一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武王让五弟也出去休息,房间里只剩下他和四弟姬旦了。武王揉着太阳穴说:“死人已经太多了,大地被染红了,河水被污染了,有没有比较环保的法子?”姬旦说:“有,两个字:怀柔。”他的意思是争取殷人当中最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成为“政协委员”,再由他们带领下面的人在原地耕地、安居,其实就是“马照跑,舞照跳”的意思。
四弟的建议被武王采纳了,如果他不想杀那么多人,“怀柔”是唯一的办法。最有声望的是谁?当然是帝辛的儿子禄父了,所以武王第一个册封的便是禄父。“以殷治殷”的方略没错,错在分封所在地。
禄父的封地在哪?就在朝歌。当时时间太紧,名垂青史的武王和同样名垂青史的周公都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或者他们都太低估禄父了。他们实在不应该把禄父分封在其故乡,这等同于“放虎归山”。其实办法很简单,既然“君子不绝人之祀”,留他一条命,那就要让这条命“生活在别处”,小说家米兰�6�1昆德拉用这五个字说明了存在的荒谬感,可对于政治家姬发和姬旦两兄弟而言,让帝辛之子“生活在此处”更麻烦。
看看以前的圣君们是怎样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姬发的祖先后稷当年紧跟虞舜的脚步,把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据《竹书》“放帝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被大禹封在阳城。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县,而舜的都城在蒲阪,现在的山西永济县。舜和大禹都很懂得怎么安排故人之后,姬发和姬旦偏偏没有学到“徙地而封”的政治智慧,将来周公遇到大麻烦毫不奇怪。后世的帝王对待前朝皇族就不用说了,非杀即禁,毫无风度。想想伟大的词人皇帝李煜被赵匡义毒杀;赵氏后人徽宗、钦宗在北国“坐井观天”的非人待遇。(117)
日期:2016-12-17 13:37:25
读维东兄的历史随笔,想起当年明月洛阳纸贵的《明朝那些事儿》,是很自然的事。庙堂之高,自有庄严肃穆的气氛,江湖之远,则不乏洒脱的风韵。随笔化的历史,不是戏说,没有影射,它只是把历史的细节一一掰开,让读者看在重重面具和浓妆艳抹之后的人的真实面目。维东兄的全局观点,古今中外杂学的精博,他的通达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化成他在历史叙说中无处不在的幽默。这使得他的书极其好看,但在看似满篇的戏谑中又有难得的严谨,这种严谨是以广泛占有资料和审慎的辨析为基础的。周以前的历史何等渺茫,三皇五帝,众说纷纭,维东兄举重若轻,将历史线索钩稽得清清楚楚,却又毫不晦涩。周以后,维东说,相对就容易多了,但史料多,不表明你一定会抄,抄得好,抄得有趣。维东说容易,他是有底气的。
(张宗子 著名散文和书评作家)
日期:2016-12-18 09:32:58
我相信武王考虑过让禄父“生活在别处”,可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办到,因为殷商遗民太多,这说明了帝辛并非正史所宣扬的那样众叛亲离,否则他儿子孤家寡人一个随便怎么处理都可以。《周本纪》里不经意的一句话“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证实了“纣子”深孚众望,愿意跟着他生活在此处。
另一个反证是微子。微子是大周的头号大功臣,如果殷商臣民真的像盼解放似的等着姬发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应该“封商纣兄启殷之余民”才对。姬发之所以不立微子,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没用,殷人根本瞧不起“汉奸”微子,所以他只能顺应民意立了禄父。
武王也意识到把禄父封在朝歌的危险系数很大,朝歌随时都可能“跳闸”,于是武王给禄父上了三道保险丝。他把朝歌周围分为邶、鄘、卫三个小国,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紧密“团结”在禄父周围。
八弟姬处(霍叔)封于邶国,即现在汤阴东南方向三十华里左右的邶城,邶城离朝歌实在太近了,以至于乾隆年间的《汤阴县志》干脆说:“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朝歌以南为鄘国,即现在的河南新乡市,由五弟姬度(蔡叔)统领;朝歌以东为卫国,在今天的浚县境内,为三弟姬鲜(管叔)的封地。当时这个卫国和后来的卫国是两码事,《史记》里把管叔的封地干脆叫管国而不称卫国。这个说法本身没问题,姬鲜因为封国是“管”才被叫做管叔,但“管国”也曾叫“卫国”,至于管叔为什么把自己的封国改名叫卫国我就不知道了,也许他觉得自己守卫在“存亡国”第一线,是大周的屏障,“卫国”:保家卫国。正因曾经的卫国,姬鲜的六弟后来才把自己的封国康改称为卫,以追忆逝去的似水年华。没有管叔的卫国,就不会有后来的卫国,卫康叔的称谓也将变成康叔,少了个“卫”字。(118)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