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游戏——暗流涌动的历史真相》
第60节作者:
白发渔樵V 日期:2016-12-29 12:37:54
64、生产过剩:4000年前舜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下)
家里粮食很多,舜先生闲来无事就捏陶器盛麦粒用。由于粮食多他捏的陶罐也多,舜先生对这门活儿很熟练。
捏陶器在当时是居家必备生活技能,正如封建社会每家都是“男耕女织”都会自己做衣服一样。而且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现代,我小时候村子里也是每家必有织布机,缝纫机。
由于舜先生做啥都比别人高出一筹(被逼的),包括“集市”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才出现的,所以邻里对他很尊敬,时不时到他家做客,还摸着舜捏的陶器爱不释手。
邻居很识货,作为长期和陶器打交道的农家,他一摸就知道舜捏的陶罐个大不说手感还很光滑。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在心理做出以下判断:很结实、耐用不渗水。
舜见他对自家陶器爱抚了半天,就很大度的表示——送给你啦。
邻居欣喜若狂,按“礼尚往来”的传统,他马上回家提着一袋子西瓜给舜送了过来。舜照例推辞不肯收,邻居火了“你的陶器我的都拿了你不拿西瓜就是看不起我。”
舜只好收下。
一传十十传百,舜的陶器的名声就这么传开啦,到舜家索要陶器的人络绎不绝。舜的藏货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贝壳——贝壳在当时是通用货币啦。
舜先生发现自己捏的陶器比种的粮食和打的鱼更受欢迎,索性专门做起陶器来了。
他的陶器很快远销四周村庄部落。
这是好事,
也有不好的。
陶器畅销了,黏土就不够用啦。
黏土是专门用来烤制陶器的土壤,非细腻沙泥不可胜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陶器匠人的舜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他一直把这件事惦在心上,闲来无事沿着小河溜达,终于找到一个黏土资源丰富的地方——黄河岸边。
说起来黄河先生从黄土高原扛下来的沙子有粗有细。粗沙就是我们常见的大沙漠黄沙,往上一躺站起来拍下身子还干干净净的,不沾身。这部分沙子被黄河先生运到东海填海造陆去了。
细沙就是黏土,细沙在黄河水中很容易沉淀下来,具体原因我们可以翻开小学自然课本,观看以下实验:
第一步,在一个大玻璃杯里放上泥土,沙土,碎石头,水,然后开始搅拌。
第二步,等它慢慢沉淀。这时候玻璃杯里的东西会泾渭分明的分成好几层,从下往上依次是:泥土、沙土、碎石头、清水。
这种现象的详细原因到了高中课堂才讲述,还给出个密度离心力公式什么的,我算的一塌糊涂被老师骂惨了所以记得这件事。
简单来说,就是重的东西在下面轻的东西在上面。比如地球表面,地壳在最下面,水在中间,空气在上面。按专业术语就是“密度不同所以沉淀层次不同”,差不多就是这个原因啦大家明白就好~
黄河先生经常闹情绪大肆泛滥,客观上造成了两岸黏土资源丰富。事情总有点好处嘛,不要太悲观。
日期:2016-12-29 14:44:39
·“哈尔滨曾经是共和国长子,有‘东方小巴黎’之称。东三省最多GDP占到全国七八十。1945年,东北地区工业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本土,达到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铁路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大小城市连成一片,成为当时世界上有名的“绵长工业区”,而沈阳铁西区则被誉为“东方鲁尔”。倭寇甚至举国移民东北。但现在东三省GDP排名下滑之快就像现在中超球队的排行榜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得东北经济一夜之间衰退了呢?
城市为什么会衰落呢?当人们苦恼这个问题时,似乎忽视了前提:城市为什么会产生?
请看下集《65、城市形成之谜:攀枝花东三省为什么会衰落?》”
日期:2016-12-29 21:42:05
65、城市形成之谜:攀枝花东三省为什么会衰落?(上)
我小时候生活在黄河岸边,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河沟挖泥巴捏小人,这种泥巴就是陶土啦。
舜来到这个地方下河一抓,满手陶土,他非常的高兴,立马在这里安营寨扎。
说起来,舜先生接受新东西很快,他本人就是被赶出家门无中生有的建立家园的。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就是“这件事之前没有做过”,例如搭房子缝衣服。没有做过就不做了吗?当然不是,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就自己披荆斩棘踩出一条路,然后房子造好啦又有衣服穿啦。
这是有得必有失的事情。新房子有啦,舜就不在住以前临时搭建的窝棚,有了新衣服,原来烂成一块块的衣服就可以收起来啦。
舜就是这样从风雨飘摇中幸存下来的。
他并不是一个抱着旧东西不放的人。
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肯定的说,他也有恋旧情节。可是舜的往事告诉自己,只有不断向前走,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尽管眷恋老宅子,他依然把家搬到了这里。舜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性格,并最终决定了舜的人生。
你没有我的经历,就不要妄自评论我的人生。——网上人气签名
新家新气象,这个地方本来就临近黄河灌溉方便,大水泛滥过的土壤又相当的肥沃,所以好多人在这里安居乐业,舜看到的是农田遍布的景象。
舜的陶器在这里很畅销,陶器生意让舜很快积累了财富和名气,周遭大大小小的村庄都来这里换陶器用,舜先生忙不过来的时候还收了一堆学徒过大创作规模。
随着陶器的声名远播,住在偏远村落的人也听到啦,他们不惜长途跋涉来到舜这里采购陶器。鉴于陶器没有路费贵,往来不划算,这些人就随身带些土特产在舜旁边摆摊售卖。
有第一家就有第二家,舜周遭很快形成了小吃一条街,然后是衣服一条街水果一条街日用品一条街,直到形成一个集市。
这是最早的集市,说不定农村历史久远的“赶集”就是从舜的时候开始流行的。
也有部分人适应了这种生活,为了买卖方便就住在这里,于是最早的市民诞生啦。
受舜的影响形成的居民聚集地并不是村庄,而是城镇。
推敲起来,城市和村庄的区别并不在于人口多少。一个地方单纯只是人口多,是称不上“城市”的。城市的功能是“产品生活”,“产品生活”程度越高,城市就越先进。就好比“尽职”是“明君”的标准一样,城市的标准是“产品生活”,而且只有这一个标准。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曾辉煌一时的煤城、钢铁之都人去楼空。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从开始的时候,这些地方聚集人口就不是因为“产品生活”。因为现成产品的煤炭、矿产资源才会聚集人口,一旦资源耗尽,现成产品买光,或者人们不再需要这种产品,就会人去楼空。
所以攀枝花也好东北重工业城市也罢,衰落是正常的,小朋友们的输血起不了作用,人无法战胜自然规律。
但人是有感情的,看到家乡衰落心理滋味并不好受,试图阻止颓势。这些事情在人们眼里是“大趋势”。似乎没有原因似乎是天意,正如明亡清兴之际,崇祯皇帝力图避免大明衰亡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