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江湖——传承千年的骗术门派秘史》
第12节

作者: juanke198807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2 10:42:00
  再见明叔
  车子开到了明叔的别墅,这次三人轻车熟路,下了车直接上楼,敲门,进屋,果然看到了明叔坐在沙发上等着他们。
  “来了?”
  “来了!”
  “这次,咱们讲讲故事吧。”明叔缓缓地说道。
  “什么故事?”小美脱口而出,上次小美就被正字头的一些列名词听得入迷,这次一听又有故事,按耐不住自己了。
  “讲讲正字头老祖宗的故事吧,这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一段真实记录在清史中的真事。”
  大毛以为明叔一开口就会提起让他们加入门派的事,没想到老头开始讲起了故事,既来之则安之,大毛和蒜头也坐了下来听听这个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继承了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积累,乾隆时期国泰民安。
  但是这个国泰民安也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清朝大规模的腐败贪腐,就是从乾隆时期开始,尤其是偏远的地区,比如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正应了那句“天高皇帝远”,这些地方的如果遇到一个贪腐的官员,那生活真的是水深火热,虽说不至于卖儿卖女,但是吃不饱饭也是正常事,“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这句话,就是从这些地区传出去的。

  话说在甘肃这个地方,有一位叫教书先生,字正丰,这位先生为人和善,如果遇到穷人的孩子想学习,就示意性的收点粮食当做学费,因为在封建时期,教书先生是自负盈亏的,并没有政府给予补助什么的,都是学生用腊肉,粮食之类充当学费,但是甘肃这个地方穷人多,正丰先生慢慢的也是入不敷出了,
  在清朝纳税,经常会遇到“踢斛淋尖”的情况,就是百姓在将粮食倒进官家的大斛里时,要将粮食堆成一个超出斛壁的圆锥型,然后由收粮的差役卯足了劲狠狠的踢上几脚。这溢出来的粮食,不许纳粮人扫回去,而且也不能算作是缴纳的粮税,官方说是为了弥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损耗用的。尤其是在乾隆年间,百姓缴纳赋税时还会有一定的折扣,最严重的时候百姓交米一石,就要将其中的二斗五升“折耗”掉,而一石等于十斗,这也就意味着百姓在纳税时需要多交百分之二十五的粮食。

  正丰先生本来就穷,纳捐的时候遇到了踢斛淋尖,和衙役争执了几句,没想到还被打伤了,这一下子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了,好不容易靠着学生的接济养好了伤,这时的正丰先生万念俱灰了,他没想到一辈子教书育人最后反而落了这么个凄凉境遇。
  正丰先生教了不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感念先生的师恩,知道先生有难,纷纷出手,但是这些学生也是穷学生,能拿出来的毕竟有限,先生也不想收学生们送的东西,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是正丰先生最为看重的。
  在这些学生中,唯独有一个学生,出手相对阔绰,看到先生拒不收礼,就想着把自己挣钱的方式和先生聊聊,结果这个学生以骗为生,当时在正丰先生治下就是调皮捣蛋,还经常与社会上的泼皮往来,最后被先生踢出了师门,但是往往越是这样的学生,反而会比那些屡受先生夸奖的学生更加感念师恩,在先生困窘的时候,第一个占站了出来。
  正丰先生一听是靠骗术挣钱,当即嗤之以鼻,自己接受的孔孟之道中完全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的,学生随后又说道,当今朝廷,卖官鬻爵,坑害老百姓,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当官的富了,我们的生活都被比如了绝境,先生,如此情况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让这些当官的把钱拿出来!
  这一番话,打动了正丰先生,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下,正丰先生教书育人,与人无害,反而别逼迫到靠人接济的地步,学生们也是一贫如洗,官员一个个脑满肠肥,他默认了学生的意见,然后把自己最得意的几个门生叫了进来,一起商量着如何去设置一个以贪官污吏为对象的骗局。

  熟不知,这简单的一番对话,却引出了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日期:2016-12-13 11:37:00
  甘肃捐监冒赈案
  北京,紫禁城。
  乾隆在御书房里在批阅奏折,突然,一份来自甘肃的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
  上折子的是陕甘总督,折子里说道,甘肃省自古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干旱少雨,经常有灾荒,一遇到灾荒,就需要申请朝廷的救济,这样下去朝廷的负担也很重,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捐纳的方式,让那些无法考取功名而财力有余的人,向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监生名号,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一方面也可以给予这些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其实这个方法也不是陕甘总督的首创,捐纳之风从明朝就有了,清朝沿袭了不少明朝的统治政策,这个风气也就一直长久不衰。

  乾隆皇帝很开心,能够为皇帝分忧的大臣都是好大臣,龙心大悦,很快就准奏了,而且为了更好的把捐纳这件事办好,特意将能臣王亶望调任甘肃,担任布政使,专门负责捐监这件事。
  为什么王亶望是能臣呢?这就要说一说这个王亶望的资历了。王亶望本身学习不行,但是出身很好,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其父曾官任江苏巡抚,自己考取了一个举人,就再也考不上去了,但是他的父亲王师是个好官,官声颇佳,由此给王亶望买了一个知县,官场的生涯就从甘肃开始。
  王亶望是个溜须拍马,贿赂上官的“人才”,短短几年,就从知县,做到了知府,在甘肃担任宁夏知府,上下逢迎,但是这个王亶望是怎么出现在乾隆的眼前呢?
  有一次,乾隆皇帝大寿,这正是各地官员巴结乾隆的好时机,各地纷纷献上各种各样的寿礼,加上乾隆这个皇帝本身也是一位好大喜功,爱慕虚荣的主,看到各地官员送来的寿礼也是欣喜万分。谁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对了乾隆的眼,那未来可就不可限量啊。
  每个官员都为送礼物绞尽脑汁,王亶望也是如此,直到有一天,他搭上了和珅这条线,才对乾隆皇帝的心思有了一个了解。
  在皇帝大寿这一天,乾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贺礼,突然,有一个礼物让他眼前一亮。
  这是一块玉,乳白色,远远看着都能感受到这块玉的温润,渐变的乳白色似乎是一条溪水在缓缓的流淌。
  她的造型也很独特,乾隆喜欢玉,宫中也收藏着不少的名贵玉器,他一眼就看出,这块玉应该是汉代的玉,因为这块玉的造型具备了非常明显的东汉风格。她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