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36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12 20:26:41
  说话看场合,发言有分寸
  有的人说话,经常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问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想说啥就说啥。结果无意中便得罪了人。
  湘军名将左宗棠就是这么一个口无遮拦的人。胡乱说话使他得罪了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慈禧太后。做了几个月军机大臣后,慈禧太后就将他拿掉,派往两江做总督。左宗棠也因此失去了在历史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机会。
  同治即位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到光绪初年,仍是如此。两太后个性不同。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强,世故圆滑。慈安太后对政治不感兴趣,慈祥仁厚。
  慈安太后对左宗棠特别好。左宗棠收复新疆归来后,受到慈安太后的接见。慈安太后特准他带上墨镜。左宗棠很感动,拿墨镜的手哆哆嗦嗦,结果墨镜摔地上坏了。
  慈安太后一看,连忙命太监取来咸丰皇帝用过的一副墨镜,赏赐给左宗棠。这对一个汉族大臣来说,无疑是天恩浩荡。所以,左宗棠特别感激慈安太后。
  此后不久,慈安太后就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大家联想到两宫太后的长期不和,猜测可能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但谁也不敢把这话说出来。

  只有左宗棠在宫中大嚷:“我今天早上还见到太后上朝,说话和平时一样清朗。太后去世肯定不正常!”控制不住情绪的左宗棠在庭院里来回顿足,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过头的言论。
  恭亲王一看不得了,连忙过来安抚左宗棠。费了好大劲,左宗棠才恢复平静,但他的话全被慈禧太后安插的眼线听去,报告了他的主子。
  换作别人,这么做,那是直奔菜市口而去啊。所幸的是,左宗棠有大功,慈禧太后没法杀他。虽然没杀,但稍事惩罚是必须的。此后不久,慈禧太后就把左宗棠“赶”出军机处,派他去南边做两江总督。
  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构,左宗棠待在里面并与同事处理好关系的话,以他的声望,是能够影响军机处的决策的。那样,左宗棠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他被“踢”了出来,没能实现更大的突破。
  日期:2017-01-13 18:20:23

  管好你的嘴巴
  有些人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是用错了地方,嘴损,尖酸刻薄,说话不讲情面,不给人留任何余地。在社交中,只要谁得罪了他,他就会鼓起如簧之舌,喋喋不休,不遗余力地对人冷嘲热讽,恶毒攻击。这是严重的败德。
  湘军名将左宗棠、王錱都是这一类人。他们俩关系非同寻常,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有超凡的才能,都非常自负,都尖酸刻薄,嘴下不留情。
  1852年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帮办湖南团练大臣,左宗棠和王錱都是曾国藩极力结交的人才,但这两人都不喜欢曾国藩,说了很多有损曾国藩的话。
  相对来说,左宗棠说得还算客气。他说:“曾国藩这个人啦,是个正派人士,但是才能不行,恐怕不能担当大任。”曾国藩看上去迂缓,大智若愚,所以左宗棠会这么损他。
  左宗棠的这句话虽然损,但还算比较客气。王錱对曾国藩的评价,可就恶毒多了。王錱说:“曾国藩这个人京官做久了,动不动就发公文,打官腔,我看不惯。跟他说话,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曾国藩感觉到王錱不喜欢自己,便提出收王錱为弟子,王錱却说:“我的老师,只有罗山(罗泽南,号罗山)一个!”
  曾国藩碰了硬钉子,感觉自己无法驾驭王錱,因而限制王錱带兵的数量。王錱这么自负的人,怎么肯受曾国藩的限制呢,于是,两人关系闹得很僵。
  王錱很快为自己的败德付出了代价。轻敌冒进的他在岳州被太平军击败。如果不是曾国藩及时出手相救,王錱很难逃过这一难。
  经此一败后,王錱不再受各方面重视,留在湖南剿灭小股起义军,失去了迅速崛起的机会。如果王錱不是这么清高,嘴下给曾国藩留点情面的话,依托曾国藩,他的成就很可能不亚于日后的左宗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不喜欢别人尖酸刻薄地讽刺自己,那就不要把这种痛苦施加到别人身上。管好嘴巴,就能少得罪人;少得罪人,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些障碍。这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日期:2017-01-14 19:39:50
  拒绝是一门艺术
  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怪圈”。明明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你却“大公无私”,断然否决。明明这人不适合你,你却拉不下脸,不忍心拒绝。明明是你不愿意做的事情,面对别人的热情劝说,你说不出一个“不”字,只得勉强而为之。
  拒绝是一门艺术。爱面子,不懂得拒绝,会给自己引来许多麻烦。那些很难办好的事情,你答应下来了,如果办好,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没办好,求你帮忙的朋友就会怨恨你;如果不去办,就要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
  不少人因曾国藩没有反清,责怪他对清政府愚忠。其实,曾国藩不反清是明智的选择,而曾国藩对清政府并不愚忠。他曾经多次拒绝执行清政府的瞎指挥。曾国藩的忠,用一个词来准确总结的话,那就是忠而不愚。
  曾国藩第一次反抗清政府的指挥,是在1854年。当时,太平军为夺取安徽的庐州,将其建设为北伐的重要基地,集中优势兵力,对庐州发起猛攻。

  镇守庐州的是湘军名将、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受江忠源指挥的是一些七拼八凑的军队,以绿营为主,战斗力不强。因此,清军陷入被动。江忠源多次向清廷请求救援。
  清廷命曾国藩率领新训练的湘军迅速东进,解庐州之围。但当时,湘军水师刚刚建军,没什么战斗力,各种器械也没有到位,仓促出兵的话,很难取得胜利。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果断地拒绝了清政府的指挥。
  此后,庐州形势越发紧张,清廷又多次催促曾国藩出兵。曾国藩抱定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信念,始终拒绝出兵。最后,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
  这次曾国藩的拒绝,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一则,在前线有生命危险的是他的至交江忠源;二则,这是朝廷的命令。换作一般人,早就秉着忠肝义胆,去救江忠源了。曾国藩没有这么做,显示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
  曾国藩的拒绝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冷静坚持外,还和他的地位有关。在北京的时候,曾国藩就是二品大员,咸丰皇帝和众大臣对他很熟悉,所以他拒绝,清廷会考虑他的想法。

  其他湘军将领则不具备这一优势。江忠源、李续宾的败亡,与盲目执行清廷指示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人的地位,注定他们很难像曾国藩这样,做到忠而不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