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出鬼没”的世界》
第27节

作者: 横刀立马回首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24 21:25:06
  【扶乩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在与死者交流的实践中,古人逐渐改良出一种容易重复再现、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将一支木笔绑在一个竹簸箕的边缘,操作者在两边扶着簸箕,建立联系,然后“笔”将会在沙盘上自动写出来各种信息,这就是由中国古人发明的“扶乩”技术。
  据考证,扶乩的最早纪录见于我国东晋时期,存在于我国民间应该有2000年的历史了。我国历史上,民间扶乩多在正月15日夜里,迎请紫姑神,并卜问来年农耕、桑织、功名之事。
  南北朝以后,产生了大量的谶纬书,道教法师们承袭其技,扶乩降笔,依托神灵造作的道教经书,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涌现。宋、元、明、清,占卜扶乩之风愈盛,伪托神灵之作,在现存道经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宋代民间流行扶乩,以文为盛。陆游在《箕卜》诗描述说:“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相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评,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陆游以扶乩作为娱乐,一笑了之。扶乩的兴起与科举有关,读书人临考前心中空虚,就以扶乩祈求神示,陆游在诗中说的“岂必考中否”就是预测科举事 。
  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志》记载:“太原府纯阳宫在贡院东天衢,明万历年建。凡起造规划,偕仙乩布置。内八封楼、降笔楼,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对额皆乩笔所题,碑记乃李太白乩笔也。用醉翁亭体,文甚奇俊。”
  在明朝,扶乩术还用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明史蓝道行传》记载:蓝道行以扶乩术得幸,他为了搞垮政敌严嵩,“乩仙言嵩奸罪”,世宗于是遣放了严嵩。严嵩就与道士田玉勾结,田玉擅长扶乩术,以其反诬蓝道行,致蓝道行下狱死。另一个大臣徐阶极力反对扶乩术,他对世宗说:“扶乩之术,惟中外交通,间有验者,否则茫然不知。今宫孽已失,仅非道行所致。且用此辈,孽未心消。小人无赖,宜治以法。”后来,世宗杀了田玉等人。

  到清代,纪晓岚在其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了数十例扶乩事例。纪以为:“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固属假托。”
  清中叶名臣叶名琛之父叶志诜笃信道教,爱好扶乩,叶名琛特建长春仙馆(今广州应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事无大小都要问于乩手。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吕洞宾语“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最后战败被俘,时人讥之“六不总督”。
  早在1934年,上海滩就曾经流行过碟仙。近年来,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碟仙、笔仙、银仙、筷仙等,也是扶乩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直以来,人们对扶乩的真假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扶乩的态度长期莫衷一是。

  日期:2017-12-24 21:30:02
  【趣话:古代学子求乩仙示题】
  《子不语》卷二十一记载了二桩偶合之事:“康熙戊辰会试,举子求乩仙示题,乩仙书‘不知’二字。举子再拜,求曰:‘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书曰:‘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仙为无知也,是科题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三节。”
  “又甲午试前,秀才求乩仙示题,仙书‘不可语’三字。众秀才若求不已,乃书曰:‘正在不可语上。’众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书一‘署’字,再叩之,则不应矣。已而题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
  乩仙的手法很模糊,这是其高明处。学子很会联想,以“不知”为“不知命”,以“不可语”为“不如好之”,“署”是四个“者”,这些都与考题应验了。如果实在应验不上,乩仙说的“不知”、“不可语”也算是实话。
  日期:2017-12-24 21:33:11
  【民间流传的扶乩有科学依据吗?】
  对于扶乩,科学的解释,认为是由于虔诚心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心里暗示,这个信号被不断地强化和放大,影响到整个身体,扶乩者的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抖动,抖动幅度越来越大,于是就在沙盘上形成了类似笔迹或符号的痕迹。
  还有一种质疑的观点,说这是由扶乩者预先经过演练和配合,加上和乩坛的主持者进行串通、合谋的一个骗局。当然,历史上不乏借扶乩行骗的事例,但以此便推断所有的事件都是骗局,就有些以偏概全了。尤其是那些并非职业的乩手,只是普通百姓偶尔设坛,为乡人邻舍答疑解难这种情况,无需破费钱财,也就不具有行骗的动机。
  我的一位同事,据说年幼时就做过乩童。我几次想就上述的那些质疑当面问他,又怕过于唐突,引他不快。终于有次在一起吃饭时,我见他谈兴颇健,便趁机问起这个问题。他倒丝毫不以为意,坦言说,他那时还未上学,既不识几个字,又什么都不懂,大人怎样吩咐就怎么做。由于住在河边,乩坛的桌上铺的就是细细的河砂,按他们那里的规矩,需要童男童女做乩手,他和另外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一人扶住簸箕的一端。在有人问了问题后,他能明显感觉到簸箕被一种力量牵着走,他只是顺从地跟着移动手臂而已。那个力量一停,移开簸箕,沙盘上就出现明显的字迹,根本不存在作弊的可能。后来上学了,就不再做这种事了。

  为什么多用儿童做乩手呢,是因为儿童心思单纯,杂念和妄想较少,更容易接收感应到外部的信息。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记得年幼时回农村老家过年,村里的老母宫举办庙会,非常热闹。我和一帮小伙伴进大殿玩耍,看见供桌上摆着水果等供品,心想趁人不注意偷一个解馋。刚一动念头,就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压迫着自己,胸口憋闷难当,赶紧走出大殿,说来奇怪,身体的那种不适感立刻就消失了。

  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他父亲曾对他说,他家的寿芝楼上供奉着乩仙,墙上悬挂着一只笔,如果有事相求,笔会自己动,取下笔扶着它书写,会有神奇的应验。明清笔记小说中记载此类事甚多,参与的人形形色色,其中不乏见多识广的在朝为官者,以及读书明理的文人儒士,有些还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以他们的阅历和判断力是不容易轻易受骗的。纪晓岚就记述过他和其兄年轻时亲自扶乩的经历,认为“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 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一些质疑者基本是凭主观想象,如果在现场亲自验证过,也许就不会那么说了。

  日期:2017-12-24 21:34:55

  接上:
  既然扶乩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无法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呢?下面这个例子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李嗣涔先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机工程博士,回台湾后任教于台湾大学,专长为半导体光电元件,是一位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后来应台湾地区“国科委”的邀请,转入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他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发现了在我们所处的时空之外,还有一个“信息场”的存在,但这个发现却从此使他的学术地位充满了争议。2005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遴选台大校长时,他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便成为对手攻击他的口实,指其宣扬怪力乱神。而个别亲身参与他的实验的科学家,虽然当场大为叹服,但在公开场合,却又绝口不提,担心和迷信扯上关系,影响到声誉和地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