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1-19 11:05:25
站在周朝的立场,姬鲜确实很不像话。为了扳倒周公,他竟然劝说两位弟弟蔡叔、霍叔跟他一起起义,打倒“不利于成王”的姬旦,倘若仅限于此倒也罢了,他竟然联手他们哥仨监视的对象、商纣的儿子禄父搞联合暴动!
这个姬鲜的智商和情商都不是一般的差,他也不想想,“革命”成功之后,禄父光复殷商,姬旦固然被踩得稀巴烂,刚刚成立的西周也立马会变成“稀粥”。姬鲜能在光复后的殷商得到什么?充其量得到一块封地、一个封国而已,还有就是周人的海量唾沫星子,微子就是前车之鉴。换句话说,姬鲜就是周朝版的微子,姬鲜要打倒弟弟姬旦,微子要推翻弟弟子受德,只是姬鲜的下场比微子还惨。
无论是姬鲜或是微子,推动他们做下滔天蠢事的动机都是嫉恨。嫉恨蒙住了他们的心窍,只要能把挡在他们身前的弟弟踩倒在地即可,至于会产生什么的连锁反应就顾不上了。这两人都是极度自我中心人格,他们可以用天下和身家性命做赌注,只为出心中的一口恶气。
周公送走太公望,搞定五弟姬奭,谁也阻挡不了他的“上进心”了,他不拿他的三哥姬鲜太当回事。他已经是大周第一号大臣,再“上”就只能称王了。那么作为忠臣表率的周公称王了没有?史书的蛛丝马迹里明白无误地显示周公确实称王了。如果他僭越为王,他怎么能算忠臣呢?
《尚书�6�1大诰》里的“王”把文王称为“宁考”。“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只有周公才有资格称文王为“考”,这暗示了那个王就是周公,成王不可能没文化地称自己的祖父为“考”。《尚书�6�1唐诰》记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封”是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康诰》里的王称康叔称弟, 这个“王”只能又是周公。如果《尚书》中的记录属实,那么周公曾为王亦属实。(148)
日期:2017-01-20 10:44:33
后世的儒家子弟们开动一切思想机器为周公开脱,说他“称王”是假,目的是为了稳定江山社稷,他是人民的好周公。后来他不是还政于成王了吗?没错,周公后来确实把大周移交给成王,那是因为他比姬鲜聪明,经过多次很痛的领悟后,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取代成王。
姬鲜首先给了周公迎头一击,打得他眼冒金星。周公虽然清楚姬鲜对自己不满,可他哪里料到阵仗如此之大:管叔、蔡叔、霍叔和禄父竟然伙同淮夷发动兵变!这便是《尚书�6�1大诰》所谓“三监及淮夷叛”,史记里没有“三监”之说,只提了管叔和蔡叔这两个姬姓的坏分子,而没有捎上霍叔。
《鲁周公世家》说得颇为详细:“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做《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这段话近似白话,但是疑云密布。
首先“果”字就颇堪玩味,这意味着周公料事如神,早就料到管蔡联手武庚,然后这三个傻子又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勾搭上淮夷,等他们准备妥当后发兵起事后,周公“后发而先至”,把这一大伙坏银抓了现行,然后仁至义尽地或诛杀或流放。看起来周公好像盼着管蔡等犯事一样,周公有这个胆子吗?平乱花了他整整两年时间(《周本纪》里则说是三年:“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这不是短平快的遭遇战,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拉锯战一旦展开,双方谁都没把握能赢下战争。周公敢冒险让他的一兄一弟及商纣余孽、淮夷(其实还有徐夷)好整以暇地向刚刚成立的周朝发动全面战争?历朝历代对叛乱的处理都是从快从严,从未见过周公这样“盼星星盼月亮”等人家“果然”来打自己。“果”真如此,周公非傻即疯。(149)
日期:2017-01-21 08:23:52
更正一下:“燕国的地位低齐鲁一等,齐鲁是一等爵位“公”,燕国是二等“侯”,姬奭的儿子姬克便是燕国的首任国君燕侯克。”这句不对头,齐、鲁当时也是侯国。
日期:2017-01-21 10:22:43
“奉成王命”就更假了,不是说成王还是襁褓中的小Baby吗?小Baby能发什么命令,他连要吃奶都只能靠哭去诉求。前文已叙,成王那时不是小Baby,而是大Baby,不过只要是Baby,无论大小都没有发号施令权。发命的是周公,执行命令的也是周公,周公确实辛苦,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后世的儒家子弟们没有学到周公的文韬武略,但是对“双重角色”心领神会,玩得倍儿溜。
真相应该是,周公并没有料到管蔡、武庚和淮夷里应外合造反,听到前方传来的军情奏报,周公头发不洗了,饭也不吃了,急忙把姬奭叫来商量对策。他俩怎么商量的,谁也不知道,不过商量的结果不难猜到。周公和召公四手相握,四目相视,慷慨而歌:“大周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额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倾尽周军主力放手一搏: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失去一切。
周公东征时,学习历代天子包括他的二哥姬发,也写了篇战前动员报告,曰《大诰》。《大诰》里明确说“三监”,《史记》里偏偏少了一监,为什么?司马迁时代肯定可以看到《尚书》,因为那是“主旋律”著作,获得好多“五个一”、“十个一”之类的“矛盾”大奖。这说明《大诰》被动过手脚,司马迁看到的那个版本里没有“三监”,“三监”之说是被后人添加的。那么我们有理由问一句:《尚书》究竟被“修饰”了多少?
《管蔡世家》里关于管蔡为乱的记载有句话让我失声而笑,那句话是酱紫的“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那个让我发笑的字是“挟”。管蔡挟持武庚叛乱?武庚需要被挟持吗?他没有那么无辜,武庚一直在等这个机会,没想到真的被他等到了。(15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