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殇三生石——上山下乡知青的艰苦拼搏和荒诞不经的情爱》
第9节作者:
巴山牛_渝 与其它地方一样,六队的改造大寨田也是在原有的坡地上做文章,原来的坡地本来是一层层依山形地势而成,现在的改造是每一层都要砌上石坎,把地块整成水平面,其实这地还是地,不能灌水变成田。当然,大寨田虽说叫田,就大寨本身来说也不是种水稻的水田。
这种不是因地制宜的搞法,除了在外观上比较好看外,实际上反倒缩小了耕种面积,造成一定的减产。
为了促进社员更好的投入到改田改土工作中,掀起更大的农业学大寨的高丨潮丨,区公所动用行政权,把赶场的民俗也改了。
日期:2016-12-17 14:11:50
区公所驻地的九龙场,民俗是逢一、四、七赶场,改成一、七赶场。双龙场二、五、八赶场,改成二、八赶场。青龙场太小,是白日场,社员们不到这里交易。但青龙公社有一个很大的张家场,在青龙公社与云州县金凤、革岭公社交界处,而金凤公社驻地在长江边,也是一个白日场 ,这两个公社有一个共同点,大半乡民都生活在山上,所以这张家场倒是十分闹热。
但知青们很少去赶张家场,因为知青没有农副土特产品去交易,一般的油盐酱醋在青龙或金凤、革岭的供销社可以买到。
当然,张家场也有供销社、联合诊所、小学的分驻点,但是没有公社这行政机关。知青赶场,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到公社去闲逛,希图与公社的头头脑脑们混个脸熟,为自己的将来摸个出路。
由于缺少了知青群体的购买力,张家场上的鸡鸭鹅兔和蛋类比周边的双龙场、九龙场都便宜一些。石峡大队位于这三个乡场的中心点,赶九龙和双龙都要爬坡,是那种渐渐向上的坡路,也就是俗称的‘懒坡路’。如果去赶张家场,要穿过青龙场,沿青龙河向下流走七、八里,过桥翻上高约五六十米的梯子岩,跟着就来到一道高约一千五百余米的陡直脊梁前,一条两边长满茅草和各类矮小灌木丛的石板小道从山脚直达山顶,如果是下雪天空手爬这条路,你背上也会冒热汗,这就是有名的尼公坡。
待你上到山顶的金凤岭上,又是另一番风光,山上倒也有沟有坎有平坝,有田有地有人家。
对这所谓的改田改土,李尚谓之为劳民伤财,是在做无用功。刷完语标,又抬了几天石条就厌烦了。
日期:2016-12-17 18:16:49
这天逢七,是九龙的赶场天,他一大早把口琴装到军绿色挎包里,到一队赵忠家里约这孤家寡人的渝知去赶场。李尚为人豁达,从不在乎啥知青圈子,见到赵忠粮柜上的小提琴,说道:“我同学易林森在九龙的大湾落户,小提琴也拉得好,你们可以交流一下琴技嘛。”
赵忠正在埋头喝着清清的包谷面掺洋芋坨的稀饭,本来是准备饭后出工学大寨的,一听有这等乐事,就“嗯、嗯”的同意了。小提琴是装在盒子里的,由于比较老旧,提手处的铁扣早就锈蚀了,赵忠四处翻找,想找一根绳索捆扎成提手。
李尚说:“麻烦啰,锁扣是好的就行,你这一头粗一头细好捆?扛在肩膀上还好走些。”
赵忠一想也对,又从土墙上的木钉上取下军绿色挎包拍打了一下灰尘,把枕边的一本老人家选集第四卷放进包中。(当年基本上没什么书看,这第四卷主要是老人家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文献,可读性很强,更可以了解人民打江山的不易。说实话,当时的生活尽管艰难,但人们的思想还是很崇高、是有信仰的。)放好选集后,赵忠又在屋中转了一圈,抓起案板上的菜刀放进了布包。
李尚见状也没啥惊异,因为这是知哥们的惯例。李尚自己倒不是这样,如果是出门到九龙、双龙的知青或同学家吃转转,要玩几天的话,他也会带一本选集,但不会带菜刀,因为他自恃身上有一点功夫。自从扁了公社冯副主任后,李尚在青龙、九龙、双龙这三个周边的公社也有点恶名,各个知青圈子都有点怕他。但是在区里和公社领导中印象恶劣,遇招工想回城是有困难的。
日期:2016-12-17 18:33:23
俩人来到大湾易林森队上后,从学大寨的工地上把易林森叫了回来,两个会拉小提琴的伙计切磋了一番技艺,又用二胡曲《赛马》合奏了一曲,倒是赵忠教了易林森弓根吸弦和指拔弹奏的技法,易林森的技艺远不如赵忠,赵忠自觉无趣不愿再呆下去了。李尚约易林森一道去赶场,易林森说要出工,也不愿在场上碰到父亲挨骂。请俩人赶场回来吃中饭,李、赵二人说在场上打平伙,不来了。
李、赵二人在九龙场上场口,碰到矮小精瘦外号“干鸡子”的三队知青沈斌也来赶场,三人一路说笑着朝场上走去。这天赶场的人很多,羊肠小道上长蛇般的人流中有背着提着的乡民,也有空着两手的人。
李尚在前,赵忠扛着提琴盒在中间,沈斌在后面是老毛病复发,一路上不停地说着并不好笑的笑话和众人皆知的稀奇事儿。刚到场口的宽坝子上,一群凑热闹的半大娃儿发现赵忠扛着的提琴盒子,都好奇的围上来,有问有说的,都不知晓这是啥玩意儿。
好凑热闹又爱卖弄的沈斌抢过提琴盒,摆出个持枪扫射的姿势,口里“嘟、嘟、嘟”的模仿着机枪声左右扫射着。还很严肃的唬道:“这叫机关枪,如果从枪盒中取出来,压上子丨弹丨,一扫一大片,流的血都可以拿去做几大黄桶血旺。”又拍了拍腰上的草绿色军挎包说:“包里都是子丨弹丨,我们是包打天下战斗队的。”
当时各派的武斗刚刚结束不到几年,而运动中各种战团、战斗队多如牛毛,他这是沿用那几年的事儿信口胡侃,开玩笑的话。
日期:2016-12-17 19:06:31
李尚来赶场,本不是来买卖啥东西的,只是来图个热闹好玩,三人来到区公所大门前时,李尚发现易伯伯正在门前和几个社员聊天。看见他后,易伯伯朝李尚招了招手,要他过去。
李尚对两位知哥说你们先去赶场,我一会再来找你们。这时的提琴在沈斌的手上,像持枪一样端着。于是三人分了手,李尚随易伯伯进了区公所大院,赵忠和沈斌进了乡场。
今天的九龙场不太平,平时熟面孔的知青一个没见,倒是发现有一群知青模样的生面孔在人群中游逛,这伙人有十一、二个,其中还有四位知妹,每人都是背着军包,也不像是来买啥的,因为他们都空着手。
赵忠来到一位卖鸡蛋的太婆竹篮前,蹲下身去问价,沈斌端着提琴盒站在旁边,见那群知青朝这里走来,打头的一位还隔老远就操起一口渝州腔打着招呼:“喂!同学,你是哪点的知青噻?”
沈斌外强中干,深知渝、南知青水火不容,李尚那根天棒又半路分开了,胆颤颤地学着渝州腔回答:“小弟是沙坪坝的噻。”
这话带有明显的南浦腔调,沈斌晓得拐了,腮巴子上二两肉张开,裂开嘴点头哈腰的下矮桩服输。
日期:2016-12-17 19:26:44
这群人一拢来,就架住了沈斌,都是右手放在腰前的军包中握着什么,为首的一位壮实小伙把嘴巴凑到沈斌耳边,压低嗓门沉声说:“同学,出门人灯笼高挂,识象的拿点稀饭钱噻!”有人飞快的亮了一下军包中的尖刀,沈斌一见是匕首,顿时吓坏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