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记忆之一——苗疆》
第4节

作者: ahad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沅水流域四周高原山地环绕,地形呈“一线两面”,北边是武陵山脉;南边是雪峰山脉,纵贯南北,将沅水与资水分隔开来。两条山脉构成了沅水流域地理的两个“面”,沅水作为一条通道,成为连接中原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重要的一条“线”, 沅水历史上就是一条中央政权沟通云贵川大西南的一条大通道和经济命脉,也是西南地区向中央朝廷进贡的驿站,同时,它也是朝廷发配官员到西南的必经之路、流放之地,直到民国抗战中国内地人员大转移,走的还是历史上沅水这一条线,长沙,益阳,常德,沅陵,进入湘西和西南地区。

  沅水及主要支流(网络图片)
  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交汇点在沅陵县境,沅水在此形成险滩急流,而中上游地区水系呈羽状展开,支流众多,溪河纵横,在干流与各主要支流两岸分布着一系列大小不等、放束相间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其中以沅麻盆地、芷怀盆地、溆浦盆地、安洪盆地和渠阳(靖州)盆地较为著名。其间还有许多小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但面积较小,呈坝子特色,这种四周环山、一水中流的地形,历史上称之为“溪峒”。 沅水上游有22条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她像千年树根,直扎洞庭.。

  日期:2017-07-16 14:14:45
  五溪是沅水和湘西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说穿了就是古代人们对河流的支流没有那么全面的了解,于是历史上把沅水及其上流流域统称为五溪(其实沅水较大的支流就有22条),五溪包括(雄溪、樠(朗)溪、酉溪、潕溪、辰溪)地域。辰溪始于梵净山麓的贵州铜仁地区江口县、流经铜仁,再下麻阳汇人沅江,是五溪中最大的一条溪河,也是最负甚名的一条溪河。樠溪即流经现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松江,舞溪即流经现铜仁玉屏的舞阳河的下游,雄溪即舞阳河的上游,酉溪即现在重庆酉阳县的酉城河,辰溪是蛮夷的腹心溪河,明代的以铜仁府为核心的贵州正是在这条蛮夷者最集中的腹心溪河中诞生的。 

  从大致范围来看,五溪地域应包括现在的湖南西部,包括湘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巫溪流经的城步、绥宁、会同等县;广西北部;贵州的东北部,包括思南、铜仁、印江、松挑等地;贵州的东南部,包括武溪(舞溪)流经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以及湖南的新晃、怀化等县,还有沅江的支流清水江两岸广大地区;还有原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等地。
  明朝沈瓒《五溪蛮图志》五溪图
  “五溪”在今天的地图上已经搜寻不到相关信息,可在历史上的五溪可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地名,这里曾是西南地区著名的“五溪蛮”的故乡。五溪蛮历史上曾经非常厉害,他们可是赫赫有名的湘西土匪的前身。
  日期:2017-07-16 14:50:27
  再就是“黔中郡”和“武陵郡”,这是了解这个地区历史中很重要的历史行政区划概念。“五溪”并不是朝廷的历史区划,它在历史上曾经分属“黔中郡”和“武陵郡”。
  据《战国策•楚策》载:“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径之塞郇阳”。从大的方位看,黔中和巫郡是在楚国的西部地区。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79年),秦派大将白起伐楚。白起取道武陵,入五溪征服了当地蛮人,并置黔中郡。到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朝廷重建了黔中郡,并将名称改为武陵郡,约包括孱陵、佷山、酉阳、索、临沅、镡成、无阳、迁陵、辰阳、义陵、零阳、充等十三县,郡治在义陵,既今溆浦南。
  武陵郡的演化历程是楚黔中—秦黔中—汉武陵,治所也从义陵(溆浦)后汉移至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县西。隋初废,寻复置,移今常德县治。唐置朗州,寻仍曰武陵郡,后又为朗州。宋曰朗州武陵郡。由此可知武陵郡设置于汉代,直至宋代仍设有武陵郡,前后凡1200多年。
  最初的武陵郡所辖范围很广,北达湖北的清江流域,南及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东起洞庭,西至贵州东部,即相当于现今的湘鄂渝黔武陵边区的乌江、沅水、醴水、清江四水流域。后来的武陵郡的管辖范围有所缩小。
  武陵郡得名于武陵山脉,位于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它以横空出世之势,亘绵于黔东、湘西、渝东、鄂西南和桂西北之广裹地区,可谓是千山一脉,万类同宗。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沅,醴等水,最后注入洞庭湖。
  日期:2017-07-16 15:14:22
  还有就是“蛮地”和“苗疆”的概念。
  汉族史籍和苗族史诗都证实,在明清最终形成著名的生苗区腊尔山苗疆和黔东南雷公山苗疆前,“武陵”和“五溪”都曾经是“蛮地”和“苗疆”。五溪和武陵的大部分区域重叠,但武陵覆盖的面积更广,五溪是武陵的一部分。
  古代生活在武陵和五溪的民族,被称为“武陵蛮”和“五溪蛮”。 史书最早是以郡名尾加“蛮”来称呼各地的蛮族的。如“武陵蛮”、“长沙蛮”等。此外,也有用小地名称呼者,如“澧中蛮”、“溇中蛮”、“零阳蛮”等等。“武陵五溪蛮”合称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据本书为《马援传》载:“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此处的“武陵五溪蛮”,其意并非说武陵境内所有的蛮族都称五溪蛮,而是指武陵郡内沅水流域五溪地区的蛮族。因为当时在鄂西夷水流域有一“五水”名,故在“五溪”前冠以“武陵”以与“五水”相区别。《后汉书》中与“武陵五溪蛮,,相提并称,同样也属武陵郡内的蛮族名称还有“澧中蛮”、“溇中蛮”、“零阳蛮”等,“澧中”、“溇中”也是以水命名。

  唐宋以后,西南地区就很少再以“蛮地”称呼,代之以苗疆。
  远古时代,所使用的“苗”与今天的苗族有很大的区别。人们把南方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泛称为“苗蛮”,或称为“苗”,“三苗”,“有苗”,“蛮”。至明清时期,人们仍然使用“苗”、“蛮”、“夷”这样的名词作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清嘉庆年间任贵州八寨理苗同知的陈浩曾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俗称《百苗图》),其中的“苗”就包括了今天的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毛南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白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族群的成员。

  所谓“苗疆”,在历史文献中也是较为含混的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所指往往相去甚远。历史上“苗疆”曾经泛指西南三省(云、贵、川)、两湖、两广等省的各少数民族居住的的地区。这是广义的“苗疆”。到了清朝才有狭义“苗疆”的说法,“苗疆”慢慢特指两块较大的“生苗”聚集区 :一是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红苗”区,这也是明清以后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的“红苗”,因以腊尔山脉为中心,故又称“腊尔山苗”。一是在今贵州的黔东南地区。宋、元以后以雷公山脉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以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域,黔东南这块所谓的“生苗”区,大致是东起黎平界,西至都匀、北达施秉、镇远界,南抵古州,处于清水江和都柳江之间,以雷公山为中心,南北较宽,东西稍窄的长方形地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