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1-06 18:28:00
于是奕山就在广州城头竖起了白旗,向英军表示投降,并且为了显示诚意,打消英人疑虑,还让余保纯带上军队当官的印章做为凭信,出城与英人商谈。城门还不敢打开,用绳索把余知府放到城下。
余保纯官小职微,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按照奕山的命令行事。到了城外,他也让手下竖起一面白旗,前去知会英人。
其实攻打广州,英人耗损物资颇多,财力也快捉襟见肘了。义律见余知府前来讲和,心里也是高兴。义律开价索要鸦片损失一千二百万元,后来经过美国商人从中调停,减了一半,为六百万元,限五日内交齐,割让香港全岛给英国,大将军奕山带领外省军队尽数撤出广州,英船待大将军撤出后,退出虎门。
六百万元折合白银四百二十万两。余保纯禀明奕山,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奕山半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全数答应。
这个条约历史上称之为“广州和约”。
有关鸦片问题,贸易恢复问题,及林则徐烧毁鸦片赔偿问题,等等,义律选择不提,这跟当初在天津向北京提出的六点要求相差很远。原因在于,义律认为提的多,纠缠时间长,还不如现收点好处实在,而且要求低,不至于刺激到北京的神经。六百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英国政府两年的茶税收入,也可以让义律向国王和内阁交部分差了。
日期:2018-01-06 18:29:51
第二十六章 假的始终都是假的
《广州和约》签订,就马上执行。退军好说,奕山正不愿意待在广州城,太没安全感。但是赔钱不好办,四百二十万两白银不是小数目,还必须五天内凑齐。奕山先让广州大小官员捐款,结果数目太小。林则徐早都搞过一次了,没用。这当官的多数看银子最亲,谁肯多捐,捐得多了不就等于说自己是贪官吗?奕山无奈,只得学习林则徐,动员尚在广州的洋商们捐款。好说歹说,募捐所得一百二十万两白银,数目尚差很远。最后无奈,只好动用公款,挪用藩台库银、运库库银、海关库银才凑够数目。藩库即省政府粮食银钱仓库,运库即盐运司的银库。
奕山一边凑银子,一边会同隆文、杨芳、怡良等人向北京上奏请罪,一样采取欺骗和谎言,不敢把《广州和约》内容上报,只是说“调兵万七千人,奈无战地安营,热气湿蒸,久而多病。夷入北路山巅,居高临下,势已危极,一有疏失,收复固难。而士匪窃发,通省摇动,亦断难久守,若不权宜行事,必致决裂。其洋商欠项,分于各商摊还”。
动用国库银子,奕山不敢说,只好撒谎。他这奏折,把责任使劲往外推,都推到了土匪身上,把苦衷使劲往身上揽。
道光皇帝览奏,得出结论,英人已然服软,就批阅说,夷情恭顺,诏允所请。后来闽浙总督颜伯焘连番上疏弹劾奕山欺罔,事下广西巡抚梁章钜察奏,道光皇帝才知道实情。
奕山这边正忙活时,英人也没闲着。眼见清军都龟缩在广州城内不敢出来,部分英人不管义律讲过的纪律,尤其是伯麦为首的家伙,从四方炮台回到泥城炮台,在泥城附近、西城、萧岗一带大肆抢劫。
英军获得了六百万两白银,为何还要干抢劫?一来是西人打了胜仗后,有这个不好的习惯,二是六白万两白银并没分给他们,一半运回英国本土,一半运到了印度。
英军行径最先激起当地帮派势力的不满。其时,在广州民间地方帮派势力错综复杂,有时,官府也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加上帮派势力最多互相争夺地盘,并不敢对抗政府,故此,官方默认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如“升平社学”等。
在帮派头头萧岗举人何玉成等领导下,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派出壮丁,加上城西北三元里乡九十多个村庄皆出壮丁,联合对抗英军。
这就出现了一个历史教课书的事件-三元里抗英。大致内容如下。
一支英军摸到了广州北边的三元里村,袭击民宅,奸污一个妇女,引起当地村民的愤恨。村民们拿着锄头、棍棒、原始步枪等与英军作战。
英军以为大清正规军队尚不堪一击,区区百姓更不在话下,一个小头目叫做毕霞领着部下与众帮派交战。毕竟英人武器先进,而老百姓武器落后,故此百姓开始不是英人对手。但是忽然天降暴雨,英军火药被淋湿,就失去了优势,一路撤退到了三元里牛栏岗一带,结果被很多当地百姓包围,就赶紧隐蔽到丛林间,不停放枪自卫。中国人知道洋枪厉害,就远远地躲在洋枪射程之外,围困而不击。到了晚上,英人怕被偷袭,就脱下衣服,挂在树枝上,迎风飘荡,做为疑兵,因此老百姓没敢搞夜袭。一直到天明,众人估计英人忍饥挨饿,被蚊虫叮咬,一夜过去,体力不支,估计没战斗力了,就冲到丛林中搜寻英人。结果大部分英人被杀,伯麦和毕霞也都毙命,有部分个英兵被百姓搜到,叩头流血,才保住小命,做了百姓的俘虏。总之这次战斗,据说干掉一千多英人,缴获大批洋枪洋炮。
在另外一个叫做三山村的地方,众百姓也杀了一百来号英人,并夺得两门大炮和一些枪械。
三元里附近百姓集结到古庙开会,庆祝胜利,为防英人报复,大家成立了“平英团”,推举邝东山为领头人。他们乘胜追击,蔓延而至四方炮台并包围了四方炮台。炮台上的英人见漫山遍野都是老百姓,心里害怕,一个都不敢下来,也不敢放炮。
老百姓运用同样的办法,围住英人,断绝食物和水。
日期:2018-01-06 18:31:48
第二十七章 洋人不是纸老虎
历史上称这次三元里抗英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后来每年三元里各乡村轮流主持举办纪念此次抗英活动。如今广州三元里村已然非昔日风光,完全是商业风景。只有春节后某日,由村民自己组织的、例行的抗英纪念活动经过三元里村,经过抗英大街,鱼贯着稀散的队伍,敲锣打鼓,也算热闹。
教科书上说三元里抗英是民众自发的伟大爱国行为,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这里解释前面的疑问。第一,事情的起因是英人骚扰百姓,三元里众人才拿起武器对抗英人。如果说民众爱国,那么先前英人进攻虎门、广州,百姓们一定知道,那时怎么不早早组织起来抗英?广州有上百万人口,对于英人和官府的纷争,大家只是在看热闹。例如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战死,广州市民在茶楼里当成八卦聊天,最多感叹一句那家伙运气真衰,就甩着长辫子各自散去。事实是大部人老百姓是置身事外的,根本和爱国扯不上半点关系。第二,三元里抗英的标语有“不用官兵,不用官帑”,这说明百姓要么不相信官府,要么不敢给官府添乱,要么就是向官府示好。后来义律被余知府放走,三元里头领向英人道歉,很显然是第三种情况,这跟爱国更是扯不上关系。第三,不久义律回香港途中遇到风浪,被中国渔民救了命,渔船行至澳门途中,遇见广东巡逻船,渔民并未交出义律等英人,反而尽力遮掩住了他们。当时官府悬赏义律的钱远远超过义律允诺的救命钱。可是事实是这位渔民的选择是义律而不是广东政府。原因何在?渔民知道官府信用严重缺失,许诺的钱,很难拿到手,就算到手,最多也只能拿到很小一部分。贪污腐败的官府,信用就等于零。
三元里事件使得英人认为,待在广州不安全,都退到虎门以外。一路之上,英人曾经受到各个帮派势力的截击。其中有个别船只搁浅,若不是官府阻拦,帮派人等就给一把火烧了。佛山某帮派在广州城北的龟冈炮台还利用放毒烟截击英人。
早在英人攻克四方炮台前一天,广东新安县武举人庾体群就自发组织武装力量,半夜里偷袭虎门,也传出摧毁不少英船。
大将军奕山见形势转好,马上向道光皇帝上报此事。道光下诏批评军队:各省官兵反不如区区义勇。大小军官一律交部议处。
奕山这是为自己减轻罪责,在奏折里绝对夸大了水分。
收到广西巡抚梁章钜的折子后,知道了自己的侄子说了谎。道光皇帝很想严办奕山和提督杨芳,因为奕山平时号称文武双全,又贵为皇亲,杨芳平日颇能打仗,但靠他们却是节节败退,最后要靠普通百姓才“赶跑”英人,这真是朝廷的耻辱。但是转念一想,先有林则徐办事太硬,后有琦善办事太软,奕山皇侄该硬不硬,不该软偏软,如若再处分奕山,那谁还肯给朝廷出力办事,总不能光给大棒,没有萝卜吧,况且还显示自己用人不明。虽然奕山没功劳,但有广东百姓出力,算是给自己挣回了颜面。对广东官员和军队只能是既往不咎了,但老百姓出了大力,总是要表彰一下的。
道光皇帝特意下诏表扬了“平英团”等抗英群众。
英人这边吃了瘪,脸上挂不住。义律惭愧之极,为了讨要面子,于是贴出告示,主要内容是:百姓此次刁抗,蒙大英官宪宽容,后毋再犯。
双方本来和解,可义律的告示用词不当,有轻视的态度。
三元里帮会看到义律的告示,马上回击,也贴了自己的告示,羞辱英人,大体意思是: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尔前日被围时,何不能力战自拔,而求救于首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得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草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火尔艘舰,歼尔丑类者,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
从这个告示的最后一句看,验证之前的判断,民间势力还是要服从政府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