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
第56节

作者: 古道风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8 09:04:24
  从北山经中我们看到一条明显的迁徙线路,这个迁徙线路为何是这样?看看卫星地图,我们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首先日月山是东西方部落进出青藏高原的关口。而且冬日山的雪山非常显目,从冬日山往下,迁徙路径是在黄河的北岸,沿黄河向东迁徙(因为黄河是黄帝领地的界河,如果越过黄河,被黄帝部落抓住了就会变成奴隶。)厉儿山渠猪山都是雪山,而且告诉迁徙的人在那里你可以采集的食物-比如甘枣山,那里可以采集甘枣,油菜,还能捕猎麝鼠,在【氵委】山可以采集豌豆,在渠猪山下在渠猪水中可以抓大鱼。

  日期:2018-01-08 12:36:55
  我们说山经是指导我们先人的迁徙途径。首先,中山经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上下青藏高原的。我们知道,在颛顼政变前,在今天青藏高原黄河存在两个帝国(虽然共工没有称帝,但他在青海湖及西宁以及柴达木海的地盘已经很大了,而且黄帝或者其他从东方迁徙过来的都畏共工台,在青海南山,不敢北越),在两个帝国的交界处有条迁徙的途径,这就是中山经所指引的路径,这条路径是从今天青海的东口冬日山为起点,至宁夏中卫市的寺口大峡谷。往上是天路(古代把青藏高原称为天,所以上面的路失天路)就是沿青海湖南山的南麓直至柴达木。往下往东就是顺黄河到达内蒙山西。

  中间的这段额外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路径与我们今天的公路走向一致。
  从冬日(薄山)开始,顺着北麓沿s101公路千晗段,在馒头山和果什在山北麓行驶在其交界处在沿千支段直至渠猪之河,再沿扎哈公路直到扎巴镇,然后向着花石岩(花石岩石裸露的彩色山岩,非常显目)走过其东边的松安垭豁,沿西沟,种子沟,到药台寺,一路山沟壑中长满了人参果。再沿乐化公路到南祁连山北麓,在九家庄转咀沿x225公路(即南祁连北麓)越过达大佛尔山脚下的大沟壑,在山庄大王山之前,沿北麓的三条水流向北越过湟水(即今青海民和县城所在地)抵到湟水的北面(注意过湟水时,这里是昆吾国的部落,进入其地盘时应特别注意),然后向东越过大通河(口水),在其东边到达

  日期:2018-01-08 13:10:05
  到达庄浪河西边,沿庄浪河西边的高原一直抵到天祝县再渡过庄浪河,往北向着乌梢岭的雪山北上抵达乌梢岭(阴山)再沿山向东到寿鹿山东端渡过喜泉镇处的滩涂到达六盘山,在六盘山顺黄河抵达鼓镫山。
  日期:2018-01-08 16:08:53
  下面是中次二经,按说你说了中山经到鼓镫山后应当接着往下说,可到中次二经时却突然跳到黄河中游的秦岭和太行山地区。为啥会这样?可能是按这个山系的重要性来排序的。也会是中次二经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从秦岭迁徙到太行山东的。我们在前面海经中知道,帝俊的后裔晏龙和精卫正是按这个路径迁徙到太行山去开拓新的空间的。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对伊河的认识和古人的认识有不同。我们现在把洛河汇入伊河后向东的一段称为伊洛河,但在古文献中没有伊洛河,而是认为洛河汇入了伊河。所以古代的伊河就是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在河南巩义市流入黄河,全长712千米。
  日期:2018-01-08 16:35:31
  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火军】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曷鸟].
  诸,甲骨文象形,火(像木材着火,或许喷溅)+火,表示古代部落燃烧篝火,用以煮食,聚众社交。
  军,说文解字,环形围绕。

  【火军】,很多人围绕在篝火边。
  所以【火军】诸之山就是很多人围在篝火边,在那里集合,聚众社交。所以这地方就像在渡过黄河抵到太行山边的集合地。对照地图,我看了一下,这地方应当是河南新乡市凤泉区的凤凰山。
  中次二经以河南新乡市凤凰山(注山)为起点。凤凰山也是渡过黄河的集结之山,在其上面多扶桑,那里麋鹿成群,鸟语花香。
  日期:2018-01-08 17:01:53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现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入伊水。
  再向西南二百里,就可以看见发现之山,它的上面有很多峻岭的石头(多金玉,金石头)

  ,它的下面是粗石或经水冲刷的磨石。即鱼水从那里出来,像胡须一样向西流于伊洛河。
  现,象形,王(玉)+见,即看见裸露的石头。
  发现之山-就是今天河南巩义市大裕沟镇北部山区的猴山,它的上面像猴子一样的石头就是古人所谓的金玉。
  伊水-就是今天的伊洛河。
  在猴山西側有很多叫某某沟的地名,在古代称为鱼水。
  日期:2018-01-08 22:55:00
  还有个问题,前面北山经所指示的两山间距大多与实际一致。而到了北山此经时却又非常大的出入。在靠近水泽平地,其指示距离与实际出入不大,但在高山峡谷时却相差巨大,但在前面的北山经里也是走山脉沟壑,为何其指示数据出入不大,而在北二经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还有一点我们不明白,古人是如何确定两山间的距离的?难道真是靠走出来的?如果是走,翻山越岭与实际的距离就相差太大了,山地平整和山地起伏会使得两者千差万别,直线距离与实际所走的路程可能有5到40倍的差别,而且我们不清楚古人在大山里走的是什么路径?我们之能猜测古人是顺(逆)着河流走,然后以重要山峰为指示表。所以那些距离只能是参考。如果我攀爬过熊耳山,我还可能给出一个直线距离与攀爬距离的比值,我没去过,不知道山路好不好走,所以给出的山里的距离不予采纳。但那些重要的指示特征,如‘北流入洛,其上多金’就成了最重要的线索了。

  日期:2018-01-08 23:11:55
  在后面的记录中有‘发现之山,其上多金玉’;‘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鲜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阳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说明豪山,鲜山,阳山,这三个山峰是光秃秃的石山。三个秃山,前一个不出水,后两个出水。
  然后接下来的昆吾之山其山不仅秃而且是铜色,石头发红。不出水。
  然后是荔山,出水,且山上多石,山下多青产雄黄。
  然后是蔓渠之山,山上多石,山下多竹,是伊水的发源地。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熊耳之山找度娘帮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