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4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居正初次认识辽王朱宪㸅时,朱宪㸅还没有正式坐上辽王王位,但已经被确立为辽王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具体情况是:朱宪㸅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任辽王)去世了,还不满丧期,朱宪㸅在居丧期间,只能作为辽王继承人。
  为了不出现辽王朱宪㸅的名字里那个稀里糊涂造出来的字,以下都直接称其为辽王。张居正和辽王的结识,估计是有张居正祖父的促成因素在里面,前文说过,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在辽王府里当护卫,自然能够向辽王引见张居正。另外,辽王与张居正同岁,两人结识的时候,都是未成年人,辽王的实际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上一任辽王的王妃毛氏的手里。毛氏不是辽王的生母,却是上一任辽王的正妻。因为毛氏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她把她丈夫与小妾生的辽王视为己出,亲自教养辽王。

  辽王在毛氏的引导下,与张居正结识。作为家长,毛氏经常拿年少成名的张居正来批评不学无术的辽王。被管教得多了,辽王的心里累积起了对张居正的愤恨。羡慕、嫉妒、恨,一条龙走下来,辽王有了心里的深切仇恨,也因此引发了日后的一系列恶劣事件,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却说张居正已经取得了秀才,13岁时,他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以张居正的才学,考中举人,那应该是庖(páo)丁解牛、游刃(rèn)有余(形容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吧!张居正自己也是满怀信心,他作诗一首: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风毛从劲节,直上尽头竿。
  ——《题竹》
  这首诗的大意是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一展雄心。
  张居正参加此次乡试之前,结识了当时的湖广巡抚(官名)顾璘(lín)。顾璘是一名大官,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顾璘自身的科考水平很牛气,他在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一身才气。张居正在日后的回忆中提到:顾璘与张居正会面之后,前者很快就认定后者为国士(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物),并对后者以朋友称呼。
  使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居正考完这次乡试后,发现自己落榜了。这次落榜,居然就是顾璘的一手策划、竭力运作导致的结果!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在乡试的阅卷过程中,考官们以及监督阅卷过程的官员是一致看好张居正的试卷,认为应该按程序办事,录取张居正为举人。虽然顾璘也知道人心所向,他却自有主意,并付诸实行:内定张居正落榜。
  顾璘有他自己的一套说法,他提出:张居正此时只有13岁啊!如果让13岁的青少年轻易地考中举人,中举的青少年就会骄傲自满,还会打消上进的志气。因此,要让张居正不被录取,使张居正多受一些挫折和磨难,等到张居正更加老练,将来的发展更加不可限量。
  我翻看过一些关于顾璘促成张居正落榜的评价,下面列举三条: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居正对于顾璘,始终感激。委实这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要是居正就在这年中举,不过早了三年,以后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唐伯虎)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顾璘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曾亲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这样的年轻人,身负绝学,才华横溢,却因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终成为了一个四处游荡以风流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所以当他看见张居正的时候,便决定不让这一悲剧再次上演。
  郦波《千古名相:郦波评说张居正》:他(张居正)就像一只雏鹰,经历了13岁的落榜,就像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经历了浴火重生,之后,他终于可以以更健康、更有力的姿态,飞向他人生无比广阔的天空了!
  对于上述的三种评价,我表示反对!原因有三:
  1.如果张居正在此次乡试考中举人,难道他就一定会像顾璘设想的那样骄傲自满?如果这种设想成立,是不是历史上那些年少时就获得功名的人都会自满?不要忘记,顾璘他自己也只是21岁就考中了进士。当时,张居正的将来还是未知的,可以说,即使他被录取为举人,骄傲自满也只是或然性发生事件,而不是必然性发生事件。
  2.即使是张居正此次考中举人,之后还有会试和殿试,难道都会顺利过关?难道接下来会一点挫折都没有?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居正在日后的会试又经历了一次落榜,会试落榜和这次乡试落榜分别拖后了三年重新参加考试(当时的考试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这样,就多耗费了张居正六年时光,其中莫非没有顾璘施加的影响?

  3.顾璘在这次乡试中,把原先被考官们定为录取的张居正改为不予录取,事情本身就是在操作科考舞弊(bì)案。也就是说,这么做是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综合我的分析,可以说,顾璘的做法是有欠妥当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顾璘的做法是理智战胜了情感,而依我看,顾璘的做法是埋没人才,耗费了张居正的三年时光,顾璘以自己的主观设想而改变了张居正应得的的科考成绩,并且置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于不顾,恰恰是情感战胜了理智!
  我的观点有佐证:三年后,张居正又一次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恰巧在考试后,张居正与顾璘再度相见,顾璘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犀带(象征权贵身份的高级腰带)赠送给张居正,并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我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随后,顾璘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从顾璘对耽误张居正三年而表示后悔的话语里,能够看出顾璘自认为之前的做法有欠妥当。

  还有人提出,看过一些记载,说的是在顾璘导致张居正落榜之后,顾璘把真相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并没有生气,反而感激顾璘,而且在张居正后来回忆起此事的时候,还是表示对顾璘的万分感谢。
  我认为:张居正最初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他不会想不到,他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一名考生,而顾璘却是明朝专制社会里的大官。这个时候,张居正与其愤愤不平,不如好言相待。如果他对顾璘表示愤怒、进行对抗,张居正的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张居正后来的回忆,则有可能是出于高姿态,为了使自己获取好名声,他才会对顾璘表示万分感谢。
  日期:2017-01-31 15:52:11
  张居正到了20岁时,他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却名落孙山。张居正总结了会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自己过多地学习古典文学,暂时疏于对科考文章写法的研究,才有此一败。这条总结合情合理。明朝的科举考试采用的是“八股取士”,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的起股到束股每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八股文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形式极其死板。这对于潜心于学习古典文学的张居正来说,是不利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