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60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2-15 10:36:17
  《周南》和《召南》的第一篇都与鸟有关,《周南》篇首便是大名鼎鼎的《关雎》,不用再介绍了。《召南》的首篇叫《鹊巢》,“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便来于此,此篇若有所指。周公曾作《鸱鸮》书赠成王,令成王战战兢兢。鸱鸮是猫头鹰,鸠是斑鸠(也有说鸠是八哥),它们长相虽异,但都有抢占别家巢穴的恶习,召公的《鹊巢》实在意味深长,长得和周公渐行渐远,远得相忘于江湖。
  周公在历史江湖上声名显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礼》。不过这也许是个误会,周公并不是超人,跨越时空的《周礼》其实是数代人合力完成的。关于《周礼》的作者曾引起大辩论,从古代争到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和郭沫若都曾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我们理解《周礼》是不断发展的,非一人一夕之功,争论就可以避免了。摸象的盲人们之所以吵起来,是因为他们都只关注于象的局部。关于《周礼》成书年代至少有六种说法,分别是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及王莽的伪作,这六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以偏概全。在我看来,《四库提要》的看法最为理性:“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余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这个说法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原因就是,《周礼》一直到汉代都尚未定稿,甚至连《周礼》的名字都是后来汉儒改的,别忘了,《周礼》的原名叫《周官》。

  《周官》之所以更名为“周礼”,汉儒有一套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解释。汉儒之“礼”服务于皇帝,一切“礼”都要符合皇家礼仪。对于皇帝来说,臣民们听话那才是首礼。于是乎主礼的春官之职不能说“礼百官”,而是“统百官”。唐代的“三礼”专家贾公彦在《天官�6�1大宰》说:“礼,所以统叙万事,故云‘统百官’也。”,“礼”成了“统叙万事”的玩意,还好玩儿吗?(175)

  日期:2017-02-16 10:30:24
  “周官”顾名思义,是对西周官制的总结。清末学者孙诒让在其《周礼正义》中,概括周的六等官制: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及冬官百工。官名起得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天地与春夏秋冬,乍一看还以为进了某旅游景点呢。如果你以为这是周公原创,那你就错了,最早以春夏秋冬命官名的是五帝之首黄帝,他比周公还要浪漫,每个“季节”都配上了相应的云彩: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宫则是吓人的乌云,黄帝还有中官,配黄云,黄色后来成为天子们的指定颜色其来有自。黄帝为啥要以云彩来修饰已经足够浪漫的春夏秋冬呢?据说是因为当时天空出现了祥云,至于怎么个祥法不详,但黄帝因为被祥云感动而前往泰山封禅,黄帝由此成为封禅第一人。孙诒让故此认为,《周礼》一书上承自黄帝,“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意思是历经五帝、夏商再到周公,“大礼”告成。孙先生总结说:“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此言甚为中肯。

  想必后来祥云不再出现,帝王们觉得很无奈、很受伤,就把云彩从职称里拿走,还自嘲说“一切都是浮云”。到西周时,所有的“浮云”都被风吹走了,只剩下天、地和四季“六官”。
  孙诒让清楚地总结了“六官”的职能。
  天官冢宰:主管宫廷政务,诸如官员任免、调动、封勋及祭祀种种,大宰下辖六十三官属(各部门长官),其职能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宰相的“宰”便由大宰而来,大宰又叫太宰,也是太师。“宰”作为职称,早在西周之前就有,殷墟甲骨文里有记录。大宰本为王室专用,春秋时个大诸侯国也僭越使用此一职称,比如鲍叔牙就曾任齐桓公的太宰。周以后,太宰越混越差,秦朝时太宰就干些端汤递水的低端活儿,有点像宫廷厨师长。到晋朝时,太宰又焕发青春了,因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哥哥名叫司马师,为了避讳,太师就改称太宰。后来到书画皇帝宋徽宗时,他复古之心大起,把沿用自唐代的左仆射换成历史悠久的太宰,那是太宰最后一次在官场亮相。(17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