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大地相接,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神话是何等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高山,哪颗大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山尖或树梢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如果登上了山,爬上了树,不就可以直达“天”上了吗?这些山和树多么像一架梯子一样。同时,又使人感觉到,这些山和树仿佛在支撑着“天”和地,一但撞断了,“天”就要飞走了。这就是天梯神话的真相,它是对“天地分离”前空间状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感到震惊,谁能想象得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大的束缚功能。上述这些神话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多少遍,但大家被一种思维模式所限制,见木而不见林。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几个世纪过去了,神话研究的著作如野地里的杂草,多则多焉,可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研究问题角度很重要,每一个新的角度,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所谓的系统,也与角度有关,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在此以前,不知有多少研究者感叹中国神话没有系统,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一个完美的体系,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特殊性,它在文化底蕴上与世界各民族的差异极大。我们不否认西方在宗教、神话等方面的研究方式及一些理论有很大的价值,然而,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研究。比如说,现在中国许多宗教研究者用来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大多数都是西方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很特殊,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本人从事过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对此感受颇深。遗憾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前辈学者所做的远远不够,许多领域至今是空白,没有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什么可供借鉴的东西)。也就是说,根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规范中国文化的研究。
中国神话自身有很强烈的逻辑性,它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像中国的“天”神话,就是这个体系的主干。所以,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我们戴着什么样的眼镜看问题,戴着深色墨镜的人,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的眼前也是一片灰暗。为什么不把眼镜摘下来呢?
第二节 远古时期有月亮吗
对我们“天——月球”的假设,可能会有许多人捧腹大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说我们再编新神话。可能还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完全违背天文学,月亮从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处于现在的轨道上,怎么可能来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呢?
我们要反问以上这些嘲笑者:你怎么知道月亮从来就有呢?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知道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事情,而文字产生于地球大约仅有6000年,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谁能回答?
我们知道月亮的存在,还依赖于流传至今的各种上古神话,那么在这些神话之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又有谁能回答?
有人说,用大海潮汐对海岸的侵蚀可以证明月亮的存在。可是现在的一些科学家新近研究证明:大海潮汐的变化与月亮的关系很小,即使没有月亮,大海依然有潮涨潮落的现象。
明月是否从来就有?我们暂不作定论,首先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记载。
月亮是地球外围空间中看上去最大的两颗大体之一(另一颗是太阳),它的大小正好与太阳的大小相仿。而且它与太阳一样运行极有规律,东升西落,每30天我们就可以目睹从新月、半月、满月的一个全过程。就月亮与人类的关系而言,它几乎与太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太阳给我们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月亮为我们驱逐黑暗与恐惧,使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因此之故,古代人对月亮极为关注。从殷商时起,它就是人们宗教祭祀的对象,号称“西母”。后代许多文人将月亮作为自己的灵感之源,写下了无数传之万代的佳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词乃千古之绝唱。
从道理上讲,人类越发展,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触就越淡,因为人类与人类的文化在骨子里有一种反叛自然的本质,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在远离着自然,比如,现代城市人每天匆匆忙忙,几乎很难注意到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是多么美丽。相反,古代人由于自然现象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受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每天都得观察天空,以判定明天是下雨还是刮风。假如月亮从来就有的话,那么古代人的感受要远远超过现代人,他们会将这种感受以神话的形式流传给后人。
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不论你信不信,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量日(太阳)和天的记载,却很少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有,出现的时代已经很晚很晚了。
用神话确定时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神话是被零零散散记载下来的,而且其中还有大量后人添加的成分。但是,我们用神话中诸神的神迹,还是可以排列出哪些神话在前,哪些神话在后。盘古、女娲、伏羲、祝融、共工、炎帝、黄帝、蚩尤等,算是中国最早时期的神话。先让我们看一看各类神话中有关月亮的记载情况。
女娲的神话里涉及两件大事,一件是抟土造人,一件是补天,没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是女娲神话的扩展中也没有记载月亮的事。
黄帝的神话比较乱,内容很庞杂,主要有造人、造器物、大战蚩尤、居昆仑之山、和诸神等等,也未见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伏羲的神话很古老,而且流传的地区也很广大,不但中原有,而且西南少数民族也有。伏羲神话的主干,有造人、演八卦、大洪水、斗雷公等等,也不见月亮的记载。
机融是火神,主要神迹有大战共工等。水神共工的神话与祝融相似。蚩尤的神话稍多一些,但主要涉及与黄帝的一场战争。这些神话中也不见有月亮的记载。
神农的神话不多,他主要是发明之神,发明有医药、农具。水井等等。炎帝的神话不少,主要有与同父异母兄弟黄帝的战争、炎帝为灶神等,同样没有谈到月亮。
上古古神中,惟有盘古、颛顼两位神的神话中与月亮有染,但仔细分析,都在似是而非之间。
盘古神话中,盘古临死化身一节里有月亮,《五运历年记》载盘古死后:“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我们认为,这本身不是盘古神话中的内容,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五运历年记》成书比较晚,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它很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比如,《摩登伽经》说:“自在天以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两个说法在行文上都差不多。到是《五运历年记》的另一条记载比较符合中国神话的结构,“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吹为风雨,嘘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但这里面并没有说月亮,只是解释黑暗、光明的由来,而且这则记载的源头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经文说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可见,在盘古的原始神话里,根本没有月亮的记载。月亮之说是从“视为昼,瞑为夜”中演化出来的。
颛顼的神话里本身没有月亮,但在其扩展神话里有月亮的痕迹。《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拒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噎)。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邓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神话的意思是说,噎这个神,居住在日月山,掌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这个噎乃是颛顼的曾孙。从时序上来看,在这则神话中,月亮的记载出现很晚,应该不属于颛顼的神话,月亮是在“天地分离”以后出现的(颛顼令重与黎绝天地通)。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至少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以前没有月亮的确实记载,为什么呢?只能认为,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否则,在神话中不会不加以表现。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