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性是向往光明,憎恶黑暗的,而混沌灰蒙蒙、黑乎乎的状态,的确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故而在神话中有丑化混沌的传说。《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以后的混沌,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只有一条肠子却像一根管子一样的笔直。这个卫东西不但样子怪,而且品行极坏,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触他,遇到横行霸道的坏人,他反而服服帖帖,摇头摆尾去依靠他。这种卑贱的脾气,实在是天然生成,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改变它。平时没有事的时候,这个坏东西,总爱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嘿嘿地傻笑。从这个传说里,可见人们对于和黑暗差不多的混沌,的确没有多少好感。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的,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的《创世纪》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着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后来,水分成海水、清水、云雾三种形态,由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相互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状态,后来有物出现,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变成了天空,银的变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中产生出天和白日。
上古神话中的混沌状态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上古的混沌传说与康德的宇宙星云假说、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很相似,而且讲的又是天地的诞生、万物的出现,所以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应该搞清楚,混沌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是在讲宇宙的诞生吗?
综合世界所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传说,不难看出,混沌传说的重点并不是说天地的开辟和宇宙的诞生,而重点讲生命的出现。中国盘古的神话,虽然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但重点却在讲盘古的诞生,而盘古又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在瑶族的传说里,从混沌状态里也产生了万物(包括人)的始祖;纳西族的东神(男神)与色神(女神)的传说,从本质上看还是讲生命的诞生;古巴比伦的神话从混沌中产生出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样是说人类始祖的出现;在美洲的一些神话里,他们把混沌与造人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中,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胧不清……那时候只有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被笼罩着……(神)说:‘这样下去可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于是,众神们创造了人类。
如果抛开其他内容,单看混沌神话的主干,它讲的是黑暗的结束,光明的诞生,即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它强调的是一种感觉的变化,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人的意识才能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完全隔绝的岛屿,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觉。大神拜艾梅一开口说话,就唤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来,漫长的黑夜结束了。这则神话明确告诉我们,混沌的结束是在人的感觉上,人从睡梦中醒来,就告别了混沌状态。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几乎都有同样一个意思,人开始时住在海底或地底下,那里很黑很黑,到处乱哄哄的。有一天,人们偶尔发现了一条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就来到了阳光普照的大地。这个传说与我们列举的混沌神话极为相似,当人们从地底下来到地面上,就结束了黑暗,开辟了光明。它再一次证明,生命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人类曾经历过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混沌状态与造人究竟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混沌状态与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关系呢?人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意识,假如仅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人就不称其为人,而只是一个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古印度的《广林奥意书》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灵魂,只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意思是说,如果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这个世界再好也感觉不到,猪绝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类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意识。因此,形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知、欣赏、赞美世界的只是精神,而不是肉体,你的手决不会告诉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只能告诉你一些低级的感觉,比如像热呀、冷呀、硬呀、软呀等感觉。
我们认为,混沌传说的起源,并不在于对宇宙天地开始时的解释,而在于人被创造时的记忆。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才是这种记忆留存的关键,它是人被创造时精神和肉体不同步造成的。
在上古造人的神话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灵与肉同步进行的,而是先造好了肉体,然后才给这个肉体注入了精神和意识。比如,在上引黄帝造人的神话里,黄帝给了人生命,众神给了形体,最后才由女娲“七十化”给了精神。《圣经》也有类似的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内,他就成了有灵的人。”上帝吹的这口气,是在形体造好以后注入的灵魂——精神和意识。澳大利亚关于造人的神话是这样的:大神拜艾梅只有精神和智慧,但没有形体,于是,他决定造一个可以接受他精神和思想的生物,他说:“我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动物。”因此创造了人,造好人之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和意识注入到人体中,人才有了灵魂。
灵魂和肉体不同步的结合,从而导致了混沌的结束和光明开辟的感受。换句话说,当宇宙高级生物造好了人的形体之后,并没有马上注入意识,此时的人只是一个有生命的肉体,他没有灵魂,即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感知世界。但是,肉体生命已经具备了低级感知系统,例如触觉、味觉、视觉等,可是,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象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突然,宇宙高级生命赋予了人高级感知系统——意识,人踊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出现,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这个刺激太强烈了,以至深深埋在人类的记忆深处,并转化为遗传基因里一部分信息,世代遗传不忘。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从混沌中开辟出天地)。上引《庄子》中倏和忽为混沌凿开七窍的过程,正是使肉体生命具有意识的过程,意识出现(七窍凿开),混沌的状态也就随之结束(混沌死了)。
因此,混沌的神话决不是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它包含了十分强烈的感知性,这只能与人类本身的感知经验有关。也就是说,混沌神话是人类感知后的记忆。宇宙形成,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人类根本不可能对其有任何直接感知的经验。所以,以上对世界范围内混沌神话的解释,几乎是唯一的解释。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一瞬间的强烈感受,深深贮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对人类文化及社会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民众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心理,对什么都不愿作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方式,可能、也许、大概、大约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当中。这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着整体文化的某种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这种思维的特点,另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讲“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按道家的说法,道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几句十分含糊的话,“道之为物,椎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么,读完后反而使人更糊涂了,只知“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看的人真的忧恍惚惚起来。实际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们大胆将老子所说的那个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与上古神话里那个灰蒙蒙、暗乎乎的混沌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就会突然发现,“道”和混沌是那样相似,完全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那个“道”就是混沌。关于这个推论还有一条证据,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话里的造物神盘古。大家一定还记得“盘古开天”的神话,是他从混沌中开辟出了天地,因此,盘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道”和混沌的关系。老子讲“道”,旨在说明万物都源于那个“先天而生”的精神,即“道”。《道德经》这样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有意识的人产生于混沌之后,那么正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符,人类是从混沌结束的一瞬间开始感知世界,在古人的思想里,无疑世界万物都是从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产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