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45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2-13 19:21:54
  曾国藩的智慧:不可当众揭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极端认可自我,并经由外在的行为体现这种意识。
  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曾国藩也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在中国传统道德里,揭人之短是重要的败德。当众揭人之短,更是做人的大忌。
  湘军名将彭玉麟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差。他曾在曾国藩幕府中当众揭李鸿章的短,引发李鸿章和他长达三十年的争斗。

  李鸿章刚到曾国藩幕府中的时候,懒散的性情毫无改变。彭玉麟、左宗棠等人很瞧不起他。
  彭玉麟当众嘲讽他说:“少荃(李鸿章,号少荃)天天睡懒觉,想来他们安徽的习俗就是这样。怪不得全省都是生意人,没几个行正道的。”
  晚清的时候,安徽的徽商很有名。在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看来,做生意不是正道,参加科举才是正道。所以,彭玉麟会嘲讽安徽人不行正道。
  彭玉麟的这句话是相当伤人的。也难怪李鸿章听完之后,要和他拼命。
  彭玉麟之所以没能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才具不如李鸿章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彭玉麟在性格上有重大缺陷。
  彭玉麟刚直,看到不顺眼的事情,蛮劲就会发作。这种人,不能容众,难以成为担当重任的领袖人物。我们应该以他为戒,磨掉棱角,让自己更圆滑些。

  日期:2017-02-14 19:20:50
  曾国藩的智慧:大谋略绝不在一时得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失去一些小利益。不少人因此而懊恼,其实不必。人生的成功与否,绝不在一时的得失。
  立大志,眼光才能长远,才能看到失去背后隐藏的大收获,才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之得失。

  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才华横溢,曾国藩很赏识他。曾国华的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骄傲自负。
  骄傲自负的人,往往难以承受失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项羽兵败垓下后,本可渡江,以图东山再起,他却选择自杀。承受不住失败的人,很难成功。
  与项羽类似,曾国华承受失败的能力也很差。他对自己期望很高,可是考试总是失利。以前豪气冲天的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曾国藩知道后,写信给曾国华,说:“君子立志,应该以内圣外王为目标,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生养,不愧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完人。”
  “君子应该担忧的,是德行不修炼,学问不精通。至于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贵贱与毁誉,君子从来就无暇顾及。”
  科举考试成绩,在曾国藩看来,就是世俗的荣辱。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学问不行。所以,完全不必担忧。真正应该加强的,是修身,还有获取真学问。
  大多数人,在专注某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把这件事看得很重,甚至把它视作整个的生命。而事实上,这件事情不过是漫长人生道路中的一件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事。
  低头走路,固然重要,但也要抬头看路,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抬起头来,你会发现,眼前的一点坑洼并没有那么恐怖,姹紫嫣红仍在不远处。

  日期:2017-02-15 20:00:55
  曾国藩的智慧:做事不要急功近利
  生活的快节奏导致很多人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这种过急的操纵方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还会使自己遭受损失。
  明智之人应该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脚踏实地,追求眼前利益,并放眼长远利益。
  曾国藩有一耐字诀,针对的就是急功近利这一普通人常犯的毛病。
  曾国藩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经书枯燥无味,曾国藩并不喜欢读。他喜欢读的是历史、文学书。但是,在传统理念中,经书是最重要的,曾国藩不得不认真读。

  不喜欢读也要读下去,不仅要读下去,还要背得滚瓜烂熟。怎样才能做到呢?只得靠一个“耐”字。
  耐得烦,稳扎稳打,虽然慢,但是稳当。即便是天赋不高的人,有这种霸蛮的精神,也能把书读好。
  而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很难在读书上有所长进。他们看书的时候,东翻翻,西看看,貌似懂得很多,其实都是略知皮毛。这样的人,是读不好书的。
  不仅读书要讲究耐,做其他事一样要讲究耐。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一味冒进、浮躁,不能耐烦,怎么可能成功!
  现代社会,浮躁的人比较多,能够潜下心来干点事业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曾公的信徒,要以他们为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