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着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文官系统。
无疑,李善长是排名第一的。这不仅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投奔朱元璋的文人,而且,在朱元璋政权的建设和发展中,李善长的确做到了朱元璋交给他的“和睦文武,上下一心”的政治任务。故此,无论什么人才进来,对大元帅府都事——即吴国公秘书长李善长,心口上都写着一个“服”字。
不过,凡事两面看。元璋的幕僚虽然的确以李善长为首,但细心分享一下,这般幕僚其实真的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渡江之前归附的幕僚,自然是李善长为翘首;其二,渡江后,应天附近归附的幕僚,则似乎尚未形成核心人物。所以,李善长一直都能得到吴国公的重用和信任。
然而,随着朱元璋版图的不断扩张,各种各类人才进入机要部门,李善长渐渐感觉到“压力”了。
为什么?
平心而论,李善长之才能,只能算是一个稍有眼光的乡村教师而已。每日面对进进出出吴国公府的各色人等:昨天来个陶安,今天来个汪广洋,明天可能来个孙炎……这些都容易对付,他朝,真的来个超级猛人,比如宋濂,比如刘基……
李善长还能Hold的住吗?
那些猛人可是怀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仅傲视朝廷,而且他们的才华足以垂范千年!
李善长,能让他们俯首称臣么?
当然,他可以用暂时的权势压压他们。在真正的对手尚未出现时,就建立自己强而有力的利益核心集团——淮西集团 ,用集体的力量去对付可能的政敌!
——飞翔!为时过早吧!现在就分析朱元璋的内部政治斗争啦?
——凡事皆有缘因。虽然现在看起来的确有了点,但是,源头已经出现,就应该在细微处注意。
皆因:朱文忠兵锋已及婺州!超级文豪宋濂就是婺州浦江人氏!
下一集,宋濂出场。
日期:2017-02-03 13:37:33
朱元璋(70)
下图,宋濂故居已作村民耕地。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宋濂先后从师四大儒士,最后的两位老师已经觉得自己不如自己的学生了——无论是道德品行还是学识才华!元朝自立国以来,很晚才推行科举考试,而且中途又终止科举制。科考之不举时间竟然长达七八十年!难怪中国北方有才学之人寥寥无几!而江浙一带,一则经济富裕,二则直接继承南宋之学风,即使元朝没有开科取士,这个地区仍然是人才辈出。而宋濂之才学也因此而传扬开去,直达中央权力之核心!
某日,元政府用“翰林院编修”之职召唤宋濂到大都任职。
翰林院编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在元朝比较难说清楚,但是,如果在明朝,这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天下权力统于一身。朱元璋本人身体力行,勤于朝政,但是,他会老的,年老之后,精力往往难以为继,不可能事事专制而行。况且,他的继任者,亦未必有开国皇帝那么勤快。光凭皇帝一人,即使日理万机,也无法处理完天下事务。皇帝需要助手,需要人辅助。本来丞相就是这么一个人选。可是,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丞相成为皇权的觊觎者,数不胜数!丞相已被废除,不可能再设立这个职务。元璋有令:后世如有再议立丞相者,处以极刑!
可是,皇帝真的需要人帮忙!
于是,内阁制度就出现了。
内阁大臣,是皇帝的处理军国大事的高级顾问,没有相当的才学是无法担任的。而作为内阁大臣——也叫大学士,必须出身于翰林院编修!
故此,作为内阁大学士的跳板——翰林院编修,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比六部尚书更重要——随时会成为内阁大学士,权重于六部!
所以,元政府以翰林院编修召宋濂上京,已是殊荣——无需经过科举考试,直达中央权力核心!
看来,书中不仅仅自有黄金屋!
那么,宋濂去了大都任职没有?
其实,在中央征召宋濂入朝担任翰林院编修之前,他已经参加了两次元政府的科举考试,可惜,他与另一个浙江巨子王冕一样的命运——落第不中!
——飞翔,你不是说宋濂有多厉害吗?为什么考了两次都不中!
如果我告诉你:元朝每场科举考试中,汉人和南人一共才招录50人,若算上官场上的腐败因素,这样的考试,不中者是正常的!
——至于王冕的传记,必然也是会长编记叙的。
两次科举考试失败,宋濂已经四十岁了!
朝廷以“翰林院编修”来召,普通人肯定是“仰天大笑出门去”,高歌李太白之“我辈岂是蓬蒿人”,上京履职了。
殊料,宋景濂一声“父母年老多病,未能远离”为由,推辞了事!
据说,在朝中推荐他的人是危素!至于危素其人,日后再说。
推辞了朝廷的皇命,宋濂干什么去?
隐居山林!
在他家乡,他找到一个山林居所,化身为一名道士。
下图,就是他自命为“龙门山”的地方。也就是他隐居之地。
在宋濂携妻子于龙门山隐居时,他的好朋友好同学戴良前来送行。
下一集,就是宋、戴二人的交往史。
这两位同学,一起谱写了一出悲壮的同学录!
下图,就是朱元璋用了二十年都请不来的"九灵山人"戴良的画像。
戴良,字叔能。宋濂的同乡同学,年龄比宋濂小7岁,共师事名士柳贯,皆为柳大师的得意弟子。需要指出的是,宋、戴二人,感情至深,今天,检核他们传世的文集,仍有不少的诗文唱和。
——飞翔明史,也许真的无法完成!因为如果每个明人的文集都去涉猎,浩瀚文海,岂是飞翔所能做到的?
可是,一旦提及宋濂,不去记叙他和戴良的悲壮同学录,飞翔心中总觉得自己明史缺少了什么!这是官修史书没有记载的,但却真实留存于他们的笔记中!
两个同学,一个忠诚于朱明皇朝,一个效力于蒙元帝国。一个贵为太子师,人称“太史公”,名注“开国第一文臣”,最终落得个子孙被处死,孤翁一员病死于流放途中;一个因心悸而潜逃,不仕“无道”,不惜投奔平江张士诚,颠沛流离,跨越汪洋,追随蒙元,却换来个归隐四明山一十五年,傲骨铮铮,宁愿自杀,就是不归顺朱元璋!
凭这么描述,已经足以感动阁下矣!
宋、戴悲壮同学录,取材于《宋文宪集》(宋濂)与《九灵山房集》(戴良)。
戴良问宋濂:潜溪兄(宋濂号),为什么不上京履职?这不正是你治国安民的好机会吗?
宋濂说:叔能,日后称我为仙华道士,或者龙门子吧!闲散惯了,功名利禄于我何加焉!
“景濂,这是你的本意?”戴良心下一急,直呼其名。
景濂点点头,叔能说:那么,我送你一文。
景濂作揖谢道:有劳惠赠。
于是乎,戴良就在送别亭里,一挥而就,一文立作,留存至今——
《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
日期:2017-02-03 19:19:4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