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高速路的惊魂故事——边陲龙棺》
第22节

作者: 华北平凡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几匹布到现在还在木箱子底下压着,十件衣服都用不完。
  不过那时候也没让他们怎么着怎么着,我爸妈自己也争气,人穷志不穷,尤其是在我出生之后,这日子也就有奔头了。
  那时候计划生育多紧,我妈抱着我不敢进家门,姥姥家也不敢去,怕人家抓。
  就躲在了小姑姑那边。
  但没有住在她家,因为我妈也怕给他们家添麻烦,就住在了离他们家五十米外的一栋废弃酒楼里面。
  开酒楼的王占发那一年跟县级市里的痞子闹了矛盾,人被砍了十几刀,废了,酒楼也被砸了,剩了个烂摊子,我妈就抱着我住那里边儿。

  我是农历十月的生日,那时候天儿不像现在,那时候特冷,正好我满月的时候又是隆冬,我妈自己一个人天天就着酒楼后面的河沟里的水给我洗尿布。
  那时候我爸自己一个人在家照顾我哥,没办法常来,也是怕人家盯上,我姥姥姥爷还在计生所里关着黑屋,更不能去了。
  我问我妈,我小姑呢?
  日期:2017-02-04 16:20:00
  穷啊,穷的盐都买不起,还没人管事儿。
  我那几个姑姑都不来看一眼,就是怕我们家穷,别到时候管了我们的闲事之后,我们就死赖上她们。
  无话可说。
  我妈性子刚,眼泪都不带落的,咬着牙挺了过去。
  那时候计生所跟我们要八千块钱,我们没有啊,这群人就跟疯了似的,也不打人,因为他们不敢,也打不过我爸,就拿东西。
  自行车,柜子,还有那个小黑白电视机,全拾掇走了。

  最后我妈抱着我回家拿换洗衣服的时候,被他们埋伏个正着。
  把我跟我哥,还有我爸,全带回了计生所,关进了黑屋。
  后来我爸这人特别凶,一手抱一个孩子,趁人家送饭的时候,把人踹翻了,抱着我跟我哥翻墙头跑了。
  不然我跟我哥非要被饿出个好歹来。
  日期:2017-02-04 16:28:00
  现在公粮都免了,我小时候那会儿还要交公粮,大老远地拉到另一个镇子上,我们镇上那时候没粮站。
  交了公粮下暴雨,别人都猫在附近饭馆儿里吃面条喝啤酒啃西瓜,我爸摸了摸口袋里的几张票子,拿了条破麻袋裹在头顶上,踩着泥水回了家。
  十块三毛钱,这是一袋三鹿奶粉的钱。现在三鹿奶粉胡搞,破了产,那时候可是好牌子,小孩儿都吃那种奶粉。
  家里是很穷,但好歹我们哥俩儿没病没灾地长大了。
  我爸在跟我妈刚结婚的时候,那时候还年轻,见天儿跟人出去喝酒吃饭,大半夜的才回家,后来我跟我哥越来越大,他跟那些狐朋狗友的也就都不联系了。
  一个脾气暴烈,即使现在我还经常跟他吵架的汉子,洗衣做饭样样精通,重活从不让我妈做。
  除了抽烟,不喝酒不赌博,这点是真值得夸。
  日期:2017-02-04 16:34:00
  等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我爸妈跟我姥姥姥爷借了钱,置办了小作坊。
  每天起早贪黑,家里这才是有了起色。
  在这期间,我大伯父跟三伯父都在新疆做生意,家里的事儿管不着,二伯父跟我爷爷奶奶闹分家,也不管事儿。
  几个姑姑毕竟是出了门的闺女,来的次数也不多。
  这就全交给了我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外加烧火的柴禾,都给置办齐了。
  他们岁数大了,这些都做不动,没办法。
  后来我三伯父从新疆回来,盖新房,我们家四口人全去帮忙,自家作坊的活儿都放了,一直帮他们把厕所都盖好。

  初三那年我们家盖新房,他们家就在我们斜对面,从我们家挖地基,直到搬进去,他们没来过一次,走我们门前过的时候都是背过脸。
  日期:2017-02-04 16:44:00
  不想写了,写的心里憋屈,就这样吧。
  最后说一下,我爷爷奶奶八个子女,直系后辈一百多人。
  他们去世三周年的时候,本来要立碑,我们那边最大的一块碑,也就是如果把我们这些后辈的名字全缀上去,要八千块钱。
  一家一千嘛,或者全让儿子出,一家两千,不算啥事儿。
  他们不出。
  眼瞅着爷爷奶奶三周年要到了,我爸挨个给他们打电话,都是相互推。

  没办法,我爸如果非要刻的话,我们没理由,也不甘心把他们名字全缀上,如果只刻我爸自己名字的话,又太不像话。
  最后,八千块钱的墓碑缩水成了一千块钱的三尺青石碑。
  上面原本要刻一百多个名字的墓碑,只有四个名字。
  我跟我哥各出五百,除下爷爷奶奶,只缀上了我们哥俩儿的名字。
  紧赶慢赶,墓碑在三周年的上午,栽到了坟头。
  中午他们去上坟,一个个脸色成了猪肝色。

  大姑父岁数最大,凑过来问我爸,老四啊,这碑是怎么刻的。
  我爸当时也没怎么顶回去,就一句话。你让我怎么办?你没接到我电话?
  没话儿说了。
  后来想想,虽说出了口气,但是感觉对不住两位老人。
  这么多孩子,临了儿只有俩孙子愿意给他们刻碑。
  哪怕是骗骗他们也好。

  今年没回去,也没给老人上坟,一年一年的,回不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想跟那群人见面。
  很无奈。
  日期:2017-02-04 17:20:00
  明天店里开门咯,开学前就要天天在店里呆着了。
  我把我本子带过去,尽量更新。
  在芜湖的朋友可以来店里尝尝,刚开的店,来尝尝好不好吃。
  一直在南京,这边儿也没朋友,您来捧场,交个朋友也好。
  皖南医学院那边的凤凰美食街,过桥米线,小店。
  各位也别说我做什么广告,没那话,就这么一说。
  生意上的事儿,我觉得自己做好本分工作,广告不广告的,有没有都一样。
  但愿别坏了大家伙儿的兴致,今儿更不更还不一定,因为要去店里收拾一下,早上去那边看了看,别家的都开门了。
  就这样。
  日期:2017-02-04 21:03:00
  第六个故事。
  是关于我们当地的一个地主的。
  在这个故事开始之前,也跟前面一样,说些跟故事关联不大的题外话。

  中国地主文化持续了很久的一段时间,农耕国家,小农经济,又是国土辽阔,所以关于土地的改革或者变更,从古至今都在继续。
  近代史上的几次土地改革,意义重大,无疑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这种土改是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事情,四一年开始就要打倒地主,一直喊到了五二年才算消停,前前后后历经了十多年,终于让无数贫苦农民重拾生活希望。
  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儿。

  而在这十多年里,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很多值得推敲,值得琢磨的事情。
  地主,豪绅,这些在地方有名有望的人,不说祖上蒙荫,他们自己也是一身贵运。
  土改,对于全国各地的地主来说,无疑是历史给予他们的一次命运重击,可躲不可搏的天下大势。
  这天地大势就是如此,您得讲究这个阴阳平衡。一方落,就有一方起,落的不能全败了,起的也得有个差不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