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高速路的惊魂故事——边陲龙棺》
第26节作者:
华北平凡人 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边开始有第一家搞绳网生意的,叫什么名儿让我给忘了,都是早前儿的事了。
别人都是种地,要么就是养猪,小打小闹的也不挣钱。这第一家搞绳网作坊的人,慢慢富了起来。
您说这世道,有钱的传好远,穷的也能传好远,那时候都穷,见个有点钱的,所有人都在背后一边眼红,一边瞎琢磨。
这小子搞这玩意儿发了横财,我得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乡里乡亲的,人往家里去了,总不能往外轰不是?
不过这家人也不是心眼儿多独的性子,不但没个遮遮掩掩,反而还主动给人家露了底。
从那之后,我们镇子开始了编绳织网的狂潮。
那真是,家家户户都搞那东西,后来发展到各个村儿里,全是搞绳子。
而这个时候,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大了。
日期:2017-02-07 18:44:00
为什么能这么快做大?
我们就叫这人李武。
李武,没上过几年学,家里弟兄几个,但属他脑子最活络。
刚开始弄作坊的时候,他从外面拉回来几吨原料,家里人就骂,说你这小子闲着没事儿你就作吧,弄这破玩意儿干啥?
也是,织造绳子的原料全是些破烂玩意儿,不中看。当时邻居左右的也都来凑热闹,唧唧歪歪地说什么的都有。
李武就不说话,找街上的铁匠,按他的意思焊了家伙什,这就开始干了。
每天起早贪黑,就他跟他媳妇儿俩人,百十来米的场子,俩人南头跑到北头,北头跑到南头,忙的跟陀螺一样。
一开始家里二老不管事儿,都以为是胡闹,后来见李武日子丰润起来,家里电器什么的稀罕物件儿添了不少,这才回过神儿来,敢情自家儿子这是摸到挣大钱的门路了。
这俩人跟四个人,差距可就大了,不出一年,李武的三间破瓦房,翻成了两层小楼。
这可是头一家。
整个镇子都炸了。
日期:2017-02-07 18:55:00
可激动归激动,想跟着学,人家也让你见天儿地跟旁边看着,但你就是做不起来。
为啥?
您没原料,没销路。
虽说原料不值钱,全是破烂,但您买不到啊,就是破烂您也找不到。
还有销路,绳子编好了,卖给谁?
就只有一身劳力,您指望什么去挣钱?
不然怎么说人李武有脑子呢,把想做的人叫一块儿,那什么,这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好过了也不能忘了大家伙儿。
这样,以后原料从我这儿拿,您绳子弄好了也拉我这儿,我给您找销路往外卖,卖多少钱,按咱事先谈好的价儿,我一分不少的全给您,我就跑个腿儿。
啧啧啧,看看,多好的人,大家伙儿全感恩戴德的,好,就这么说定了,李武,我们过上好日子指定忘不了你。
这李武的创业之路,就此展开。
其实,谁都不傻,谁不知道你李武肚子里的小九九?你原料卖给我,便宜买贵了卖,绳子出来了,拉你这儿,你低价收高价卖,合着我们大家伙儿全给你一个人挣钱。
都知道,可没办法啊,您要不乐意,成啊,那你自己找原料找销路。
都是农村人,虽说是镇子上,但那也都是种地的,没什么文化,也没出去见过世面,只能捏着鼻子按着李武说的算。
日期:2017-02-07 20:07:00
这一个人也就算了,那要是当整整一个镇子都以他为中心呢?
李武心里一合计,得,我这自家作坊也别弄了,干脆搞个批发部吧。
所以在前期,李武就专注于批发部,给整个镇子,还有乡下的人牵线搭桥,从中赚这个差价。
您各位如果要问,这小作坊一年能出多少绳子?估计李武一年的流水也不多。
那我可告诉您,真不少。
拿我们家作比较,一天俩人做,细绳子要麻烦点儿,一天四五百斤,粗的一天半吨。
一年呢?
除了雨雪天儿,一整年都在弄,一般情况下,粗的细的加在一起一年要出百十来吨。
这是一家。
我们镇子不大,但算下来,搞这作坊的得有一百多户,都从李武那边过,您说他这一年要收多少?
真不少。
所以他越做越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年。
后来,都说入一行学一行,我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销路,这李武的生意也不再如日中天。尤其是镇上另外几个心思活泛的人也开了批发部,这李武就更不景气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找到了门路。
日期:2017-02-07 21:07:00
有句话说的好,有钱的越富裕,没钱的穷死人。
这话在理儿。
有了钱见识多,心思广,想的多,赚钱的路子也就多;这没钱的,天天就愁着怎么赚俩钱嚼裹儿,视野都被蒙蔽了。
就算有那个别的,有见识,有头脑,可您没本钱啊,没本钱您就只能想想,做不成实事。
李武这些年混的手头不缺钱,人心思本来也就活络,眼见着批发部泛滥了,他就想走机械化。
搞绳网,搞塑化。
也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的,从外面领进来俩半挂车,装的全是我们见都没见过的大型绳网编织机器。
把镇子郊区的地,按每亩三百块钱一年的价格给租了,办起了厂房。
日期:2017-02-07 21:17:00
机械化跟纯手工比起来,那速度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别人俩人累死累活,一年几十吨,用这大型机器,几天就顶上人一年的了。
而且是昼夜不停,把别人地租了之后,他还不让人家出门打工,为啥?厂里人手不够啊,他就劝人家,出去干啥,来我厂里上班,自家门口,又有钱拿。
好,小姑娘小伙子下了学,也不出门去电子厂打工了,全进了李武的塑化绳网厂。
越办越大。
他厂里的具体流水咱都不知道,但是值得一说的是,最辉煌的时候,他这个厂子一共上千名员工,占地三百多亩。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在他厂门口卖油条小吃的商贩,是我小学同学的爹妈,人在那早晚撑开摊子,卖了几年,在县城买车又买房。
我小时候上学都是穿提脚跟的黄塑料凉鞋,我这同学都是穿运动鞋,能比?
李武一个厂子,养活上千人的吃喝。
2000年的时候,他因为厂房用水问题,在厂里修了座水塔,三十万。
同年,厂房所用电量难以计数,只这个电费,每月缴了一百五十万。
事儿忒大,大到县里,市里,省里都来人参观指导。
那个时代,我们那个镇子,因为他一家厂,搞的全国有名。
而他作为民营企业,年产值在全国排名前十。
日期:2017-02-07 21:28:00
这人啊,一生逐名逐利,都是正常。
李武也是。
钱够花了,就想要点名分,出门在外的也一身风光不是?
什么人大代表,杰出民营企业家,财富榜,头衔一大堆,可这都是他自己享受。
他这就想做点实事。
第一次,他去县里,申请兼并附近的几个镇。我们那是小镇,也没多少年月,周围几个镇发展的都不怎么样,所以他才萌生了这个想法,想把我们那个镇子搞红火起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