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人】中国全省的民间故事与神秘的民间鬼事启示录》
第17节

作者: 灵人199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巧哥和小姐互相思念,都害了一场大病,这时土地爷出来帮忙了。他念咒语,除了巧哥修补的那座绣楼外,王员外家所有的房子都塌了。这天外之灾,可给王员外震动不小,他对巧哥的手艺更敬佩了。可自己已经把巧哥赶出了门,怎么好意思再去见他呢?只好去求小姐。
  小姐一见机会来了,马上给父亲献了一计,王员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照办了。

  第二天,王员外贴出告示说:“谁能把我家所有的房子都修得像绣楼那样坚固好看,就招谁为婿。”消息很快传到巧哥耳朵里,他立即跑到街上揭下告示,进了王员外的家。
  巧哥和小姐又见面了,再也没分开,整个房屋又重新建了起来,一对情人也终于结为夫妻了。
  这天晚上,巧哥和小姐争论起房子为什么会倒的事,忽然听到说话声:土地上地,专管房地,谁嫌贫爱富,拿谁出气。”夫妻俩这才明白是土地爷帮的忙。巧哥问:“土地公公,我们怎样才能报您的恩呢?”土地爷说:“不要钱,不要地,只要一间小房遮身体。”巧哥和小姐一商量,就给土地爷盖了一间很结实的小屋,称为图地庙。就这样,土地庙流传了下来。
  日期:2017-02-15 17:28:00

  54、老北京吃食“炒肝”的由来
  最近,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包子”热,随着包子一起火起来的,还有一种名叫“炒肝”的老北京吃食,也许您对它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您却并不一定通晓,下面就由我来给您介绍一下炒肝的历史和它背后的一些故事。
  说起北京炒肝,老北京人都知道,要吃到最有名气、最正宗的吃的北京炒肝一定要到前门外鲜鱼口95号的天兴居来。而天兴居与炒肝之源会仙居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清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人刘永奎携妻在鲜鱼口开了一家小酒馆起名“会仙居”,除经营白酒、黄酒及少量下酒菜外,还经营一种“折箩”食品。折箩是酒店、饭庄的剩饭菜,经刘家加工后味道很好,很受附近穷人的欢迎。
  同治末年,刘永奎夫妇相继去世,他们膝下无子女,便由刘永奎的妻弟刘喜贵经营,后又传至刘喜贵的三个儿子。刘氏哥仨买来猪肝、心、肺、大肠等内脏,放上花椒、大料、盐用白水煮,起名叫“白水杂碎”。
  但会仙居的白水杂碎起初并不受欢迎。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是会仙居的常客,便给他们出主意说,你们干脆把“白水杂碎”中的猪心、猪肺去掉,再勾芡,起名叫“炒肝”。
  经过多次试验,炒肝终于告成。会仙居还特意为炒肝定做了一种大底尖、直径两寸的喇叭状小碗,盛上炒肝,如宝盏含晶,色泽诱人,香味扑鼻。吃时不用勺、筷,只需用手托住碗底,沿着碗边转着喝,很有情趣。
  会仙居不仅风味独特,物美价廉,且服务周到,从早到晚顾客盈门。当时流传着一句歇后语:“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后来一些有钱人、名人、官吏也慕名而来。
  会仙居还在门前架起炒肝锅,过路行人也可以喝上一碗。附近华乐戏楼和广和楼戏院的梨园人士都是会仙居的常客,只要一招呼,会仙居老板会亲自把炒肝送到后台。京城的小商、小贩纷纷效仿学做炒肝,街头巷尾兴起了许多卖炒肝的摊点,以至传到外省。
  1933年,会仙居斜对面开了家炒肝店,名叫天兴居。两家炒肝店暗中竞争,难分伯仲。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两家合并,由天兴居后代沙德亮出任经理,会仙居技术最好的司德印老师傅掌灶,横匾上只保留了天兴居的字号。
  日期:2017-02-15 17:29:00
  55、小汤山和温泉山的传说故事
  京北小汤山,你别瞧它山不大,可有眼温泉水就出了名儿。泉水是自然地从地里出来就热,上那儿去洗澡,能去百病。可用那水洗菜,菜叶儿还不蔫。
  那滚烫的温泉水是咋来的呢?
  听老辈子人讲,说是在秦始皇修边那阵子,天上有七个“老爷儿”,轮着班儿地照着,没有黑夜,修边墙的人不知累死、热死多少。
  不知是谁把这事儿告诉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发了慈悲,要二郎神下界捉拿太阳,解救地下的生灵。

  二郎神是天上数一数二的勇将,长着仨眼睛。他从山海关开始,肩挑着几座大山,抓住一个老爷几扣上一座大山,从东一直往西追,连追带抓带压山。
  七个老爷儿逮住了六个,眼瞅着刚要抓住第七个老爷儿,二郎神觉得鞋壳里格得慌,忙弯下腰脱掉鞋一抖落,倒出一个土坷垃来,这就成了如今的小汤山;又抖落抖落还有不点儿土,成了大汤山。
  在小汤山东北边,温泉北边,有个比小汤山小得多的小山包,狡猾的第七个“老爷儿”趁二郎神脱鞋的工夫,骨碌到一个山泉眼旁边的一棵大马齿菜下面藏起来了。
  二郎神也是担山跑路走得太累了,找了会儿没找着第七个老爷儿,就驾云回到天上,找玉皇大帝交差去了。
  现在天上剩下的一个老爷儿就是藏起来的那一个。
  第七个老爷儿得救了,那泉眼却被烫成了热乎乎的,成了如今的温泉水。
  马齿菜因为保住老爷儿立了功,到现在,拔下马齿菜,放在老爷儿底下,晒它几天也不死。
  日期:2017-02-15 17:47:00
  56、莲花池的传说故事

  延庆县城东南四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叫莲花池。
  相传,这里原是块风水宝地,住着很多庄稼人,他们用河水浇地,就能多打粮食。村边有个很大的水池,据说这池里的水很甜。
  有一年,那大雨下邪了。一气儿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井平河满房子倒。人们只好往高处搬家。可遍地都是水,坐在海佗山上能洗脚。人们跑在山顶上,呼天抢地,乞求老天爷开恩。后来大水退了,人们回到村里一看,早先的黄土地变成了沙石地,就连人们早先吃水的水池,也被一只不知从哪儿来的海马给占了。
  谁也没见过这海马到底有多大,反正它一张嘴,吐出的水就跟下雨一样。最可怕的是,不管是谁,要走近水池,海马准就上来把他吃掉。人们的好日子没了。住这儿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一天,村里来了个铁匠。他一进村,就在水池边上搭了个窝棚,支起了火炉,给庄稼人打些锄镰什么的。这天,铁匠正在打铁,从南边跑来了一个小孩儿。小孩儿的娘在后头追着,小孩儿奔水池跑去。这工夫,水池里突然伸出一只大爪子,一下子抓住了小孩儿的母亲,又沉到水里。
  铁匠听见小孩儿的呼救声,回头一看,小孩儿的娘没了。小孩儿正要往水里跳,铁匠赶忙跑过来,将小孩儿抱住。
  天黑了,小孩儿见不到娘,不肯回家,好心的铁匠就收留了他。铁匠眼见人们深受海马的害,决心要杀死海马。
  第二天,他就到被海马吃掉的人家中去收废铁,他要用这些铁炼成一口宝剑,去杀死那海马。铁收够了,铁匠就在池边炼开了。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成了一口宝剑。这口剑有七尺长,一巴掌宽,他磨呀,磨呀,磨得那宝剑冷森森,光闪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