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武三思一党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有趋炎附势的大臣,自然也有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的大臣,其中时任黄门侍郎的宋璟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曾经有一次武三思想请宋璟帮忙做一件事,当然这件事如果换作别人肯定高兴都来不及呢,因为武三思主动找你办事,那是人家看上你了,所以在拉拢你,有多少人主动巴结武三思,武三思都未必会多看他一眼,如果你借此机会与武三思拉近关系,那升官发财还不是人家武大人一句话的事?
然而令武三思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如此“屈尊”拉拢宋璟,却碰了一鼻子灰,换来的只是宋璟的“冷嘲热讽”。很显然武三思失算了,要知道宋璟是什么人,那可是出了名的“硬骨头”,连武则天的账都敢不买,当今的皇上都赞赏他忠贞正直,至于区区武三思,那就更入不了宋璟的法眼了。因此面对武三思的拉拢,宋璟根本就不屑一顾,反而还义正言辞地拒绝武三思说,现在太后都已经将帝位传给了太子,大王(指武三思)如果你还有自知之明,就应该赶紧老老实实回家去当你的侯爵去,怎么还敢再出来干预朝政呢,你难道不知道西汉初年的两个外戚吕产、吕禄的下场吗?
很显然宋璟的这番话已不仅仅是在拒绝武三思拉拢了,甚至还颇具威胁意味了,连西汉的两个著名外戚吕产、吕禄都拉出来了,这不是在暗示武三思你再不知道收敛,终有一天吕产、吕禄就是你的下场。对此武三思尽管极度恼怒也只能认栽了,谁叫他拉拢谁不好却偏偏倒霉碰上了宋璟这个“二愣子”呢,面对这种什么“私情”也不讲只知道公事公办的人,你除了夸他大公无私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上嘉宋璟忠直,屡迁黄门侍郎。武三思尝为事属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独不见产、禄之事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日期:2018-01-17 16:42:29
漫评唐中宗李显(十)
不过在打压五大臣的同时,中宗对武氏一党也有所防范,并不是无条件的信任,因为毕竟武李之间曾经有过很大的矛盾,武氏更曾经篡了李唐的江山。因此尽管武则天最后立了李显为太子,但鉴于之前李氏与武氏在争储过程中有过非常激烈的斗争,因此为了弥合李武两家间的矛盾,确保武家在李显继位后继续保持着显赫的地位,武则天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让太子李显与武家联姻外,武则天甚至还曾命令武李两家人在明堂立誓两家人永结同好。包括武则天选择立李显为太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武氏一族人的利益考虑,因为当初武家人在与李家争夺太子之位时可没少陷害当时的皇嗣李旦,双方可谓是结下了深仇大恨,因此如果武则天选择让李旦继位的话恐怕很难保证今后武家人的利益。而相对来说,由于在武李两家争储期间李旦一直被流放房州,并未曾与武家有过直接的冲突,因此李显相对李旦,与武家的矛盾较少,所以李显与李旦之中选择立李显为太子更符合武家的利益。
不过武家与李显矛盾较少,并不代表他们对李显的皇权就没有威胁,因此为了限制武家,李显在贬谪五大臣后不久就应全天下广大臣民的要求下令降低武氏一族成员的爵位,将武三思由梁王降为德静县王,将妹妹太平公主的丈夫定王武攸暨降为乐寿县王,将河内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为公爵。因此如果光从爵位上看,降封后的武氏一族的爵位甚至还不如五大臣,当然这也是中宗为了平衡武氏一族与以五大臣为首的功臣集团之间势力的重要举措。
在做完这些后,唐中宗又任命唐休璟为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为尚书右仆射。为了防备北方突厥的侵扰,唐中宗又任命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为灵武军大总管负责防备突厥。本来突厥曾在贞观年间为唐太宗李世民所灭,但到了高宗末期又再度崛起复国,并在武周年间频频寇边劫掠,武则天亦对此无可奈何,只得加以安抚,此后突厥日益坐大,成了唐朝在北方地区所面临的重大威胁。
到了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秋,被中宗封为汉阳王不久的张柬之突然主动向中宗上表,以养病为由请求中宗允许他告老还乡,回到他的老家襄州。很显然,张柬之突然选择引退这是因为他已意识到中宗已在计划逐步剪除他们五大臣在朝中的势力,因此继续留在朝中对他而言已不再是什么好事,所以与其等着让中宗将他逐出朝廷,不如主动引退,以一个体面的方式离开朝廷,这样至少不会令自己太难堪。而随后中宗也批准了张柬之的请求,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并不用主管该州事务,薪俸照领。
日期:2018-01-17 19:23:35
漫评唐中宗李显(十一)
这一年的秋季,黄河南北的十七个州发生了水灾,为此中宗特地下诏要求臣下直言进谏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时任右卫骑曹参军的宋务光便借着水灾这个由头上疏劝谏中宗说,为什么现在水灾泛滥呢,很显然是因为现在朝中有奸臣作祟,所以上天降下水灾来惩罚我们。而水正好属于阴类,是臣下、女人之象,所以水灾的发生恐怕与后宫干政有关。应该说宋务光的这封奏疏可谓是相当激烈,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后宫干政这四个字指向性已经相当明显了,很显然宋务光的意思就是要让中宗制止后宫女性干政,只不过直接说出来可能会触怒中宗,所以就以水灾为突破口委婉地劝谏中宗。
当然在这篇奏疏中宋务光除了向中宗提出制止后宫干政外,还要求中宗应及早立太子以及削除以武三思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并要求中宗罢免郑普思、叶静能等江湖术士所担任的职务,避免他们祸乱朝廷。应该说宋务光在他的奏疏中确实向中宗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然而面对宋务光的上疏,中宗竟然看都没看一眼就把他的奏疏给扔到一边了。(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八月,戊申,以水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疏,以为:"水阴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绝其萌。今霖雨不止,乃闭坊门以禳之,至使里巷谓坊门为宰相,言朝廷使之燮理阴阳也。又,太子国本,宜早择贤能而立之。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机要,厚以禄赐。又,郑普思、叶静能以小技窃大位,亦朝政之蠹也。"疏奏,不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到了第二年(即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在武三思的迫害下,五大臣中其余的三个也都被贬出了朝廷,敬晖被贬为滑州刺史,桓彦范被贬为洺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豫州刺史。
而在贬谪五大臣的同时,中宗也对他所宠幸的那一帮江湖术士们一应加官进爵,其中和尚慧范等九人均被中宗加以五品官阶,并赐予其郡公或县公的爵位;道士史崇恩等三人也加以五品官阶,并任命他们为国子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术士叶静能加以紫光禄大夫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