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航海时代之后,原先垄断欧亚贸易的穆斯林帝国渐渐衰落,欧洲逐渐跃升为世界的中心。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第一个踏上工业革命的快车,以棉纱以及羊毛纺织为主业,蒸汽动力为基础,迅速成长为世界霸主。英国富起来之后,纺纱织布这种脏话累活就不愿意干了,将其作为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自己抢夺殖民地获取资源和市场,从贸易和金融中可以舒舒服服地挣钱,从而升级为消费国。按照这种方式,工业化浪潮以英国为策源地,不断向周围扩散,首先扩散到法国,然后扩散到德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
日期:2017-02-08 22:07:48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当上消费国,主要看财富积累的程度以及对金融和贸易权力的掌握,而这一切的源泉是工业化。
过了约一百年,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时,以电力能源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开始,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为一次工业化浪潮中的边缘国家:德、日、美。日益强大的二次工业国需要谋求相应的经济地位,与消费国英、法发生矛盾。其中德国由于与英法距离最近,矛盾最深,在二十世纪初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英法与德国矛盾激化到极致的体现。一战之后,英法德的地位都大幅衰落,美日由于与风暴中心距离较远,没有被波及,其中美国更是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地位大幅上升。
一战后,德国虽然被打败,但是在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局下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痛定思痛,工业技术实力得到迅猛增长,不仅远超战前,而且超越了英法等国。希特勒凭借德国的工业实力,用坦克组成钢铁洪流迅速在陆地上击溃英法联军以及初期的苏联红军,相当于以一国之力单挑欧洲各国以及苏联(意大利纯属酱油党),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二战中,美、日这两个二次工业国在地缘为主导的政治博弈中成为对手,美国凭借人口、资源、市场的三重优势战胜日本,并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被打烂的英国拱手将世界霸权交出,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领袖。
二战后,世界没有任何喘息机会,迅速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再次由于地缘博弈的因素,被战争打烂的欧洲(以德国为首),以及东方的日本再次满血复活,并且经济实力远超战前。冷战期间,世界经济系统实际上一分为二独立运转。从实力对比上看,苏联为首的红色联盟控制的人口、资源以及市场要远小于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联盟,只要这种硬实力不发生逆转,苏联的败亡只是早晚问题。在这种劣势下,为了维持均势甚至抢得领先,苏联严重地透支了国力,加速溃败的进程,这与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失败如出一辙。
回顾上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曾经的工业革命发源地,或者至少是工业化浪潮的溢出目的地。除了已提到的英、法、德、日、美之外,北欧诸国工业化历史几乎和英国一样久远,而且避开了战火;韩国、台湾、新加坡以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是由于地缘博弈造成的工业化溢出效应。抛开抢夺殖民地之类的外部优势,这些国家都是需要先勒紧裤腰带作为生产国完成积累(英、美、德、日均做过世界工厂)。
换句话说,在世界经济生态系统中,想要当“狼”,先得当上“羊”。但是,在 “狼群”之中,美国是如何变成“狼王”的呢?
日期:2017-02-08 22:10:00
二、美国霸主地位
在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甚至会陷入长期停滞。而任何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经济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若干年。
这是因为:在农业社会,单个生产者的产出和个人的体力与技能相关,基本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国家经济总量基本与劳动人口数成正比。农业社会的“GDP”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人口数(读者可以做这个思考题:为何1840年清朝GDP世界第一,却被西方工业国反复蹂躏?)。
而在工业社会,生产力不再依靠人的体力而是能源,利用能源可以开采出更多能源;利用能源可以生产机器,而利用机器可以生产更多的机器,这就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关系。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声称,人类历史中,一共就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7万年前发生的认知革命,人类与动物分道扬镳;第二件就是工业革命,生产力摆脱了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可见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现代人感受到的每年经济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实际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反常状况,长期停滞不前才是历史的主流。
同样,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无限的,最后,工业社会经济总量也会达到一个上限,该上限与该工业社会面向的所有消费者的总有效消费能力相关。在达到该上限之前的经济增长都是指数形式的(例如年平均增长10%)。
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人们通常将其原因归结为美国的金融掠夺以及人口老龄化。但实际上,金融掠夺只会影响一时,不是导致日本陷入20年衰退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也只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国内有效消费能力,而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国内市场占比并不大。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80年代末,其生产能力已经触摸到当时的世界有效消费能力的上限。如果不是其后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使得世界有效消费能力得到扩张,日本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幅度还要更高。
同样地,美国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即70年代末就触及到有效消费能力上限,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日期:2017-02-08 22:11:19
世界的有效消费能力为什么存在上限?
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在个人财富较低时,消费基本和个人财富成正比,但是当个人财富高到一定程度后,物质和精神需求基本满足后,消费增长就极为有限了。在此之后,个人财富再增长,也不会投入更多的钱去消费,而是将钱用于投资用途。 结论就是:生产能力是指数增长的,但是人的有效消费能力不会指数增长,存在一个上限。因此所有人的有效消费能力总和就决定了经济上限。
农业社会总体趋向于供给不足,经济上限由劳动人口的总产出决定,而人口的增长要快于财富的增长,因此总是会陷入供给不足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在中国则被称为“王朝周期律 ”;工业社会则恰好相反,总体趋向于需求不足,经济上限由总人口的总消费能力决定。
指数增长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的有效需求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