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耳闻,可信度很高的鬼故事》
第60节作者:
旷野孤行客 日期:2017-02-11 15:24:00
长子
我们那,有一座比较高的山,具体名字就不说了,因为在高德地图里查得到。
这座山比较有名,我们那叫“羊破寨”。为什么叫“羊破寨”呢?因为曾经有一伙强人在那立寨称王。这座山在我们那,算是比较特别,山下面非常险要,只有两条小路能上到山顶,而山顶又地势平坦,有几十亩良田,在山上,完全能自给自足,所以,官军多次围剿,都没能攻克——当然,没有攻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伙强人属于“侠盗”,只抢靠近县城的大户,从不骚扰附近的村庄。我们那有些胆子大的人,到那山上附近砍柴之类的,有时还会被拉去吃饭,酒肉随便吃。山下村庄婚丧嫁娶,山上都会有一份礼金,不过不会派人下山参加宴席。
后来,我们那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想了个办法——购置了一批公的山羊,趁月黑风高,先将山围得严严实实,在羊身上淋满茶油,然后把羊点着,这些羊,纷纷往山上窜,一路烧了上山。山上的强人,看着一团团火焰往山上跑,以为官军请了天兵天将,顿时斗志全无,官军这才两路杀到山顶。
据说,破寨那天,官军下令:要把土匪种杀绝。所以也就不管男女老幼了(时间长了,山上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村了)。当时,杀死的人,都堆在山上的河里,听老人讲,我们那河里因此流了两天血水。
因而,那称作“羊破寨”。
自此以后,那里常是凄风苦雨,鬼哭狼嚎。虽然有几十亩良田,但山下农民,都怕担上土匪的罪名,所以,没人敢去种。那地方,一下子成了禁地。
但凡这种死人多特别是枉死的人多了的地方,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们那传说,山寨的大王死的时候,连说三句了“不服!”因而,经常有人听到山上操练的声音,特别是雨天晚上,声音更清楚。
官军剿灭土匪后不久,我们那就开始发人瘟,也是老弱病残没事,年轻力壮的死得多。我们那说这是山大王招兵。几番祭祀,都没有效果。
当时,人心惶惶,怕我们那会“死绝”。
恰好有一个云游的尼姑经过我们那,一到,便说:“这地方阴气很重,正好弘扬佛法!”于是她把山间还不十分的颓坏的房子修葺了一下,做了佛堂。
我们那也是抱着“试试看”态度,凑钱把庵堂布置了一番,钱花得也不多,只是像个样子而已。
这尼姑应该是位高人,当时年纪也不老。一个女人独居荒野,免不了被村中闲汉觊觎。有一回,几个光棍喝了点酒,相邀去调戏一下她。
几个人躲在庵堂外的草丛中,一直注视着庵堂中的动静,发现尼姑一直在那打坐,其中一个等得不耐烦了,就说:“走!进去试一下,我们几个人还怕她一个女人?”
男人在原始欲望的冲动下,眼中母猪都赛貂蝉了,何况是一个年纪不大又模样周正的女人。几个人一下子就蠢动起来了,摩拳擦掌冲了过去。谁知这尼姑还没等他们近门,“忽”的一下冲了出来,迎面就是一脚,被踢中的一个,滚了几丈远。几个人一惊,纷纷落荒而逃,只有一个,仗着有点力气,借着酒劲,随手捡了根木棍,狠狠地捅向尼姑,尼姑两脚一夹,木棍被稳稳地夹住,光棍无论怎么拔,都拔不出来,一下子觉得不妙了,撒腿就跑。尼姑拿起棍子,在后面猛抽,把这光棍打得鼻青脸肿才罢休。
从此以后,有歪心思的人再也不敢上山了。山下人,对尼姑也是恭恭敬敬的。
尼姑从来不下山化缘,每次有人山上,都看到她在庵堂里打坐念经。山上有水,渴是渴不到,但她吃什么,就没人知道了。所以,我们那人对她更加敬畏了。
不久后,她到各家化缘,不要米饭,只要废铁,不拘多少。几个月后,拿了这些铁,在铁匠那打了三把大刀,这刀有多重呢?传说,一个男人扛不起,要两人抬着,大概得有一百六七十斤吧。这尼姑应该天生神力,能把大刀舞得虎虎生风,还能“打出花来”(大概是能表演出高难度动作),尼姑把刀运到山上,选了最高的山顶,把三把大刀倒插在土里,一直没到刀柄。
人瘟自此后慢慢消除了。
尼姑后来不知道从哪带了几个弟子来,但这地方香火一直旺不起来。尼姑死后。她的弟子也就散了,至于尼姑葬在哪,至今没人知道。
按我们这说法,有庙或庵的地方,往往邪气重,建房是很避讳这些的。尼姑庵散后,那地方就更加荒凉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才来了父子两。父亲大概四十岁,小孩只有六七岁的样子。这个父亲,生的极其高大,比我们那最高的人,都要高两个头(我认为应该有两米以上吧,以前我们那高个子还是很多),所以我们那称他为“长子”。这两人不知道从哪里来,反正说话叽叽喳喳,好像鸟叫一般(普通话没有推广以前,方言以外的语言,在我们那都认为像鸟叫),他们的职业是放狗咬麂子,现在麂子皮好像不怎么值钱,但以前似乎还挺珍贵的,以这为职业,应该能温饱。
放狗咬麂子,现在没有了。听人讲,就是一群狗,往山上一放,狗把麂子咬死,然后狗的主人把麂子拿来剥皮,皮卖掉,肉作为人和狗的粮食。这个看起来简单,但有个前提,会训狗。这工作在我看来是很难的:一个是,狗在山上速度很快,人肯定跟不上,它把麂子咬死后,能把麂子拖回来(至少要会在原地报信);二个是,以前的狗,似乎永远吃不饱,要让它不会在饥饿的驱使下老老实实不撕咬猎物;三个是,麂皮要保持完整,如何让猎狗在追捕的时候专咬麂子的头部或脖子部分。
这父子两,落脚在山上,从不与我们那的人打交道,麂子皮应该也不是卖在本地,因为有人看到“长子”堆得很高的麂子皮。
用土铳猎捕麂子,终究还有运气成分在里面,放狗咬麂子,往往收获很大。一座小山,经这么一放,麂子往往被赶尽杀绝了。当然了,以前山区,这动物繁殖得很快,父子两的猎捕,就大区域而讲,影响也不是很大。
以前山里人,做人做事,多讲究“老本思想”(老一辈人传下来的道德思想),想想这父子两,在山上日子苦,很多人希望帮他们一把,或送点饭或送点米,但这“长子”似乎对我们那人很有戒心,人们往他的住处去,他总觉得是去害他——可能是吃过人的亏吧。因而从不招呼他的狗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