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需要在这里交代一下欧洲中世纪君权与教权斗争的背景。
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相当于中国的宰相)“矮子丕平”为了使自己的谋朝篡位之举名正言顺,于公元751年借助罗马教皇实施加冕礼,成功地将墨洛温王朝改朝换代变成加洛林王朝,作为交换,矮子丕平消灭了教皇的敌人,并将其土地赠予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后来,教会又伪造了史称“君士坦丁赠礼”的书信,谎称君士坦丁大帝已将整个西罗马帝国的土地送给教皇。以上事件开启了“君权神授”的先例,并使得教皇在“法理上”成为西欧的主人。
日期:2017-02-09 13:16:37
理论上说,一国大主教的产生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民主选举,例如,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出现空缺,应该由英格兰的主教们召开宗教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大主教;第二种是教皇任命,第三种是国王任命。
然而现实情况是,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日趋分裂,各个国王都得匍匐在教皇脚下。西欧大陆各国都实行君权神授,国王的加冕仪式由教会一手操办,只有教会认可,君权才能确立,君权实际上是位于教权之下,而各国分裂的现状更使得国王无法挑战整个西欧令出一门的教廷, 因此罗马教皇的权势熏天。给西欧大陆各国国王熊心豹子胆,他也不敢未经教皇许可私自任命王国内的主教。
在公元十世纪到十一世纪,由于具有绝对的权力且不用承担权力滥用的后果,教皇的腐败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闹出了三个教皇互揭老底的丑闻,教会也是上行下效,声誉一落千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简称德皇)亨利三世趁此机会,于1046年率军队开进罗马,废黜了三个教皇,另立日耳曼血统的新教皇克莱孟二世。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并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亨利三世死后,其子亨利四世尚幼,教皇又脱离了德皇的掌控。
公元十一世纪教会改革运动兴起,大力革除教会积弊,教会声誉恢复,教皇权威日盛,教皇开始重新染指各国大主教的叙任权。由于一国大主教就相当于该国精神领域的国王,并且还听从罗马教皇的旨意,因此教权与王权产生激烈冲突。欧洲各国都先后产生了国王与教皇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的较量。
日期:2017-02-09 13:16:57
在“征服者”威廉在世的时代,公元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认为有必要像他老爸那样重新修理一下不听话的教皇,他召集国内忠于皇帝的主教在沃姆斯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但没想到,在他老爸去世后的这些年里,罗马教廷暗地里做了很多准备,早已不是当年的软柿子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亨利四世尝到了贸然挑战教权的苦果: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Ⅶ,1020年—1085年5月25日)在拉特兰召开会议,宣布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其帝位,解除德国臣民对亨利四世的效忠誓约,煽动众诸侯反对亨利四世。
教皇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亨利四世是非法据有皇帝之位,谁有本事把他赶下台,谁就是新的皇帝!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各路诸侯纷纷举起反旗,起兵造反,其他国家的国王也生出对帝国皇位的觊觎之心。
内外交困之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于次年1月亲自身披悔罪衣、披发赤足,冰天雪地站在教皇居住的卡诺莎城堡外请罪,三天三夜后,教皇才允许亨利四世进门,亨利四世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泪流满面地忏悔自己的罪过,然后呈上自己服从教皇权力的保证书和宣布撤销关于废黜教皇法令的命令书。教皇将德皇折辱得颜面彻底扫地之后,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史称“卡诺莎之辱”。
日期:2017-02-09 13:22:38
“卡诺莎之辱”使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颜面扫地,给神圣罗马帝国王权的衰败种下了致命的祸根。这一事件也被亨利四世视为生平奇耻大辱,在重新稳定国内局势后,他与罗马教皇展开了长期对抗,而在此之后的数个德皇延续了这一传统。面对教皇这一共同的大BOSS,英、法、德分别在各自的战场进行斗争。如果说,德皇是在“正面战场”与教皇对抗,法王和英王就是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工作;与坚持斗争的德皇相比,法王和英王都曾经干过“伪军”的勾当。
王权和教权的激烈斗争,成为公元十一世纪至公元十四世纪欧洲中世纪历史的主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完成对教皇致命一击的,是长期做伪军的法王。而德皇由于作为出头鸟,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是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势力控制的地区(主要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长期得不到统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头号元凶。
日期:2017-02-09 13:22:59
由于英格兰地理形势相对特殊,其教权和王权的博弈情况也比较独特。不列颠岛孤悬海外,罗马教会势力虽然已经遍及西欧大陆和不列颠岛,但是在不列颠岛上的影响的要比在大陆弱得多。作为英格兰教会的领袖,历代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处境可以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来描述。当英格兰国王与罗马教廷发生矛盾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很难像西欧大陆的那些同行那样,听从罗马教廷的指示,而与国王公然作对。在大多数情况下,坎特伯雷大主教得效仿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牧首(相当于教皇),听君主的指示办事。
日期:2017-02-10 08:49:09
亨利二世即位前,由于国内形势动荡,贵族势力日渐强大,亨利二世利用司法改革对贵族进行削权。与此同时,罗马教皇的势力在不断膨胀。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亨利一世时期被国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英格兰教会表面上仍然遵从国王的指挥,但私下早已心生异心,希望脱离国王掌控,重归罗马教皇旗下。为了配合英格兰教会的动作,1161年4月,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将死了一百多年的英国前朝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封为圣人,鼓吹英格兰民众对圣爱德华进行顶礼膜拜。教廷的心思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明着捧前朝卖国君主爱德华,实际上就是暗着辱骂当今加强王权的国王亨利二世,这就跟有人明着夸国军,实际贬低共军是一样的道理。
亨利二世贸然更换坎特伯雷大主教引发英格兰教会的强烈反对,看起来有些冒失,实际上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教皇与德皇仍然闹得不可开交,亨利二世估计教皇无暇顾及英格兰。并且,他自认为十分了解贝克特,才一意孤行地将贝克特推到大主教的位置,希望通过贝克特之手一举控制英格兰的教权。
日期:2017-02-10 08:50:04
这一任命,也反映了亨利二世对宗教势力的轻视。他从贵族那里收权,是十分耐心地以小刀割肉的方式徐徐图之,而英格兰教会长期以来从属于国王的历史,使得他不再愿意对教会付出同样的耐心,而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当然,根据亨利二世对贝克特的认识,如果贝克特能像此前一样与国王亲密合作,从教会内部进行分化拉拢,逐个击破,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可能性极高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