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48节作者:
廖正华 日期:2017-02-22 19:42:40
曾国藩的智慧:懂得进,更要懂得退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真正能够懂得其深远含义的人并不多,因为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富贵荣华。
自古以来,人的进退就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但是不管个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只知进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都会使一生的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
关于这个道理,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李鸿章准备搞中外合资银行,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李鸿章前往拜见当时已经赋闲的恭亲王,想寻求他的帮助。
恭亲王对李鸿章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恭亲王说:“少荃(李鸿章,号少荃)啊,别弄了,歇着吧。你呀,遇事总爱争三分。你老师白教你了?”
“你想想,曾国藩为何遇事总要退三步呢?我那个嫂子(慈禧太后),我太了解她了。不退,成吗?”
看剧到此,我拍案叫绝!编剧对曾国藩、李鸿章算是吃透了。一个退字,点中了曾国藩之所以善终、李鸿章之所以身败名裂的关键。
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实在是看透了他的这位得意弟子。
拼命没有错,错的是只知道进,不知道退。李鸿章既知朝政不可为,就应该学恭亲王,及时隐退。
假使李鸿章能这么做,那他就不致遭受甲午之败,落得个千古骂名。进退之际,舍得之间,彰显智慧,我们应该以李鸿章为戒,该缩手时就缩手!
日期:2017-02-24 19:50:48
曾国藩的智慧:急流勇退,结局好才是真的好
功业之成功,在于进,也在于退。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这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能善始善终,取得好一点的结局。
湘军攻克南京后,清廷为打压湘军的气焰,百般刁难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曾国藩能忍,倒没什么,曾国荃就不一样了。他不服气,召集30多名湘军重要将领,前来劝曾国藩割据东南,开创帝业。
这时候,只要曾国藩一点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就要重演了!
然而,面对亲弟弟以及众多将领的劝进,曾国藩只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纵然人生中随处可见名利的诱惑,我心中向往的依旧是高山流水、春暖花开。
曾国藩不愿造反,更不敢造反。他知道,清廷已经布好了局,只要他稍有异动,大祸就将临头。
曾国藩不能进。不能进,那就得退!否则的话,鸟尽弓藏的悲剧,将就落到他的头上。
于是,曾国藩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湘军吉字营裁撤了。曾国藩的急流勇退,为他赢得了一个不错的结局。无论你是否赞同曾国藩的做法,他的这种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
日期:2017-02-25 19:51:54
曾国藩的智慧:不要表现得比上司更强
一般来说,上司都不喜欢太聪明、太能干的人。记住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
早年的曾国藩,处处要强,毫不谦让,曾让他的上司咸丰皇帝很难受。
1854年,石达开以重兵包围庐州。咸丰皇帝急命曾国藩率领湘军东进,解救庐州的危局。
曾国藩不但拒绝东进,还以一副指点天下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四省合防的方略,大概意思是以江忠源为前锋,以湖广总督吴文镕坐镇中路,以他自己为后卫,阻击西进的太平军。
当时的曾国藩,不过是一在籍侍郎、帮办湖南团练大臣,哪有什么资格总揽大局!
咸丰皇帝看到曾国藩的方略,当即就生气了,提笔写下这么一段话:“我看你的奏章,是想凭一人之力战胜长毛,你好好想想,以你的能力,能做到吗?”
“平日里自我夸耀,以为普天之下我最厉害,真正办起事来,要是能兑现你说过的话倒好,要是兑现不了,岂不贻笑天下?”
咸丰皇帝虽然生气,但从他的口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愤怒。之所以没愤怒,是因为曾国藩之前做过二品京官,咸丰皇帝对他很熟悉,知道他不是骄狂的人。
曾国藩虽然没有因为这件事遭受惩罚,但此事对他来说,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做臣子的,做下属的,替皇帝、上司分忧,揽起重任,这是应当的。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才能减少上司的猜忌,为自己的成功扫清障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