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50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02 20:28:32
  曾国藩的智慧:在生活中克服怠惰的不良习惯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怠惰的毛病,他们一心想着享乐,又为享乐找借口。这就是怠惰。怠惰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都要付出劳动,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那种便宜事。
  曾国藩深知怠惰的危害性,始终强调一个“勤”字。一勤天下无难事,说得虽然有些绝对,但大体上是正确的。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勤”字。他有很多勤劳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每天都写日记。他通过日记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曾国藩每天都读书、写字。他曾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书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读书、写字,可以改变气质,也可以锻炼心性。这对曾国藩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还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写家书。仅仅1861年一年,曾国藩就写下了253封家书。曾国藩通过家书和家人交流感情,教育子弟。
  曾国藩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勤”字诀,他还将“勤”字带到湘军中。在他的督导下,湘军将领勤看操、勤训话、勤查墙子,湘军士兵天还没亮就起来操练。湘军之所以有战斗力,诀窍就在一个“勤”字。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勤,要求湘军官兵勤,还要求家里人勤。曾国藩教导家里人说:“我们家现在虽然发达了,但是养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件事,依旧不能忽视。”
  曾国藩认为,出行坐轿最容易滋长骄奢习气,所以他对子弟们说:“路不远,就不要坐轿。走路不仅有益健康,也能防止后辈形成骄奢习气。”

  对家中的妇女,曾国藩也强调一个“勤”字。他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你们还是要自己织布做衣服。每年都做点干菜,寄到我这里来。”
  曾国藩恪守一个“勤”字,并以此影响周边的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日期:2017-03-02 20:29:11
  曾国藩的智慧:要懂得收敛,不轻易展露锋芒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果丝毫不懂得收敛,也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而且会遭致厄运。展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历史上,因为不懂收敛,一味强横,最终身败名裂的权臣,很多很多。离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最近的,则是年羹尧。

  和曾国藩一样,年羹尧也是靠着镇压内乱登上人生巅峰的。曾国藩镇压的是太平天国,年羹尧镇压的则是罗卜藏丹津之乱。
  当时,雍正皇帝刚刚即位,地位很不稳固。年羹尧的成功,对于稳固雍正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雍正皇帝非常重视年羹尧,赐封他为一等公。朝廷有重大人事变动,都会征求年羹尧的意见。
  面对雍正皇帝的宠遇,如果年羹尧懂得收敛,那么他和雍正,一定会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可惜的是,年羹尧生性跋扈,丝毫不懂得收敛,这为他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年羹尧自以为得宠,可以横行无忌,在同僚面前非常骄横。他进京朝觐时,王公大臣下马问候他,他也就点点头作为回应,态度傲慢。有些臣僚跪着迎接他,他连看都不看一眼。
  他给督抚、将军等朝廷重臣行文,不用对等的口气,而用长官训诫僚属的口吻、规格,将自己凌驾于督抚、将军之上。

  此外,年羹尧还结党营私。他利用雍正给他的干涉人事的特权,毫不掩饰地提拔自己的亲信,形成了一个年氏小集团。
  雍正皇帝是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哪里容得下年羹尧飞扬跋扈!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年羹尧不得善终。
  年羹尧的覆亡,对于同样深处高位的曾国藩来说,是一个警示。熟读史学的曾国藩吸取了年羹尧的教训,牢记收敛二字,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最终得以善终。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日期:2017-03-03 19:32:36
  曾国藩的智慧:愚忠是傻,忠诚是智慧
  对上司忠诚是取得信任的关键,三心二意的员工是不受欢迎的。但凡事有度,过度的忠诚就是愚忠,是傻,那样只会葬送你的职业前途。
  不少人因曾国藩不反清,批评他对清廷愚忠,其实,这是对古人的一种苛求,不是客观对待历史的态度。
  事实上,曾国藩对清廷忠诚不假,但绝不愚忠。他敢于拒绝执行清廷的某些瞎指挥,这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作为朝廷重要军事力量的绿营被打垮,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完全落到了曾国藩及其湘军的身上。
  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代理两江总督,命他率部迅速东进,收复苏州。这是不折不扣的瞎指挥!
  曾国藩当时在安徽宿松,宿松与苏州之间,有着大片被太平军控制的区域。如果曾国藩执行清廷的瞎指挥,那就等于是羊入狼群、飞蛾扑火。
  很显然,曾国藩不会这么做。他要拒绝,但又不能硬梆梆地拒绝。他给清廷上奏说:“目前东进苏州的时机还不成熟,我先带兵渡江南下,在祁门扎下营盘,再相机东进。”

  曾国藩的拒绝,充满智慧,既表露了他对清廷的忠心,又避免了愚忠送命的悲剧命运。
  去祁门,虽然不如去苏州凶险,但也是很危险的。曾国藩毅然前往,表明的是一种忠于朝廷奋不顾身的态度。毕竟是代理两江总督了,遇事不能躲避。
  只去祁门,不去苏州,冒险可以,送命不行,忠诚可以,愚忠不行。这里体现的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一做法相当高明。虽然他在祁门遭受太平军围困,几度濒临绝境,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这样一来,曾国藩既赢得了清廷的信任,又保住了性命,结局非常完美。曾国藩这种拒绝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
  日期:2017-03-03 19:34:13
  曾国藩的智慧:采取积极的行动战胜拖延
  每年,因为拖延这一普遍的能量杀手,你损失了多少劳动成果?单单这个习惯就使不少人损失了大量的金钱,丧失了无数的机会。
  曾国藩说:“人败离不得一个逸字。”对于任何人来说,远离舒服区,改掉拖延的坏毛病,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我就是一个喜欢拖延的人。任何事情,如果不是到了没有退路的绝境,我决不会拼命去做,效率总是很低下。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只要拼尽全力,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完,但总是左顾右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拖延的结果是用了比预计时间多几倍的时间,才做完事情。
  比如说写书。正常情况下,在资料已经齐整,谋篇布局已经在脑海中定型的情况下,一天可以写6000字左右。
  然而,真正写起来,情况远没有这样理想。一口气写完的情况几乎没有,往往是写了几百字,卡住了,就到网上东看西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上午都过去了,还只是写了那几百字。心里虽然很着急,暗骂自己没毅力,拖延的毛病总是改不了,但到下午继续写的时候,情况还是一样。
  拖延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一本版面字数30万的书,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最后完稿,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旷日持久,其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摆脱拖延的困扰。比如,在开始写书的时候,断掉“本地连接”。
  然而,这又造成另一个困扰,就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想通过网络查点资料的时候,还得重新连接网络。虽然也不是难事,多少有点麻烦。所以,往往一开始没断“本地连接”,拖延依旧。

  虽然知道拖延是阻挠我成功的重要毛病,但始终没能改掉。壮士断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尤其是坚持下去,真的不容易。写下这篇反省的文章,希望自己能有点长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