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唐中宗李显》
第10节

作者: 二十九桥明月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10 19:57:27
  漫评唐中宗李显(二十)
  在太子李重俊政变失败之后,李显立即下令对参与太子政变的余党展开了严厉的调查与搜捕,而且大有“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之势。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环境下,李显的两个弟妹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也被卷入到了太子李重俊的谋反案中。在安乐公主与兵部尚书宗楚客的暗中授意下,时任侍御史的冉祖雍向中宗上书指控相王与太平公主也参与了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要求中宗立即将他们逮捕归案。而中宗在看完冉祖雍的上书后二话不说,立即召来时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的萧至忠,让他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联合太子谋反一案。

  很显然,李显在收到对自己亲生弟妹的指控之后未加思索就这么火急火燎地派人调查,而且一点儿也不避讳,大有一种“大义灭亲”之势,李显之所以如此大做文章,实际上就是想借太子谋反一案来打压这两位对他皇权具有潜在威胁的弟妹,至于他们有没有真的参与密谋过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并不重要。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奉命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谋反一案的御史中丞萧至忠偏偏还是武三思的党羽,虽然武三思早在太子李重俊政变的时候就被太子所杀,但在武三思死后,他在朝中的党羽却基本上转投到了韦后门下,所以这个萧至忠恐怕多半也是后党成员,而这次指控相王与太平公主谋反的恰恰就是后党成员,所以很难想象这个萧至忠在接受了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谋反一案后能秉公处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萧至忠在接受了中宗交给他的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的任务后,非但没有对相王与太平公主落井下石,反而还极力为相王与太平公主说情,拼命在中宗面前替相王、太平公主他们说好话,说到动情之处甚至还声泪俱下(这演技也是没准了),对中宗说:“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日期:2018-02-11 16:59:03
  漫评唐中宗李显(二十一)
  当然萧至忠之所以这么拼命替相王与太平公主申冤倒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相王与太平公主他实在是惹不起啊,说起来相王与太平公主他们在大唐政坛耕耘多年,论资历,论威望,论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及,他们俩加起来的势力搞不好比皇帝中宗都大,因此别说萧至忠一个小小的御史中丞,就是皇帝中宗本人恐怕也惹不起啊,萧至忠要是敢为了讨好皇帝,硬是要栽赃陷害相王与太平公主串通太子谋反,这万一要是引起他们的反扑,到时候恐怕中宗本人也保不住他。因此这回中宗交给萧至忠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的任务,实际上对于萧至忠来说就是一烫手的山芋,在这种情况下,萧至忠哪敢真的去调查相王与太平公主有没有参与太子李重俊谋反啊,非但不会去调查,反而还会极力替相王与太平公主说好话,总而言之做人留一线,日后也好相见。

  与此同时,时任右补阙的吴兢(《贞观政要》作者)也上疏为李旦与太平公主说话:“自文明以来,国之祚胤,不绝如线,陛下龙兴,恩及九族,求之瘴海,升之阙庭。况相王同气至亲,六合无贰,而贼臣日夜连谋,乃欲陷之极法;祸乱之根,将由此始。夫任以权则虽疏必重,夺其势则虽亲必轻。自古委信异姓,猜忌骨肉,以覆国亡家者,几何人矣。况国家枝叶无几,陛下登极未久,而一子以弄的一受诛,一子以愆违远窜,惟余一弟朝夕左右,尺布斗粟之讥,不可不慎,《青蝇》之诗,良可畏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

  看到这么多人替相王与太平公主说话,中宗也只能就此作罢了,这倒不是因为萧至忠与吴兢的话唤起了李显的手足之情,而是因为李显看到有这么多人替相王与太平公主说情,就连武三思的余党萧至忠也这么拼命替相王与太平公主说好话,这让中宗意识到相王与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恐怕比他原先想象的还要强大得多,你要是把他们逼急了,来个鱼死网破,后果不堪设想啊,要知道光一个太子李重俊就差点把中宗拉下马,这要是相王与太平公主联合起来,难保会不会又是一个“神龙政变”。有鉴于此,对于中宗来说此事也只能到此为止,绝不能继续深究下去了。况且说他们串通太子谋反,恐怕中宗自己心里也不大相信,尤其是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李旦中宗还是非常了解的,他就不是那种喜欢争权夺利的人,所以不大可能会参与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