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石皇和阴兵的探索之旅——青铜门后的秘密》
第8节作者:
北湘伦寻龙点穴
上车回酒店的路上,白忻冷冷的对我说:“看你那点出息,都走这么远了,你心里还美着呢?”是啊,见到吴萱好像有点失态,我忙尴尬的笑了笑,解释道:“同学而已,好多年没见了。”谭百万从副驾驶把头伸过来,对我嘿嘿一笑:“龙哥,有戏啊,所谓美女爱英雄,我看这吴小妞对你挺热情的,加油哦,争取晚上拿下。”说着还给我抛了个坏坏的眉眼。
“滚!”我没好气的骂道,这丫的太贱了,怎么比蝙蝠都贱,虽然知道他在开玩笑,可是拿吴萱开玩笑,我还是很介意的,吴萱在我心里一直都如高不可攀的女神般,冰清玉洁,不可亵玩焉。见我生气了,白忻也在鄙视的瞪着他,谭百万无趣的回过了头。
这时我冷静了下来,回想着一幕幕往事,尤其是吴萱的出现,我好似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这是我大学生活的第一堂课,48位同学认真的听老师为我们讲解着。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考古这个专业,有的由于新奇,有的由于分数差几分被调换专业,有的为了就业方便等等原因,大家选择了这个比较鸡肋的专业。而我为了爷爷的遗憾,也为了我自己的喜好来到了这里。
1966年下半年,全国破四旧运动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均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那年,爷爷是队里的生产队大队长,白天红卫兵抄家搜来的封建书籍、字画,一到晚上都在大队院子焚烧,爷爷有时也帮帮忙。
有一天,抄家的人回来的很晚,把东西一扔都回家了,临走交代爷爷帮忙把书全烧了。爷爷是个忠厚的农民,生在战争年代,没念过书,不识字,从来不看烧的是什么东西。可是那天,在厚厚的一沓书里,有一本书用红布包着,一看就很贵重的样子,爷爷出于好奇,也想着书烧就烧了,那块布烧了挺可惜的,拿回去还能包个东西什么的。就打开了红布包,看到里面有本很旧很老的书,书页都发黄发黑了,书面上三个字爷爷也不认识,但封面上那副画爷爷认识,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这明显是条龙嘛。
在中国,凡和龙扯上关系的一定不是凡物。书挺厚的,爷爷大概翻了一下,全是古字,一个不认识。书的最后两页分别是两幅画,前一页画的是条很像龙的动物。只是和封面的龙不同,有着鸟身鳄甲,头上无角,爪如苍鹰,翅如蝙蝠,很怪异的一条龙,图的色彩掉的差不多都发黄了,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最后一页画的是一条很像蚕的动物,但又不是蚕。身为节状,头大圆眼,长着一对像蜗牛一样的触角,样子很可爱,也看不出什么颜色。
爷爷随手将书放在一边,收起包书的红布揣在怀里,反正现在大队就爷爷一个人。爷爷将其他书堆到院子点燃,一本一本的烧着,心里在琢磨着那本画着龙的到底是什么书,可惜他不识字,也不能拿去问别人。
日期:2017-03-17 10:34:22
湖底魔宫 第10章 古书
其他书都扔进火里了,就剩那最后一本,这本书到底烧不烧,烧掉太可惜了,万一是个宝贝呢,可不烧又犯错误。爷爷犹豫了,这真的是件很难决断的事情,忠厚的性格让他不允许自己犯错,可那脑海里浮现的神龙,让他觉得烧掉真的很可惜。爷爷拿出长长的旱烟筒,装了一满锅烟丝,凑到火苗上点燃,蹲在地上用力的抽着,浓浓的烟雾、红红的火光,映着他那晒的黝黑的脸,眉头紧皱,无不彰显着他内心的挣扎……转眼间,最后一丝火苗熄灭了,院子里漆黑一片,唯一能看见的就是爷爷那未抽完烟筒,随着爷爷的吸允,一闪一闪。爷爷回到屋子,将那本书迅速揣在怀里,锁上大队门往家的方向走去。边走边想,这也许是天意。
爷爷回到家里,顾不上吃饭,将拿回来的书用牛皮纸包了厚厚的两层。然后黑灯瞎火的摸到后院,搭上梯子,将书藏在房子的后檐下面。本来爷爷想埋在地下的,怕下雨进水了。
那本书就这样到了爷爷手里,当然,这件事只有爷爷知道,连奶奶爷爷也没敢告诉。过了几年,文丨革丨结束了,爷爷将书取出来,也没敢申张,又压在柜子最底层的包袱里。再后来到1988年的时候,有了我,我也渐渐的长大,开始上学。一直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城里,每年寒暑假都会到农村去看爷爷奶奶。
我12岁那年,爷爷因病去世了,这本书就被我翻到了。12岁的孩子,正是充满想象力的时候。又恰逢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各种港台VCD充斥着我们的课余生活。“神秘古书”?“千年宝藏”?又或是“武功秘籍”?随着古书的发现,各种奇异的幻象在年少的我脑海呈现。
转眼到了高中时代,高中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当我问过几位老师那本书上的文字而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就自己去学习历史和古文学,慢慢的对历史和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可是高中生学习的压力和接触面的限制,我也只能做到有兴趣而已,其他什么都学不到。所以,我毅然报考了这所大学的考古系,即使家里人很反对。
大学生活是自由和新奇的,由于刚从高中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突然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点无所适从,我发现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校不是只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学生社团,让人目不暇接,蠢蠢欲动,虽然我也想要参加这些活动,但我心里的谜团却一直困扰着我,我必须先去解开。
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这三门课程是我大学期间从未缺过的课。尤其是古文字学,很枯燥,看着一个个“鬼画符”般的文字,如看天书一般,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疯了,基本上是无从下手。 好在教古文学的是位60岁左右的教授,一生都在钻研古文字,知识渊博。教授姓张,人瘦瘦的,个子也不高,长得和蔼可亲的样子。平时老喜欢穿着件灰色的西装,打理的很整洁,一点都不像搞科研的人那样不修边幅,我们私下都叫他老夫子,因为他实在太厉害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历史书都详尽,好像亲身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变迁的老怪物。 他平时上课从来不带书,说话诙谐幽默,很枯燥的古文字学被他讲的有声有色,每堂课他总喜欢先讲一些古代很有趣的故事,什么九天玄女授天书给黄帝,助黄帝打败蚩尤,苏秦头悬梁锥刺股三年时间,解读三百九九字的《黄帝阴符经》,宋明帝持鬼玺借阴兵打仗等等。他总能用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去带动大学学习古文字。从来不布置作业什么的,也不限制大家必须来听他的课,按照老夫子的说法,考古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也是一件需要天赋和想象力的事情,不是是个人都能干的,你自己必须喜欢他,还要有想象力,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要发挥想象,根据前后句情去判断他的意思。再说,古人也可能写错别字的时候啊,不能太较真。 就像老夫子说的一样,几个月以后,来听古文字学课的同学越来越少。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被故事和新鲜感吸引着,但慢慢的,很多人没有了耐心,很多人没有了时间,因为大学生活真的是太丰富多彩了,比学习这些枯燥文字有吸引力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着,每天要么图书馆,要么教室。老夫子的课我都很早就会到,每次都坐第一排,我很喜欢他,喜欢他的渊博,喜欢他的幽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