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9节

作者: isla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通向来世的路上要经过一座钦瓦桥,正直的人和邪恶的人在此被区分,那些罪人将永远被留在罪恶屋中。许多宗教都用桥来分隔现世和来世,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奈何桥”。而审判的思想成为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实际上,来生、复活、审判、天堂和地狱、魔鬼等最初都是拜火教里的概念。

  琐罗亚斯德最突出的一个思想,是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善与恶永恒斗争的战场。拜火教不但相信善良的神灵,也相信邪恶的神灵。整个世界被一分为二,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对比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全能的善神来掌管这一切,这与后来的一神论是有很大不同的。它也和其他的神话或者多神论不太一样,多神宗教尽管也有很多神,其中也存在坏蛋,神与神之间也经常打架,但统治整个宇宙的权柄依然是落在一个或几个善良的大神手里。

  这个世界是善与恶的角斗场,我们都被深深地卷入其中,善恶之间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消彼长,不停地斗争。这种思想非常特别,在这个宇宙模型中,善良的一方虽然有道德上的优势,但不一定会胜利,决定胜利与否的是力量,无情的权力斗争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尼采大概就是受到了这个思想的启发,才在他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了“超人”理论。
  在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的西北部,经过几百年的入侵和征服,他们成为了印度的统治者,并开始了与原住民文化的共生,这是印度的吠陀时期。
  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影响很深远,雅利安语在印度发展成了梵语,跟希腊语、拉丁语和其他印欧语言都有联系。《梨俱吠陀》是他们的宗教经典,其中最重要的神有因陀罗、阿格尼、伐楼那等,因陀罗是最受欢迎的神,大约有250首赞歌是献给他的。在吠陀时期,第二代神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湿婆和毗湿奴,他们在后来的印度教上千万个神灵中,大名鼎鼎,地位极高。

  《梨俱吠陀》中有一篇《原人歌》。原人将自己献给诸神作为牺牲,从而创造了宇宙,原人是一个神秘的实体,被想象成既是一个祭品又是一个身体形式,赋予世界秩序。造物主通过祭祀创造了这个世界,原人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灵魂而存在。
  《原人歌》中描述,原人的嘴是由祭司组成,手由统治者组成,大腿由商贸阶层组成,脚由工匠和农民组成,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身体之外。最初,这四种不同阶级并不是世袭的,最后变成了世袭制。因此,在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分为婆罗门(祭司、献祭者)、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工商业生产者),首陀罗(农夫、奴隶)。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在后期吠陀时代成型,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社会和印度人的精神都经历了一场巨变。城镇不断扩大,由于商人阶层市场经济的兴起,原有的秩序被破坏,由国王和祭司组成的权力联盟瓦解了。后来,印度爆发了一场宗教叛乱。因为不满于吠陀教,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便开始编写一系列新的经文,并秘密互相传递。这些新的经文就是所谓的《奥义书》,该书反映出这些重新解释的经句从一开始就背离了传统。
  奥义书的作者们毫不犹豫地贬低献祭本身所具有的一切功效。奥义书认为,没有关于自我(阿特曼)的冥想,献祭就无法完成。救赎不在于祭祀,而在于意识到,比神还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实与一个人最深的自我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梵我合一”。
  奥义书中的救赎不仅指从罪恶中解救出来,还包括从人类生活状况中解脱出来。这一点真正标志着一种新的宗教的诞生,我们现在称之为印度教。
  轮回和业力这一对孪生教义正是在奥义书中出现的。轮回就是重生,业力则是生命的力量,其具体特性决定了一个人下一世的形态。这一过程的主体就是自我,即灵魂。为了与梵合一达到解脱,成功地踏上“天道”获得救赎,自我就必须要战胜“无明”(即无知)。人是可以揭示真实世界的深层结构,掌握绝对真理的,但是,这个“知”却被“无明”所遮蔽、所摧毁。因此,人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勘破无明,从这个虚幻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看清真相。

  后来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借用了很多印度教奥义书中的思想,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思想。由此可见,人类思想的发展从来都是站在过去文化的基础上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然后做出一些创新和变革,一步步地推动思想的进化。与之类似,生物的进化也遵从同样的逻辑,通过偶然的突变一点一点往前拱。
  从奥义书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社会生活,遁入“森林”,完全沉浸在沉思冥想中。这种习惯很早就成为一种范式,在现代的印度仍然很流行,这便是印度的“苦行者”传统。一方面,他们努力将纯粹的精神自我从感官体验以及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只有自我脱离了心理体验,才能与梵合而为一,因此才能被视作不朽。另一方面,他们努力阐述和分析全体的存有者(梵)与自然的关系。苦行与冥想都是为了使自我从心理体验中分离出来,这在早期的瑜伽论述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与阐述。

  日期:2017-08-25 21:48:26
  佛陀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古印度诸国林立,互相对峙杀伐,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个叫迦毗罗卫国的小国,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是释迦族人。乔达摩悉达多就出生在这个小国家,他是一个王子,父亲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叫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
  相传,多年不育的摩耶王后梦到一头白象进入了她的身体,不久后即怀孕,生下了悉达多王子。摩耶王后生下王子不久就离开人世了,悉达多是由他的姨母带大的。
  当时有一位很著名的相士阿私陀,他听闻王子出生,就进宫去看了王子。他对净饭王说:“王子投生帝王之家,而且即将为人之君,其富贵福分已达到尘世的顶点,要不是前世积德行善,严格修行,是不可能有这样富贵之命的。”净饭王听后脸上露出欣喜之色,非常高兴。
  接着阿私陀又说:“可是从王子的面相上看,他可不是贪图荣华的凡夫俗子。像这样的相貌,在世做人定是四海的主人,出家修行定能成为三界佛陀。他色相皆空,定能获得大彻大悟,天人佛祖非太子莫属。”
  阿私陀说,很可惜,他自己等不到王子成佛的那一天,因此感到悲喜交加。净饭王听后觉得天崩地裂,他年过半百才喜得子,怎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去当什么隐士、修行者,把悉达多培养成一位出色的国王才是净饭王最想做的事。
  悉达多从小就多愁善感,喜欢冥思苦想关于生死、人生的大问题。他一天天长大,对弱肉强食、生生灭灭等残酷的自然现象深感困惑,他幼小而善良的心里充满了悲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