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10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等等,我不由得回头审视。之前我低估了先人测距的能力,也许是不想考虑神的因素吧,西次四经做了一次方向修改,将“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改成了“西南三百里,曰中曲之山”,现在看来,毫无必要,改回来吧。我说过,他们有可能捉了个会飞的神。
  一样很契合地形吧。所以我说,周里很神奇,谁创造的?无疑,在夏之前它就存在了,神也在用它,或许它是个很奇妙的常数,好比圆周率。
  不好意思,插了这么一段,再把思想拽回来。
  日期:2017-08-29 18:25:33
  看不清河流的请看参考图对位。另要说的是,先人实际已经向南走,又转向西,但依然记的是北行,河流流向也记是往东,原因我已说过了。再说他们亦有自己的记录风格。
  到此北次三经山系推完了。我们看到,先人在今天的呼伦湖畔一座独山旁停住了脚步,他们叫它錞于毋逢之山,怎么理解呢?錞是一种古代军乐器,铜制,形如圆筒,上大下小,常和鼓配合使用。先人到了这里,算是圆满完成任务,大拨人见此地美丽宜居,选择留下生活,小拨人还是想念家乡亲人,一定要回去,我想神能帮助他们一步到家,走到最后也没剩多少人嘛,两拨人面临着分别。山高路远,此一别,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亲爱的朋友,我们曾一起挽手走过高山大河,共同经历过千难万险(此刻我心意相通,涕泪满面,真是写不下去)什么也不说了,让我们奏响錞乐,来一场美好雄壮的告别仪式吧!錞于毋逢之山、雁门之山、帝都之山今天都是没有名字的,也许有,但我查不到。我该庆幸先人没怎么出国界,我才能省心的推理,你们也能方便的去先人去过的地方看看。先人把呼伦湖与连接它的河流称做泰泽,也包括了呼伦湖的姊妹湖贝尔湖,因为先人只提了雁门之山,没说山脚下的大湖。先人起名还是很形象的,雁门之山当中一条河流泻下,将山变作大雁展翅状,但整体看最像展翅形却是在我们面前的卫星图上,换句话,是在高空中俯瞰。我们已经不吃惊了,对吧,但更可能是先人看到许多大雁在山头上飞来飞去,湖边草甸是很好的栖息地嘛。方圆百里的帝都之山不知因何得名,但西向有个幽都之山,虽不在山系中,但两山座落位置耐人寻味,那会是帝的又一都所在吗?我还不知道。我想说个前面忘了说的,“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说精卫是女娃所化,应该是先人美好的幻想。女娃并不具备成神的条件,而且精卫也不是神,只是一只不停到西山找木石再衔回东海岛上筑巢的海鸟。这说明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也再次证明这一队人有多么热爱生活。他们会随性去旅游,也敢于记录突发的奇想,留在美丽的呼伦湖畔和回家与亲人团聚都是合理的,錞于毋逢,就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吧。

  (美丽的呼伦湖畔)
  总体的西次三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我们看到有三拨神使,此征程之漫长,堪称卓绝。细数一下,主线上刚好是四十四山,分驻四十四神,景山是阳山和天池之山的另侧,不需再计入,支线上便只算两山,合计四十六山,算加长为一万二千三百四十里,还差了记录十里,我想你们也想到了,錞于毋逢之山北向长十里。还有个疑点,支线上山段间的折线距尚可解释为不大用心,为什么主线上归山、龙侯之山、咸山、泰头之山、发鸠之山、少山段亦是折线距,我们知道,他们完全有能力测直线距,尤其是后两山,有什么理由不测直线距呢?但他们偏偏用的折线距。我想了想,又测了测直线距,再审视地形,明白了。先人不想自找麻烦去算直线距(折线已经是优化的了),也不想过多的借助神力。他们留下的是一份真实的记录。还能说什么呢?《山海经》饱含先人心血。最后要说的是,北次三经中的矿产描述无外乎金玉铜铁,倒以玉居多,还表现出对美丽石头的兴趣。北次三经中对神奇生物的描述,我将放在下面的北次二经的解读里提,自然也是有我道理的。

  日期:2017-08-29 20:53:35
  再说北次二经山系。经文的起始部分线索还算明晰,提到了汾水为主要河流,可判断吕梁山脉包含在山系中,但卫星图上显示的对应段地貌很复杂,爬山似不可避免。而山系形状到后面在卫星图上也是难以辨认,少不了要对照地形参考图。先认个错吧——原先我以为北海是指贝加尔湖,那是惯性思维弄的,现在了解了先人的思维逻辑,再详细推理座山,方知北次二经里的北海说的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河伦-托列依湖。河伦-托列依湖离呼伦湖不到两百公里,面积比呼伦湖要小很多,而呼伦湖在北次三经记录者眼中仅仅被视为泰泽的一部分。我们要原谅这一队先人的眼界不够大,他们一直在内陆跋涉,没有见过像河伦-托列依湖那样的大泽,更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但他们同样值得尊敬。他们的记录亦可圈可点。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首句的理解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白话文都译成“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座山,坐落在黄河的东岸,山的首端枕着汾水,这座山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却到处是茂密的花草,山下盛产玉石。汾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很严重。问题出在“汾水出焉”,焉明明是语气助词,居然译成了代词,代指管涔之山,管涔之山于是稀里糊涂成了汾水的发源地(今天的管涔山)。不行吗?绝对不行,若管涔之山是汾水的发源地,而汾水是从北向南流,那后面往北去的几座山如何还能出水流注于汾!白话文应该是“汾水出现了啊”, 管涔之山恰恰在汾水的最末段——汾水和黄河的交汇处。焉从来都是做助词用。往下再列水系信息:

  少阳山 ——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
  县雍之山 ——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

  狐岐之山 ——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
  白沙山 ——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狂山 ——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
  诸余之山 ——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敦头之山 ——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
  北嚣之山 ——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