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46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郑贵妃像。)
  神宗的这种承诺,显然是违背了祖制和礼制的,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
  万历专宠郑贵妃,迟迟不肯立太子。朝中大臣纷纷猜疑,担心郑氏谋立皇三子,损害国本。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皇贵妃。万历皇帝勃然大怒,然而法不责众,万般无奈之下,他干脆搁置不管,甚至于数十年不再上朝,他其仍旧对郑贵妃宠爱有加。
  这样一来群臣就分成了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根本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其扶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意图更为明显。
  直到十多年后,在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干涉之下,为了平息皇储争议,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禅宗在万般无奈之下,终于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争国本事件最终落下帷幕。
  当时神宗脱口而出:“他(皇长子)是一宫女所生,怎么可以立为太子?”李太后勃然大怒,指着神宗说:“别忘了,你也是宫女所生!”原来,李太后出身也是十分的卑微,本是明穆宗身边的一个小小的宫女,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穆宗的宠幸生下了万历帝。这样一来,神宗也终于是无话可说,不得不作出妥协。而郑贵妃痛哭之下,翻出写有神宗和自己立下的誓言的那张纸条,发现上面已经被虫蛀了,字迹无法辨认。神宗叹气道:“此乃天意!常洵注定不能做天子。”

  为了补偿自己最为宠爱的皇三子,神宗将其封在洛阳这个富庶之地,膏血天下以供养这个痴肥儿子。最终福王朱常洵的命运是相当悲惨的,李自成大军攻破洛阳后,将其和鹿一起宰杀,弄出个“福禄宴”将其给吃了。

  (福王朱常洵像。)
  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而这场涉及到“国本”的争议历时二十多年,动摇了国家的根本,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坐大埋下了祸根。而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即是因为朱常洛的身份实在卑微,根本为其父神宗所不屑!
  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命运也是凄惨异常的!虽然儿子贵为太子,但恭妃王氏仍旧寂居幽宫,见不到神宗,也见不到儿子,整日以泪洗面。由于流泪过度,渐渐的双目失明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氏薨逝,神宗只想将其草草安葬了事。这当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以大学士叶向高为首的君臣建议厚葬,神宗大怒,坚决不同意。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言,神宗这才勉强同意追谥皇贵妃,以皇贵妃的礼节安葬。

  也正是由于明光宗朱常洛出身卑贱,影射他的秦可卿的身份自然也就十分的卑微。明神宗一开始根本不承认其为自己的儿子,认为王氏所怀的是“野孩子”。只有了解到这些,才会明白,为什么作者要给秦可卿安排这样的一个十分卑贱的出身。
  日期:2017-04-11 22:19:32

  秦可卿影射了谁03:秦可卿最终命运之谜(上)
  对于秦可卿,作者真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在第五回中,书中是这样写的: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贾母在书中影射大明王朝的老祖宗,她为什么如此看重秦可卿呢?

  对秦可卿之死,其公公的反应是这样的: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
  对秦可卿的死,宝玉的预感是这样的:
  却说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凄,也不和人顽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而在此处,甲戌的侧批是这样的“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如果依据这本书的表面故事,宝玉就一个十二三岁的纨绔子弟,根本就不好好读正经书的浪荡公子,他哪里又会懂得什么人情世故,更不会 “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批语似乎有些不可理喻!
  这些问题看似无解,为什么一个育育堂抱来的婴儿竟然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为什么贾珍会感叹“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而宝玉会看出“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表面的故事也没有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秦可卿为什么在贾家如此重要呢?
  只要联想到秦可卿其所影射的对象,就会恍然大悟了。
  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继位的时候,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由于万历帝怠政,国是一直荒废了,以至于国势颓废,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明帝国毕竟根基仍在,只要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励精图治,明帝国很能走上正轨。而明光宗朱常洛是其最为合格的人选。而他也有心要有一番作为的,刚一登基,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大明王朝似乎有了一点希望。

  (明光宗影视形象。)
  为什么说朱常洛一死,“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这个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朱常洛只做了二十九天的皇帝,就驾崩了。由于长期得不到神宗的喜爱,虽然做了十多年的太子,但一直都处于担惊受怕之中,一心只求自保,别的许多事情都给耽误了,比如说子女的教育问题。长子朱由校甚至都没读过几天书,及其登基后,人称“文盲天子”。
  由于朱常洛死得实在太过突然,其长子朱由校的登基也实在是很是仓促。而且由于从小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如何做一个皇帝根本就没任何毫无心理准备,所以天启一朝的朝政显得乌烟瘴气,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这个党争,正是大明王朝覆灭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由校死后,其弟朱由检继位。同样的道理,朱由检的皇位也是从天而降、意外获得的,之前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在十七岁这年登上天子宝座。因为其兄驾崩之时仅仅二十三岁!朱由检早就做好做一辈子藩王的准备了,根本不会有心思,也不可能有机会在登基之前去学习什么帝王之术。
  正是由于为政经验的欠缺,加上年轻冲动,做起事情来只顾自己一时的畅快,根本不顾后果。所以崇祯帝做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以至于让大明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试想想,如果这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朱常洛在主政,这些事情都完全可以避免,大明王朝不可能在短期内覆灭,更不会让北方的满清得到天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会如此痛惜朱常洛之死,这才会在书中借众人之口赞叹秦氏的为人,感叹其死是极大的损失,所以这才有书中写的那些似乎不是太正常的文字。
  在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秦可卿许配给宝玉,两人在梦中极尽缠绵。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喻。虽然朱常洛成功地得到了“宝玉”(玉玺,即最高皇权),但实在是太过短暂,就像是一场春梦一样!
  关于秦可卿之死,书上交代得很是仓促。目前许多版本中的第十三回的回目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而一开始的回目的前半段却是这样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显然是作者作了大量的处理。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处理呢?这从甲戌本的批语可以看得出来:
  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要紧,不问家事,故得恣意放为。若明指一州名,似若《西游》之套,故曰至中之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風德雨之下矣。不云国名更妙,可知是尧街舜巷衣冠礼義之乡矣。直与第一回呼应相接。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庚辰本则是这样写的:
  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虽贾珍尚奢,岂明逆父哉?故写敬老不管,然后恣意,方见笔笔周到。诗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風月鉴,多少泣黄泉!
  庚辰本的批语再次对可卿的死表示了感叹“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这其实是在感叹朱常洛之死。而秦可卿之死,是作者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而且认为“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究竟这里面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又为什么非得要删去了!而在靖本的批语中,则明确指出这里“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这些情节当然不可能见于如今流行的各种版本中,只能在早期的本子中将其给找出来。

  这些删去的四五页究竟写了什么情节呢?下回为你解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