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那些人(外加金瓶梅)》
第35节作者:
天权国学社 日期:2018-03-05 22:03:02
华歆,“龙头”也不是白叫的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里的,说的是汉献帝在衣带诏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以后,驿动的心又不老实了,派人往宫外带信,让国丈伏完想办法除掉曹操。他又忘了当初把希望寄托在国舅董承身上,结果自己的董贵妃和董贵妃肚子里自己的种都因为这件事送命的前车之鉴,这次害死了自己的皇后这一大家子人。伏皇后躲在宫殿的夹壁墙里,被华歆揪着头发扽出来,抓到曹操面前,没逃了一死,伏皇后生的两个皇子也跟着完了。由于这件事是华歆负责具体操作的,所以他被当成了曹操的帮凶,被这首诗骂了个狗血喷头。
要说上一段的谯周还是《三国演义》进行了一点歪曲的话,华歆就比他冤多了。
先说说这个“龙头”是怎么来的,当时华歆和邴原、管宁三个人要好,他们也都是当时的名士,被人称为三人一条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华歆这个龙头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三国演义》当中,华歆作为孙权的使者来到邺城,正好赶上曹操大宴铜雀台,后面华歆就留下来跟着曹操干了。在《三国演义》里,华歆总是充当曹家对付汉朝皇帝的急先锋,这是一次。另外一次是曹丕废汉献帝,自己当皇上,到头冲进宫里逼汉献帝禅位的又是他。禅位当天,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又是华歆按着宝剑对着汉献帝猴喊夜叫:“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这哪有点名士风范?整个儿一个靠胳膊根吃饭的打手。
翻开《三国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华歆这么倒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些个烂事他一件也没做过,结果屎盆子都扣他脑袋上了。
来看看《三国志》中的华歆,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他本人勤奋好学,在社会上名声不错,后来喜欢招揽名士的大将军何进把他招到都城洛阳,让他做了尚书郎。然后就是董卓进京,华歆看不过董卓胡作非为,就申请到地方上去做官,但这个时候他病了,没去成。然后他官也不当了,跑到南阳,当时那块儿是袁术的地盘,华歆想发动袁术讨伐董卓,袁术肯定是不会去的了,华歆又惦着走。几经辗转,朝廷下旨,任命他为豫章太守,相当于南昌市长。在豫章太守任上,《三国志》给华歆十二个字的评语:“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但这个时候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孙策在江南一带纵横驰骋,打到豫章城下,想要把这座城池也纳入到自己的地盘。
您说这个情况对华歆来说算是山穷水尽吗?说算也不算,毕竟一仗没打;说不算也算,因为跟孙策的军队交战,华歆这边几乎没有赢的可能。在当时,朝廷政令不行,基本就是地方官说了算,华歆也算是一方小诸侯,说了算的人物。一般人都会为了保住自己大权独揽,发号施令的地位,驱使士兵百姓和对方拼一场,虽然最后一般也都以失败告终,但不挨两个嘴巴子,谁能轻易把嘴里叼着的肉吐出去,这两个嘴巴子不是他自己挨,是要拉上全城无辜百姓一起,为了保住他的地位而搭上鲜血和生命。
华歆的人格在这儿体现出来了,他没有非要让全城百姓去挨那个嘴巴,知道孙策也不是那个胡作非为的人,就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孙策,一仗没打,和平交接。进城以后孙策也很尊敬他,原文写“待以上宾之礼”。
后来孙策死了,孙权继位。曹操也听说华歆的名声了,上表天子,征召华歆到许昌做官,孙权还不愿意放,觉得华歆这样的老同志是东吴的一笔财富,就想抗命。华歆就劝孙权:“现在您想跟曹操搞好关系,但没有什么拉近关系的手段,正好把我派去,我可以为您和曹操增进友谊添砖加瓦,而您不派我去,留我一个糟老头子在您这儿,对您没什么大用,还得罪曹操,对您来讲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这样孙权才放华歆去许昌。
听说华歆要走,在江东的大小官员络绎不绝,到华歆府上送行,送给华歆好多金珠宝贝,华歆当时没说什么,但是都做了记号,写明是谁送的。到临走那天,把大伙都叫来,说:“诸位都是好意,我也不想拒绝,但我一个人一辆车北上,现在路上不太平,我带着这么多好东西,容易惹祸,希望大伙替我着想,把这些东西收回去吧,好意心领。”这个人不贪心,而且很照顾送礼人的面子,会做人,这就叫真正的智者、长者。
到了曹操这边,华歆做到了尚书令。后来曹丕做了皇帝,他当了司徒,位列三公,政治局常委级的。做了这样的大官,华歆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不骄不躁的作风,挣的工资,皇上的赏赐,他除了基本生活所需,都拿出来帮助亲戚朋友,自己家里连一石存粮都没有。那会儿有一些人犯了罪,家属都被贬为奴仆,皇上有时也把这些奴仆赐给高级官员。华歆一般都把女奴找个人家嫁出去,自己不留,真正的积了德了。
后来他生活简朴得皇上都看不下去了,就发布诏书,说作为高级干部,应该有相应的待遇,您天天粗茶淡饭,我看着也不合适,特意赏赐华歆皇上御用的布料给他做衣服。
您看,历史上的华歆和《三国演义》里那位简直就是泾渭分明,就是俩人嘛。怎么罗贯中先生就看他老先生不顺眼呢。我有点儿想不明白,是不是因为《世说新语》里的记载影响了他?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管宁割席”,管宁就是那位“龙尾”。说是管宁和华歆坐在一个席子上读书,这个时候门外过了一队大官的仪仗,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华歆就出去看热闹,管宁一动不动。前面还有一件事,就是华歆和管宁一块翻地种菜,挖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华歆把金子捡起来看看,然后扔一边去了。这两件事加起来,管宁瞧不上华歆,认为他捡金子是贪财,看大官的仪仗是恋权,人格不够高洁,不是名士所为。就把两个人一块坐的席子割开,你坐你那块,我坐我那块,表示决裂。
这里面好像是华歆的人格不怎么样,其实您不觉得华歆这都是人之常情吗?外面有热闹,去看一眼怎么了?去看一眼就是贪恋权位?再说了,贪恋权位,也不就是道德沦丧,也可以作为努力的方向,做了官不才能治国平天下吗?谁说贪恋权位就一定要做赃官奸臣了。俩人种菜,挖出来的是黄澄澄的金子,黄金和土坷拉不分,这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其实这个无主的金子,就是自己拿了,也不是什么道德败坏的事情,毕竟不是巧取豪夺,不偷不抢,您拾金不昧也找不到失主。而且人家华歆也没往自己兜里装,就是看看,这就不行啦?!这就是贪财?我觉得这个管宁的做法有点过了,对华歆的谴责有点儿不近情理,华歆的做法是人之常情,我在那儿我也这么做。管宁的做法不是有道德洁癖,就是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三国演义》在华歆捉拿伏皇后这一段后面还引了管宁割席这段,毛宗岗先生在华歆捡金子看完又扔了这段后面批:“手虽掷下,心上好生舍不得。若非管宁看见,必然袖而藏之矣。”这就有点小市民心理了,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会往兜里搁?其实,后来华歆官拜太尉,干了一段时间,他推说有病,上表皇帝辞职,同时推荐接替自己位子的就是那位瞧不上他的管宁。虽然最后皇上没批准他退休,但也看出这位华歆有肚量,没跟管宁计较。
有操守,能容人,会照顾别人感情,我觉得华歆这样的人比管宁那样的隔勒绷子强多了,没办法,《三国演义》就这么写的,而且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一位,咱们下一段再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