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34节作者:
独孤晓贱 密须之战,周军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其中便包括密须国的大鼓和战车。文王对于这样的战果非常满意,古人有把战利品作为仪仗、礼器、祭器的习俗。于是,文王在战争结束之后,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大蒐礼,这是通过狩猎对军队进行军事演习,检阅军队的一种古老仪式。在进行大蒐礼时,文王便用密须的大鼓和战车做的仪仗。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成王将自己的弟弟唐叔虞封到唐(后来的晋国)时,依然将密须的大鼓和战车作为礼器赐给了唐叔虞,并成为了唐国的宝器,世代相传。
这一系列的活动,足以证明这次对密须国作战的胜利,周文王和周国是多么的看重。这次战争的直接受益者,那便是姜太公了。经过对犬戎和密须作战的两次胜利,太公终于用自己的韬略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没有人瞧不起他,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太师。
日期:2017-03-07 19:04:34
经过两年的奋战,周终于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下一步就是进军中原。四十年前,姬昌愤而伐商,正是败于这些中原诸侯手中,他几乎未能真正的触碰到商朝的军队,便已惨败告终。四十年过去了,已是暮年的姬昌对于当年经历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如今,他要以周国最精锐的部队,向他们发起最后一击,他不仅要洗血自己的耻辱,更要扫除刺向商朝心脏的最后一道屏障。
对于文王的一举一动帝辛都看在眼里,就是文王称王的举动他也是心知肚明,只是迫于当时的处境不便揭穿。自文王西归岐山之后,帝辛便加紧了对东夷族的打击,他已意识到商周之间的决战已不可避免。凭实力而言,如果商王朝没有东夷族的后顾之忧全力以赴的对抗周族,那么帝辛绝不会惧怕文王和他所谓的八百诸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相信全天下还没有一支可以和商王朝相抗衡的力量。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帝辛全力平定东夷族之际,北方又出现了乱子。原来北方的戎狄也趁机侵扰商朝边疆,弄得帝辛是又气又恨。无奈之下,帝辛想起了当年被父亲重用过的中潏。此时,中潏早已离世,但他的儿子飞廉和飞廉的儿子恶来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商王的器重十分感念,对商王的忠诚度更是不容怀疑。
帝辛将飞廉父子从西部边疆调到自己身边来帮助自己平定边患,飞廉主要负责北部边疆的戎狄之患,恶来则负责东夷族之患。有了这两个战将,帝辛顿时感觉身上的担子轻了许多,他现在只盼着他们能帮助自己早日平定边患,集中精力对付越来越难缠的周族。几十年过去了,帝辛已不再是那个精力充沛的青年,但也老了,有时候也会感到疲惫,渴望着过上一种安逸的生活。
命运的阴差阳错让昔日强盛的商朝变的千疮百孔,也让曾经受尽凌辱的周族小邦赫然崛起。历史总是这样的让人回味,它见证了一个个不甘命运摆布的人们在拼搏中崛起,也见证了依然拼命挣扎的人们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付出和回报真的成正比吗?历史用它的大数据告诉我们不一定。可是我相信,任何一个在历史中奋斗着的人们都会坚信放弃必定会失败,也许他们不会都能成功,但他们绝不甘心轻易的失败。
周文王不甘心,帝辛也不甘心。仅此一点,他们都是在奋斗中的人,无论成功失败都值得我们尊重。
日期:2017-03-08 11:07:09
最后的屏障
在稳定了大后方之后,文王在太公等人的辅佐下,终于决定向东用兵。他面对的是商朝设立在西疆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主要由耆国(山西长治西南)、邘国(音于,河南沁阳西北)和崇国(陕西嵩县)三个强大的诸侯国组成。
耆国、邘国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实际上与太行山以东商都朝歌只有百余里的距离,若是攻下了这两个国家无疑是等于在商朝的心脏部位插了一把刀子。崇国位于黄河以南,是商朝西部最为强大的诸侯国,是由西方通向商都的重要门户。
三个国家由北自南一字排开,如同一道“马其诺防线”般阻隔周军的东进,也粉饰着商朝的太平。史书上对于这次周军的东征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我们在诸如《史记》这一类的史书上只能看到“明年(文王三年)败耆国,明年(文王四年)伐邘,明年(文王五年)伐崇侯虎”的简单记载。但并不能因为记载的简单,就草率的认为,周军的这次东征很轻松。从时间上看,这次东征先后进行了三年,每年攻占一个国家,从战争的持续性上,可以想象着场战争进行的并不轻松,甚至在某些时刻,战争的激烈程度堪称惨烈。
日期:2017-03-08 20:19:04
那么,既然如此惨烈的战争,为何史书记载如此的轻描淡写呢?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这可能要归罪于秦始皇的“焚书”运动,由于大量的史书被这位文化独裁者烧毁,以致留给后人的史料少的可怜。其二,则要归罪于那些伪卫道士了,他们极力把文王描绘成一位被道德包裹的圣王,大力的鼓吹文王是通过美好的德行取得天下的圣贤,同时不断去淡化文王在取得天下过程中进行的杀伐战争。因为在这些伪卫道士看来,圣王的手上是不能带血的,更无需带血的。
这些把文王推向神坛的人,正是孔老夫子的那些徒子徒孙们。因为,儒家历来注重以德治国,所以他们需要从历代帝王中,选出一位道德的楷模,让后世帝王竞相效仿。不能否认,这些儒家弟子们善良的初衷,说的通俗点,他们也只不过是在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努力罢了。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依然那么的现实。殊不知,哪一个王朝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哪一次权力的更替不是血流成河?一将功成万骨枯,文王也不能例外。
虽然,留给我们关于这场东征的史料十分有限,但通过零星的史料,我们依然能嗅出这场战争的血腥味。下面笔者依次介绍一下这三个国家。
日期:2017-03-09 04:29:32
文王三年,由太师吕尚带兵首先向耆国发起了进攻。耆国,又称旨方,曾经是戎狄当中的一支游牧部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家。商朝中期,在武丁大帝征伐下成为商朝属国,此后一直臣服于商。
耆国所在的的山西地区,早在公季时代就进行了开发。从周通向山西的沿线上,芮国和虞国已经扎根多年,经过多年的经营,山西的西南部已经牢牢控制在了周人的手里。尤其是作为桥头堡的虞国,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时,文王和吕尚将耆国选为首战的目标,除了在战略供给上存在优势外,也有进一步巩固开拓山西的意图。
出于上述的考虑,吕尚率领周军很快便向耆国压了过来。战争的经过已不必过多介绍,耆国最终臣服于周,周军在东征过程中首战告捷。
就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当商朝大臣祖伊得知耆国被灭的消息后,十分焦虑的前来向帝辛进言,让他警惕姬昌的行动。可是帝辛对祖伊的忠言却不屑一顾,甚至略带傲慢的说道:“我的命运是由上天护佑的(我生不有命在天),怎会惧怕小小的姬昌呢?”帝辛的话让祖伊感到,帝辛已不是当初那个励精图治的帝王了,他的自信已经到了固步自封的地步,目空一切,看来商朝的劫数已尽。祖伊也是商王之后,他的祖先祖己是武丁大帝的太子,只因祖己命薄,先于武丁去世,他这一支才无缘与帝位。虽然如此,他依然为自己身体里流淌这武丁大帝的血液而骄傲,这也使他一直想为商朝的强盛做出一份贡献。如今面对这样一个不思进取的君王,祖伊那颗滚烫的心不禁寒到了冰点。看来我大商真的无药可救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