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59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19 11:57:24
  磔刑篇:日本的磔刑
  磔(zhé)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古代祭祀的时候,把牲口进行肢解,而不是用于人。后来,古代的人们把人的刑罚增加了磔刑,所谓磔刑,中国有本土化的磔刑,日本也有日本化的磔刑。中国的磔刑,就是凌迟,也就是俗话说的千刀万剐(guǎ),是把受刑人一刀刀地割死的刑法,这里不多介绍中国的磔刑。来看日本的磔刑:日本的磔刑就是把受刑人绑在柱子上或是架子上,施刑人拿长枪一枪一枪地刺击受刑人的身体,一般的刺击位置有两肋、腹部、胸部、咽喉,直至把受刑人刺死。日本的磔刑在日本的刑罚里很残酷,在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给犯人实施过日本的磔刑,下面来看看日本的磔刑始末。

  天正七年(1579年),也就是在安土城的建造基本完工的同一年,六月,织田家将领明智光秀(人名)率军镇压西面的丹波国(地名,日本古代六十六国之一)里的波多野家的反叛。丹波国的主城被围困,明智光秀为了劝敌方投降,把他的母亲送进被围困城池的城里做人质,并表示希望波多野家的两位主事者(波多野秀治、波多野秀尚,这两人是兄弟)到织田家里进行谢罪。通俗的说,就是明智光秀把母亲交给波多野家做人质,换来波多野家的两位主事者到织田家投降、表示不敢再行反叛的结果。

  明智光秀的送进去做人质的母亲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有的说法是此母是抚养明智光秀长大的叔母,也有说法认为此母根本就是假货),但不管怎么说,名义上都是明智光秀的母亲。波多野兄弟认为守城必会不敌,不如投降。由此,波多野兄弟就向织田家投降了,兄弟两人到织田信长那里谢罪。
  波多野兄弟到了安土城后,织田信长认为这两兄弟的背叛不可饶恕(ráo shù)。于是,织田信长下令,把波多野兄弟绑了,处以残酷的死刑——日本的磔刑。织田信长不管不顾明智光秀还有母亲在敌方城内做人质这个情况,横下心来处决波多野兄弟。织田信长的独断专行,会使明智光秀狼狈不堪。
  果然,处决波多野兄弟的消息传到已经投降的原属于波多野兄弟的城池之后,守城将士们都认为明智光秀背信弃义,愤而杀害了明智光秀交来的人质母亲。至此,明智光秀背了黑锅,名义上的母亲被杀,声名扫地。
  同年十月,明智光秀动用武力,彻底平定了丹波国和丹后国(地名,丹后国是紧邻丹波国的日本古代六十六国之一)。
  明智光秀,这位织田家中的军团长之一,被织田信长害苦了。估计在睡梦之中,他也不会心安,母亲被杀、信誉丧失,成了他一生之中的梦魇(yǎn)。

  日期:2017-04-20 13:20:18
  第六节:风波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学界和学生的风波
  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改革中的张居正下令:毁书院、禁讲学,这条命令得到了落实,当时的大明全国有六十四处书院被毁弃。那么,这场学界的风波是怎么回事?
  明朝中期以来,到张居正改革时,全国的讲学风气盛行不衰,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诸生布衣,有不少人聚集在一起,其中有研究经传书籍的,有研究阳明心学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妄议朝政、谈论不休,甚至于又有一些人借此机会收敛钱财。对于这些情况,张居正了如指掌:这些情况往往是发生在书院里,而这些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张居正改革,讲究的是实干,讲究的是绩效,而那些书院里的讲学基本上带不来实干,也带不来绩效。有了通盘的考虑后,张居正命令:毁书院、禁讲学。由此,全国的私立学院全部被毁弃,公立书院也被毁弃了一些。

  有关评论张居正改革时的毁书院、禁讲学的言论中,有一些直接说张居正是在进行文化专制。依我之见,张居正改革时的毁书院、禁讲学并不是完全文化专制,原因在于:张居正毁弃一些书院、禁止讲学不假,但很大程度上是把明朝的贵族和民众的关注点转移到实干上来,减少了很多的妄议朝政情况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张居正并没有控制国家和民间的老师给学生的常规的传授学业,也没有干涉科举考试。所以说,张居正的学界措施顶多只能算作部分领域文化专制,而非完全文化专制。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一家喜气洋洋。在这一年,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人名)和三子张懋(mào)修(人名)参加了科举考试中的最终考试——殿试。发榜结果是张敬修考中进士,张懋修获得状元。张家的两位继承人高中科考进士和状元,张居正也很高兴。张居正在高兴之余,感觉自己应该功成身退了。此时的张居正,觉得自己的改革大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功绩,而自己的儿子们可以逐步地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有自己竭力尽忠教导、辅佐的学生万历小皇帝也可以亲政了。于是,张居正上交了一封奏疏,请求辞职。在李太后的授意下,万历小皇帝不允许张居正辞职。张居正再行上疏辞职,依然不被获准。

  这一年里,张居正的两次辞职,皆不获准。张居正要辞职,还有着他自己的考虑:长期的国事操劳,使张居正的身体健康情况越来越差;再看看前几任内阁首辅的结局:夏言被斩、严嵩被抄家、徐阶的儿子被查办、高拱被勒令罢官,张居正自忖(cǔn)(指暗自思考)自己的结局也许会不尽如人意。张居正在明朝政坛上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有些看透官场的意思。
  张居正的辞职不被允许,主要是李太后的意思,万历小皇帝也是挽留张居正。这种情况耐人寻味:此时的张居正是56岁,在当时已经算作老年人了,而李太后一直不让张居正辞职,就是要一直用张居正,有些让张居正为国家榨(zhà)干最后一滴血的意味。万历小皇帝在此时只有18虚岁,他也知道自己的处理朝政的能力远远不如张居正,索性把大明朝政一古脑儿交给张居正办理,万历小皇帝自己还可以有时间休闲娱乐。

  张居正留了下来,不仅仅是出于李太后和万历小皇帝的挽留之意,还有张居正自身的长期用权引起的的恋权情节。当然,张居正的恋权主要是出于对改革大计的执着和对万历小皇帝的担忧。张居正曾经说过:“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为了国家大事,把自己的生死交上去也在所不惜、万死不辞!
  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的担忧不无道理,就在张居正提出正式辞职的同一年,万历小皇帝引发了一场醉酒之后的风波。有一天,万历小皇帝和太监们一起,出了大内深宫,到外面饮酒作乐、逢场作戏。小皇帝喝酒喝高了,命令太监唱一唱小曲儿,太监没怎么唱好。小皇帝拔出佩剑,就要斩杀唱小曲儿的太监,在众人的劝解下,小皇帝最后是割发代首,把没唱好小曲儿的太监割下了头发,以此代替脑袋。小皇帝返回皇宫后,酒醒了。此时,太监里的头头冯保(人名)已经把皇帝外出饮酒、放荡胡闹的劣迹告诉了小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李太后勃然大怒,召来了万历小皇帝,命令小皇帝长跪在地,厉声训斥他。随后,李太后命人拿来了一本书,书名是《汉书》,这部书主要是写汉朝开国和西汉时期的各种人物的事迹,李太后命令小皇帝翻开《汉书》卷六十八读一读,小皇帝一看,这一卷里面有《霍光传》,读到了汉朝大臣霍光废除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汉朝皇帝的帝位时,惊呆了!想一想就知道:此时的张居正的权势就如同曾经的汉朝大臣霍光,搞不好小皇帝自己也会被废掉帝位。在小皇帝和众人的不断告饶下,李太后这才罢休,但要求小皇帝写一份罪己诏,把他的劣迹向天下人检讨一番。后来,张居正代替小皇帝,写了一份万历罪己诏,这才结束这场风波。

  我觉得,万历小皇帝在这场作为张居正学生而饮酒闹事的风波里,必定和冯保、张居正等人暗中决裂了。其实,这场风波中,小皇帝的罪状并不算太大,充其量是青少年饮酒之后持刀威胁别人,并割取别人头发,这样看来,不应当把帝位拿来废除作为惩罚。在小皇帝的心里,李太后却威胁着要废除自己的帝位,告状的冯保必定该收拾了,而形同霍光的张居正也要被收拾了。还有,即使是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做检讨,就已经是很丢人的事情,小皇帝身为大明天子,却要因为饮酒闹事而给天下人下一份罪己诏,真是奇耻大辱。张居正在罪己诏的写作中,已经是越位了,他越位代替皇帝写罪己诏,而且罪己诏里的言辞比较严厉,更是对小皇帝的一种心理刺激。

  王立群先生说过:“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中间的取舍与进退,确实耐人寻味。”张居正忽视了自己是臣子、万历小皇帝是天子的事实,恋权留任、越位写诏,这都会极大地刺激小皇帝的心理。这场风波看似平息了,其实暗流涌动,引发了张居正去世后更大的风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