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英雄的时代》
第4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尽管时不时的有沛县的哥们给自己捎来信息,但在当时落后的通讯条件下,在芒砀山里的刘邦对家中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至少不十分的及时。而除去蹲局子的那段时间外,吕雉时常步行赶百多里的山路去给刘邦送衣服和食物,不管刘邦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她总能依靠刘邦头顶的五彩云气(是她家传的本事)找到刘邦。尽管因为刘邦使自己受了很多委屈,尽管走一百多里的山路会让她的双脚磨出血泡,但每次见到刘邦,她都轻声的给自己的丈夫鼓励和安慰,尽可能的给刘邦做一顿饭,有时还陪他住上一晚,对刘邦没有一丝的抱怨和诉苦,如果你见到这个时候的吕雉,很难将她和多年以后那个残忍无情的吕后联系起来。

  每次看着妻子下山远去的背影,我相信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刘邦,心里不会是充满了坚毅和笃定,而肯定会有一丝的苦楚。但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那就没有回头的可能,而且眼下还有更迫切的事情要他去解决。

  这个事情就是吃饭。
  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阶层,吃都是永恒的话题,对于刘邦也不例外。虽然刘邦以后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王朝,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为后世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所敬仰,但此时的刘邦并不知道这些,即便知道了也不能当饭吃,所以我大概研究了一下草寇刘邦及其手下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现在港台电视剧里大侠一类的英雄人物普遍有个特点就是不工作却身上总有办法解决衣食住行,他们要么是天生的高富帅,要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要么就像陈近南推辞韦小宝给他的大把银票时说的那样:“为师行走江湖多年,不需要银两。”。
  但艺术毕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现实中的刘邦来说,虽然也做过多年的游侠,可实际上这却不能给解决弟兄们的吃穿问题提供帮助。依靠吕雉每次带来的三瓜两枣肯定是不够的,让他带领大家在山间开荒种地,建设芒砀山区的新农村也不现实,加上已经落草为寇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糊口,刘邦时不时的带着兄弟们下山来劫个道什么的是有可能的;为了灭口,有时候杀个把落单的路人什么的应该也是有可能的。

  但草寇刘邦能闹出的动静也就仅此而已,此时的秦政府依然强大无比,就凭流窜通缉犯刘邦手下这么点人不说冲州撞府,下了山恐怕就是大一点的官道都不敢走。
  这就是公元前210年之前的刘邦,每次干完一票没本钱的买卖,让小弟去最近的集市上换来酒肉,酒足饭饱之后盘腿背靠在山顶一块光滑的石头上望着远方落日的余晖,刘邦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就如那夕阳,似乎就快要到了尽头。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滞后的消息,让他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一道闪电:
  秦始皇帝死了!即位的不是大公子扶苏而是小子胡亥!
  日期:2017-04-26 22:58:29
  第二章 就从这里开始 

  强大的秦朝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唯一合法政府——秦。
  秦朝的第一代的创始人非子因为替周天子养马的养得好(周朝的弼马温?)而被天子赐予赢姓,被封在了渭水上游秦川的东岸,这里就成了秦朝的发源地。当时掌权的周孝王本意是让秦作为一个近畿的“附庸”之国,但秦的历代君主中不少人就如同孙猴子一样,对这芝麻绿豆大的官职当然是不会满足,于是秦国的君主们不断的扩张壮大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地盘和国力日渐强大,到了秦穆公时期更是做了一回天下的霸主,但总的来说当时秦东进的路线始终被更强大的晋国死死的扼住,这样的情况后来又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最不雄的一个国家,国内的政治也一度因宫廷斗争而陷入混乱之中,直到历史等来了这样两个人:秦孝公和公孙鞅。

  公孙鞅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年轻时研习的是李悝的《法经》,本想在魏国(非卫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公孙鞅在魏国并不受国君的重视,加上听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下令求贤,公孙鞅就从魏国前去应聘。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推荐,公孙鞅得到了秦孝公三次单独面试的机会,公孙鞅抓住机会终于深深打动了秦国的一把手秦孝公,于是孝公拍板决定聘用公孙鞅为左庶长开始实施变法。

  得到秦孝公鼎力支持的公孙鞅前后一共进行过两次变法,而重要的应属第一次变法。变法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加强了法制建设,以法令严格规范个人的行为。为了确保法令的实施,公孙鞅发明了连坐制度,简单的说就是一人犯法如果临近的其他人不举报的话就得一起坐牢。可别小看了这样的制度,它对后世的影响现在依然有迹可循,君不见某地农村墙上刷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的标语呼?里面大概就有当年商鞅连坐之法的意思。

  当然,变法最重要的还是第二条:奖励耕战。在生产方面,他鼓励百姓们多生产,一个家庭的产出与缴纳给国家的赋税成反比,生产的粮食越多,要上交给国家的比例就越少,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劳作的积极性。另一条最最重要的要数商鞅在秦国确立了军功爵的制度:当兵的只要能在战场上带回一颗敌军的人头就授爵一级,而没有军功的人即便生在富贵之家也不能得到爵位。无论是谁,在秦国的地位高低全看你的爵位的高低,这极大的刺激了民众从军杀敌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当时当兵的衣食住行是要自行掏腰包解决的,所以秦军对士卒的选拔是有严格规定的:小康家庭以上的青壮年才有资格从军。统治者们的观点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有固定收入的人才能不断的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如果一个人整天都为一日三餐发愁饭都吃不饱,当兵不能保证他会奋勇杀敌,当官不能保证他清正廉明。

  日期:2017-04-28 00:03:35
  在那个时代变法不是秦国的特产,其实战国七雄中除了齐国以外的其他六国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变法。第一个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国主持变法的就是公孙鞅的偶像兼老师,也就是《法经》的作者李悝。然而,其他五国的变法和秦国变法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五国的变法都随着主持变法的大臣或君主的去世而终止。变法之前,五国如同衣衫褴褛的乞丐,变法就如同给一个乞丐换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但乞丐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随着时间的前进,华丽的衣服终究会褪色,当华丽不再之时,乞丐的褴褛依然。而秦国的变法则不同,虽然秦孝公死了以后公孙鞅就被对他积怨已深的君臣们联合起来五马分尸了,可他变法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下来。可以说商鞅的变法是给秦国这个乞丐指引了一条谋生的道路,最终让秦国摆脱了乞丐的宿命成为了一个贵族。

  公孙鞅的变法让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第一次切实的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便你出身再普通,只要你勤劳工作,就能致富,致富就能参军,参军就能杀敌,杀敌就能提高社会地位。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制度,让秦军逐渐蜕变成为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每一次战斗,军队从主帅到士兵都目标一致勇往直前。他们对战争的渴望,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对人头的渴望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哪怕你对这样激励斗志的方式并不赞同,你也不可否认这是一支相当可怕的军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