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
第16节

作者: 梵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22 11:38:33
  刚接替了黄潜善接任宰相之职的朱胜非登上城楼,与苗、刘二人紧急交涉。
  杭州知府康允之率城防部队自东门入宫护驾,赵构单独召见康允之了解态势。
  负责宫内警卫的中军统制官吴湛,领苗傅的同党入宫转达苗、刘的主张:“苗傅不负国家,只为天下除害。”
  苗、刘所部由当时南宋的北地精锐“赤心军”组成,杭州地方武装与之相比,其战力差距如丨警丨察对军队。康允之提请赵构出面,抚慰兵变部队。
  中午时分,赵构登上城楼。
  苗、刘看见赵构的黄盖仪仗,率众跪拜,山呼万岁。

  赵构凭栏相问。
  苗傅在城下大声陈述原由:
  “陛下信任宦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结交内侍者却得以高升。黄潜善、汪伯彦如此误国,至今仍未流放。王渊遇敌不战,因结交康履,反被任为枢密。臣自陛下即位以来,立功不少,只封为遥郡团练使。臣已将王渊斩首,宫外宦官亦已诛灭完毕,请皇上将康履献出一并斩首,以谢三军。”。
  赵构回答道:“内侍确有其罪,我将他们流放海岛。爱卿可带你的军士回营了吧。”
  苗傅坚持:“一切皆因宦官擅权。若不斩康履,我等不能归去。”
  赵构承诺道:“我已知爱卿忠义之心,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御营都统制(中央卫戍军司令),刘正彦为观察使、御前副都统制(中央直属军副司令),参与军士概不追责。”
  苗傅回望众将官,向上表态:“我等若为升官,只需讨好内侍便可,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赵构无措,问百官计。
  浙西安抚司主官时希孟道:“宦官为患,已到极致,若不除去,天下难平。”语带愤怒,暗责赵构。
  军械监造叶宗谔从利益权衡角度,提议道:“且以平息三军的怒气为先,陛下何以可惜一康履?”
  赵构已无选择。
  康履不服,喊道:“官家,何以只杀我一人?”他有理由不服,都是为君效命,那些文官大臣未必不知,区别只在于他更为尽心尽责。康履有怨愤,但没办法,这是他最后一次真正的为君效命。
  吴湛擒住康履,将其装入框内吊下城去。
  苗傅喝令腰斩。
  康履身首两段后,上身依然作拱手祈求状,他只是皇权之下一个卑微的小人,人生如戏,以前是表演,这次是本色的谢幕。腰斩后,康履被割下脑袋,与王渊的首级一同挑上竹竿。
  赵构不忍再看,命士兵归营。
  苗傅突然大声道:“陛下你不该即大位,将来渊圣(钦宗赵桓)归来,不知陛下将如何自处?”
  这话有分量了,这不是“清君侧”的兵谏了,这是在质疑赵构的皇位法统,已完全不适合楼上楼下的喊话了。
  赵构派宰相朱胜非下楼交涉。
  苗傅提出此次“苗刘兵变”的核心主张:请孟太后听政,并派遣特使与金人议和。
  朱胜非转述了苗傅的提议。
  赵构接受,当即下诏书,恭请孟太后垂帘听政。

  官员当即宣读赵构旨意,但苗刘不接,进一步道:“请按道君皇帝(徽宗赵佶)先例,禅位于皇太子(赵旉)。”
  这是在当场逼宫退位了。众官员惊愕无语。
  还是时希孟率先发言:“眼下两个办法,一则率百官拼死抗争;一则依从苗刘的提议。”
  杭州通判章谊驳斥:“这是什么废话,叛军之言,岂能听从!”

  赵构制止争辩,冷静道:“朕当退避,但须禀于太后。”他的皇位源自孟太后,现原路退回。
  有人去内宫请孟太后。
  三月的杭州春寒料峭,赵构坐在一张临时搬来的竹椅上,内心已冰到极点。
  日期:2017-03-23 11:37:53

  孟太后来到城楼时,赵构起身,百官请赵构落座,赵构冷脸道:“我已不该坐着了。”
  孟太后当即下楼,坐轿出城门,会见苗、刘。
  苗、刘陈述主张:“今百姓无辜,生灵涂炭,望太后为天下做主,立太子而垂帘。”
  孟太后说:“自道君皇帝重用蔡京、王黼,更改祖宗法度,童贯在边境寻衅,招致金人祸害。但这与无关。且皇帝并未失德,只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现二人已经被放逐,统制难道不知道吗?”
  苗傅道:“臣等已议定,岂能犹豫,请奉太子为皇上。”
  孟太后说:“便是平日,也非轻易可定之事。何况今日强敌在外,皇子幼小,决不可行。不得已,我与皇帝共同听政。”
  刘正彦道:“今日大计已定,万难改变,望太后早赐许可。”
  孟太后又说:“太子才三岁,我乃一妇人,帘前抱三岁小儿,何以号令天下?敌国闻知,岂非愈加侵辱?”

  刘正彦转向众军士,喊道:“太后不允,尔等且杀了我吧。”当场解衣袒背,趴下身躯。
  太后不屑:“统治官身为名家子孙,岂能不通道理?今日之事,实难听从。”
  苗傅危言道:“三军将士,从早至晚尚未吃饭,此事拖而不决,难保不生骚乱。”
  从《资治通鉴》记载的对答内容看,这有点像居委干部开导失足青年二愣子。孟太后作为“女流之辈”,进退有据,入情入理,显示了良好的调解素养,而苗、刘二人缺少格局,一味的死硬,两相比较高低立现。
  孟太后说不通,只好看朱胜非道:“相公为何不发一言?今日大事,正要你等大臣决断。”

  朱胜非不能对。
  正在这时赵构派人前来,奏太后道:“皇帝令臣奏知,已决意依从苗傅所请,请太后宣谕。”
  太后不允。
  苗刘言语再逼。
  赵构请太后、宰相上楼商议。
  朱胜非含泪自责:“逆贼嚣张如此,身为宰臣,义当尽忠,请再下楼,面诘二贼。”

  赵构道:“王渊已遭戕杀,卿若遇害,朕能靠谁?”
  朱胜非收泪。
  赵构挥退左右,附耳道,“卿与朕同舟共济,以图生机,图谋不成,再死不迟。”
  于是,两人说服孟太后下诏,同意苗、刘之所请。
  赵构与城楼上书写退位诏书,大意是:
  为免生灵涂炭,传位太子赵旉,恭请太后垂帘,开和谈事宜,以消兵祸。
  朱胜非代表朝廷与苗、刘约法四章:

  ——按道君皇帝的先例,供奉之礼,必须丰厚;
  ——禅位之后,大小事项全由太后及新君决定;
  ——下诏以后,参与此事的军士立刻解甲归寨;
  ——禁止军士劫掠、杀人、纵火。
  苗傅、刘正彦接受条件,引军至祥符寺驻扎,一路喧嚣过市:“天下太平也。”
  此时,已是子夜,赵构徒步回宫。
  (时已未刻,帝徒步归禁中。)
  日期:2017-03-23 12:10:55
  兵变之后,苗傅又提出了改元,而刘正彦提出迁都建康(南京)。
  太后跟朱胜非商议,改年号的意图清晰明显,那是废除旧制,“挟太子、太后以令诸侯”的必要步骤。迁都南京则居心叵测,对外可说进取中原,但明眼看,更像是联络金人,“更立异姓”,那将是赵宋的灭顶之灾。

  另外,曾经对拥立“大楚”张邦昌极为积极的宋将范琼,此时正拥兵数万驻扎南昌,这或是另一支“更立异姓”的同盟军。比之杭州,南昌到南京只有一半的距离。
  朱胜非与孟太后商量后,两害取其轻,同意改年号为“明受”。历史上“苗刘之变”又称为“明受之变”。
  此处显示了苗、刘二人存在的严重分歧:苗傅只针对赵构,他想做曹操,而刘正彦针对赵宋的江山,大致想走汪精卫的路线,当然两人在个人素养上都有太大的差距。
  兵变失败后,苗、刘在南京被凌迟处死,临刑前刘正彦曾大骂:“苗傅匹夫,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地步。”痛心疾首的应该就是两人之间这一关键分歧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